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特色书籍>报纸>  富裕 和谐 美丽 幸福

富裕 和谐 美丽 幸福

日期:2015.03.20 点击数:198

【类型】报纸

【副篇名】——榆阳区2014年工作四大亮点扫描

【版次】第A4-A5版:合版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特色书籍/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铝锭下线。王森摄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年产60万吨铝镁合金生产线全景。张利平摄

榆林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做游戏。庄晨阳摄

榆林市一中新校园。王森摄

榆林世纪广场新设立的警务工作站。高鹏摄

崇文路办事处管理员查看各监控点动态。高苗摄

“红袖章”上门调解矛盾。张利平摄

铁路护路联防队队员正在巡查铁路。张利平摄

南沙村设施蔬菜标准园大棚内,村民白学东正在摘西红柿。

高苗摄

鱼河千亩水稻田。高苗摄

1 工业经济逆势增长的铿锵步伐

本报记者 高苗

去年是榆阳区发展极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能源市场整体疲软的形势,榆阳区围绕稳产促销拓市场,出台10条稳增长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推动工业经济逆势增长,全年销售原煤7005万吨,生产原盐131万吨、甲醇89万吨、铝锭62万吨、天然气62亿立方米、新能源汽车2520台,发电28亿度,实现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增长13.2%。

榆阳区工业经济是如何做到逆势增长的?记者走进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探寻答案。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在榆阳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2014年该集团全线投产之时,全国铝锭生产主要原材料——氧化铝的价格平均每吨上涨500元左右,而铝锭价格却平均每吨下跌800元左右,全国铝锭行业大多亏损。就在这种非常不利的市场环境下,有色集团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逆势中实现增长。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2014年,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生产原煤720万吨、铝锭62万吨,销售收入168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完成地方税费10亿元。市场如此险峻,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为何还能盈利呢?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循环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得益于其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当前,国内单纯的电解铝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高,而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已经形成“煤—电—铝镁合金”的一体化产业链,做到了“煤不落地,电不上网”,生产的原煤直接传输到自备电厂发电,电发出来直接用到电解铝。这样一来,实现了就地转化、就地利用,减少了运输成本和电网成本,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做法对全国电解铝行业来说,都非常有竞争优势。该企业负责人介绍,2015年,集团计划生产原煤800万吨、铝锭60万吨,发电83亿千瓦时,计划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预计完成地方税费12亿元。

为实现这些目标,该集团将努力在降耗增效上做文章。以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缩减行政经费、把控采购成本、严管劳务外包、优化物资库存、修旧利废等手段达到降本增效,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的逆势增长,见证了榆阳区工业经济的逆势增长。今年,该集团的目标也折射出了榆阳区工业的目标。

去年,榆阳区工业经济在精准施策中逆势增长;今年,该区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注重资源深度转化,在提升工业效益上取得新突破。在着力打造亿吨产煤大区、深入推进能源资源转化、充分释放非煤工业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强调全面加强节能降耗减排。通过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切实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打击力度,增强环保刚性约束。稳步推进小火电、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围绕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确保环保设施达标运行。加强节能减排监管,完善能耗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3.6%。

2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有学上”

本报记者 高苗

3月12日下午,在市区第六小学三年级一班的语文课堂上,讲台上的电子显示屏上播放FLASH动画课件,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语文老师叶晓宁不时提问,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问题。据了解,这个班总共57名学生,其中榆阳区户籍24名,其余33名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着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这个班级外来学生超过一半,这种情况在六小并非特例。“我们学校现有学生2578名,其中区外户籍的达到51.2%,非本地户籍的学生大多是来自佳县、绥德等县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六小校长王莹介绍。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比较薄弱,有些孩子甚至没有上过幼儿园;家庭教育相对滞后,手段单一;相对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情况,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比如,组建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改善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让每一名务工人员子女有一次当班干部的经历;掌握一项音乐器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等等。

一年级一班的刘昊卓同学就是一名来自绥德县的孩子。他的妈妈刘月娥是附近一家大型超市的售货员。刘月娥说:“我和老公两个人都是绥德人,都在榆林打工。去年按照学校的报名程序,我们很容易就给娃娃在六小报了名,现在娃娃在这儿上学,老师对孩子很关心,学校条件也好,我们很放心。”

