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特色书籍(1)
按年份分组
2006 (1)
按来源分组
中山大学(1)
相关搜索词
中国农村公路供给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马文田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产品 公共财政 制度变迁 农村公路供给
描述:题,或从增长经济学角度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等。本文尝试从农村公路的公共产品角度出发,结合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应制度安排,研究中国农村公路供给长期滞后的原因。为此,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述评,并提出全文的研究基点:农村公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以及经营的非收益性,不是市场竞争条件下资本的逐利对象。中国作为经济后发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减少改革的“试错”成本,少走弯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国政府往往会在农村公路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为了验证这一经验性规律,论文对中国农村公路供给制度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发现中国农村公路的供给主体在改革开放前后有所变化,但中央政府和国家财政的支持缺位现象基本不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包干”而扩大了财政收入来源,提高了对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积极性,农村公路建设曾经一度发展较快。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公路供给再度停滞,农民的公路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究其原因,与农村公路的供给主体变化无关,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不同步,出现了财权集中上收、事权分散下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农村公路的实际供给主体,缺少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而农村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也以个体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缺乏农村公路供给的资金和动力。归根到底,中国的农村公路供给滞后问题与建设资金不足有关。在现行制度环境中,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当切实承担起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创新农村公路建设的融资机制,从而满足农民的修路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为了验证上述观点,论文构建了一个农业国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分别讨论了由政府免费提供农村公路和由外来投资者收费性供给农村公路两种情形,结果发现两种融资方式都能够实现农村公路的有效供给,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增长。基于理论模型的结论,论文又对中国1952-2006年的时序数据进行了向量自回归分析,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中国的农村公路建设对于工业化建设、人均GDP增长都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不是农村公路供给增加的充要条件。论文最后总结了主要的研究结论:一是农村公路的公共产品属性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发生部分改变,农村公路的供给制度应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迁;二是中央政府在中国农村公路供给过程中长期缺位,财政支农效率不高;三是当前的农村公路供给决策机制不能充分表达民意;四是农村公路建设能够带来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未必带来农村公路供给的增加;五是中国农村公路供给滞后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供给主体的选择,而在于投资不足,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农民强烈的修路需求。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一是为农村公路供给提供法制保障体系;二是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农村公路供给职责;三是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农村公路筹资机制;四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五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可能创新之处,并对文中使用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的农村公路通常由政府供给的经验性规律。第三章是史实分析,对国外农村公路供给经验加以归纳,并按照时间脉络对中国农村公路供给制度安排进行了总结,认为中国农村公路供给滞后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特殊性。第四章是定性分析,结合农村公路的经济性质、自然属性和中国农民的修路需求,研究了中国农村公路的有效供给条件和决策机制。第五章是数理分析,通过两部门模型分析,揭示了农村公路供给的经济绩效及其可行性融资机制安排。第六章是回归分析,是对第5章农村公路供给的经济绩效的验证,通过向量自回归发现公路供给是一国实现经济转型和福利改善的有效途径。第七章是结论,并就下一步农村公路供给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