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特色书籍(1)
按年份分组
2011 (1)
按来源分组
复旦大学(1)
相关搜索词
公共利益论:基于我国公共产品提供的视角分析
作者: 杨立春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利益 公共产品 博弈分析 均衡
描述:人的社会性和物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利益。因此,公共物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共利益。无论何种社会,均是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过程中体现公共利益。在这一前提下,通过研究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可以展开对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研究。公共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利益的有效配置,而公共利益配置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因此,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是公共利益分配的最主要内容,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有效配置,就必须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匹配,正因为如此,本文将研究重点置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本文在广泛阅读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国内外已有的理论,结合本文的研究需要,分析我国公共利益配置失衡的问题,从公共利益配置的主要途径——公共产品的供给出发,对我国当前公共利益配置失衡的情况进行考察,从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主体的利益博弈研究中,探讨公共利益未能达到配置背后的原因,分析我国公共利益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不足;结合经济学者对利益研究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构建公共管理者的效用函数,建立利益博弈的数学模型,分析不同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揭示激励机制不足导致相关主体对公共利益分配和使用可能危害和负面后果;最后从宏观战略、财政体制、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三方面,提出实现我国公共利益有效配置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有关公共利益的来源与实现的结论。核心观点是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于公共利益得到有效配置,而卓有成效的公共产品提供制度安排是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必须依靠政府的参与,即由政府征税来提供公共产品。但政府供给由于存在效率等诸多问题,还需要私人供给、非政府组织供给作为补充。第二,有关中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特征事实的主要结论。核心观点是认为中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失衡不仅有区域性特征,而且还存在结构性失衡,并据此对中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失衡进行了分类,并分别对两种类型公共利益配置失衡进行了概括。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公共产品具有收入效应和消费效应,运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加以证实,所以中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存在福利效应损失,说明了当前增加收入的新途径和扩大内需的新路径都在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升。第三,有关中国地方公共利益配置失衡的微观动因的结论。核心观点就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是中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内在动因。通过运用城乡压力集团模型说明了城乡供给失衡;通过委托-代理模型、集体行动模型和公共选择模型分析了公共利益配置结构性失衡。这些模型的核心就是城乡利益群体、中央政府、基层政府和民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导致了中国公共利益配置失衡,由此,要改变中国地方公公共利益配置失衡不仅需要国家战略方向的转变,还要改变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体制,塑造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若仅仅强调加大对基层的财政投入,只能缓解当前的公共利益配置失衡现象,却无法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第四,有关中国公共利益均衡配置的制度安排的结论。核心观点是中国公共利益要实现均衡配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提供机制的改革,更需要从发展策略、政府职能和财政机制、公共利益配置机制三方面进行体制转型。宏观上战略转型,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政府主导的均衡发展战略,实施政府转型,实现以公共产品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要构建公共产品型财政体制,实现各级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财政支出结构转向公共产品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完善;公共产品提供模式上由单中心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提供机制由基层政府为主体提升为以中央、省级政府为主体,构建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实行公共产品提供的问责制;从而形成一整套推进中国地方公共产品均衡供给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