六小的情况是榆阳区为外来学生提供平等、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十二五”期间,榆林城区新建46所中小学、幼儿园,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不再难。

在城区新建的46所学校中,其中由榆阳区承建的有26所。榆阳区教育局副局长尹增岗介绍:“榆阳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总数近13万人,其中非榆阳户籍的学生占到48%,其中城区学生总数近10万人,非榆阳户籍的学生占到55%,绝大部分是来自全市其他县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据悉,目前城区区管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9所,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入学难问题。”

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利用双高双普,在高水平地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同时,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用于购买教具。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榆阳区6年来平均每年新招聘教师近500名,6年增加教师3000多名。

榆阳区在为外来学生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财政压力,区教育局副局长尹增岗说:“我市实行免费教育,按照高中平均每年每生均免1600元、初中1000元、小学800元、幼儿园1500元的标准,再加上义务教育零收费和营养补助等。算下来,一年承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各种费用总和达1.2亿元左右,其中区本级财政要负担6000多万元。”

3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七连升”的背后

本报记者 高苗

在前不久召开的榆阳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记者注意到,在该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七连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2007年,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榆阳区在全省107个县(区)中排名倒数第一,满意率仅为73.18%。这次“触底”给榆阳区委、区政府提了个醒,那就是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不能放松平安建设工作。2008年以来,榆阳区坚持“榆阳稳则全市稳”的理念,狠抓平安建设,促使榆阳区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连续七年逐年上升,到2014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上升到了90.23%。

在“七连升”的背后,榆阳区为建设“平安榆阳”做了哪些工作,又有哪些亮点?

技防体系:提升群众安全感

技防体系建设就是指在城区巷道、开放式小区、农村乡镇等地安装高清监控探头。2015年3月13日,记者走进榆阳区崇文路辖区,走访群众、社区、办事处、派出所,了解技防体系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2014年10月,榆阳区崇文路办事处的薛海燕万没有想到,自己丢失的手机能在几个小时后就被找到。原来,她在崇文南路停车开车门时,不慎将手机掉到了地上,当时她并未察觉,到办公室时才发现手机丢了,于是赶忙返回寻找,手机却已不见踪影。通过在社区监控室调取监控摄像,薛海燕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手机被辖区内的一名居民捡走了,很快她和社区工作人员找到了捡到手机的人取回了手机。

2014年的一个夏日,在榆林学院东家属区内,一名年轻人翻墙进入某户人家,偷走600元现金和一部手机。而这个过程被监控摄像探头清楚地拍了下来。民警根据盗窃者体貌特征,很快就在附近的网吧里找到了嫌疑人,追回了赃物。

崇文路办事处监控管理室管理员郝建国告诉记者,类似这样通过监控破获的案子、找回的失物很多。

据崇文路办事处政法书记李润芳介绍,2011年至2014年,通过实施技防建设工程,在该办事处辖区内的平房区、小巷道内等安全隐患较大的地方,共安装高清探头508个。李润芳说:“我明显地感觉到各类案件的发生率下降了。刚开始基本每个礼拜都有警察过来调监控查案子,现在却很少来了。这说明治安好了,案件发生得少了。”

技防建设只是提升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榆阳区创新“三三制”技防建设模式,即辖区单位筹集三分之一资金,企业资助三分之一资金,政府补贴三分之一资金,在城市6米以下巷道、开放式小区、农村乡镇等地安装高清探头。截至目前,完成了城区7个街道办事处和农村14个乡镇的技防建设,实现了城区6米以下巷道和开放式小区技防全覆盖,农村乡镇覆盖率达到70%,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

综治严打:

队伍、阵地、制度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榆阳区已经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全覆盖。每个中心统一设置了接访受理区、矛盾纠纷调解区、联席会议区、日常事务办理大厅三区一厅。为了全面加强基层维稳工作,全区每个乡镇(街道)配备了1名专职综治办主任和4名专职干部,专门开展基层平安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区综治办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建立了信息报告、工作例会、交办督办、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等五项制度。

榆阳区还狠抓“严打”专项活动,组织开展“春季严打”“春雷行动”“四打击三防范三整治”“秦剑行动”等一系列严打整治活动。组织公安、教育、文化等部门开展多次社会治安重点领域、校园及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治理治安乱点28个,整顿网吧19个,娱乐场所36个,取缔校园周边黑网吧、游戏厅81个,检查特行974处。通过一系列严打整治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三调联动”:创新矛盾化解机制

如果将矛盾化解于萌芽或初期阶段,就可以避免发展成为民事纠纷、刑事案件。可以说,矛盾排查化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榆阳区以建立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机制为核心,打造“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社区内矛盾纠纷首先由居民一组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疑难问题上交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调解处理,对工作站调解不成的重大矛盾交由社区“三官一律”调解委员会开展司法调解,需要进入司法诉讼程序的就地立案受理,适用简易程序的现场开放审理。

据崇文路办事处司法所长王海燕介绍,自从“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运行以来,为辖区内群众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特别是化解了很多邻里矛盾,将小矛盾及时化解,避免了发展恶化,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4 设施农业带来好“钱景”

本报记者 杨晓慧

翠绿欲滴的叶子、红彤彤的西红柿、长势茂盛的豆角开出一簇簇白色的小花……初春的榆林乍暖还寒,万物仍在复苏中。但当记者走进榆阳区鱼河镇南沙村设施蔬菜标准园的大棚里,春意盎然的气息却扑面而来。

“我种的西红柿、香瓜都已经上市,再过20多天,豆角也能上市了!”3月11日,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豆角,南沙村村民白学东高兴地说,今年的市场行情好,西红柿、香瓜目前的价格都非常可观。

2012年,白学东新建起了3个大棚,和妻子张秀英两个人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建棚时我一共投资了近22.5万元,其中政府补贴了9万元,同时还为每个大棚免费安装了滴灌,并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经过两年种植,已经收回成本的白学东心里早已乐开了花。除此之外,榆阳区园艺推广中心还专门指定了一名科技特派员,负责指导白学东科学种植蔬菜。“我们一遇到什么难题,就会咨询科技特派员。有他指导我们种菜,真是越种越有信心。”张秀英说。

据南沙村村支书田军介绍,这个村共有1115亩耕地面积,其中715亩都建成了大棚基地,全村已建起了275个大棚,涉及农户186户,种植作物以早春和秋延茬西红柿、黄瓜、豆角等为主,年产反季节无公害鲜菜2475吨,产值达800多万元,南沙村已成为榆阳区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最集中的示范村。

除了本地村民,园区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种植大棚蔬菜,何子亮就是其中的一位。去年,受亲戚的影响,何子亮在该园区承包了3个大棚开始种蘑菇,毫无经验的他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一年下来也收入了8万多元。用何子亮自己的话说,比打工强多了!今年,他又通过摸索,自己培育出了菌菇,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现在种植蘑菇的经验还是不足,摸索还是关键,但我有信心把蘑菇产业做大做好!”何子亮信心满满地说。

“自榆阳区实施《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议》项目以来,我们充分利用交通、土地、水源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现代设施瓜菜产业。目前,该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形成了‘建基地、兴产业、富百姓、促和谐’的良性循环新格局。”鱼河镇纪检书记朱序生介绍,截至去年底,该镇累计投入1.16亿元,建成寺伙沟村、南沙村、王沙坬村、郑家沟村等7个设施蔬菜专业村,发展日光温室大棚4800亩,实现种植户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如今,设施蔬菜逐步走上规模化、规范化轨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榆阳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鱼河镇镇长刘文明胸有成竹地说。

据了解,去年,榆阳区通过包乡、蹲村、驻点主抓设施蔬菜建设,重点打造了王新庄、清兴庄、左界、酸梨海则、南沙、郑家沟等28个设施蔬菜示范点。通过精选良种、合理安排茬口、科学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与交流,使温室早春茬果类蔬菜棚均产量5500公斤以上、均产值2.5万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户从事设施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全区蔬菜、水果生产健康稳步发展。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