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先行先试:福建省农村社区化道路选择
作者: 黄丽惠 蔡勇志 来源: 福州党校学报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地方性)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社会工作者 社区职能
描述:农村社区建设是福建省先行先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福建省山区与沿海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存在突出问题。加强福建省农村社区建设要围绕分类推进、明确社区职能、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注重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效应溢出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权限
作者: 崔宝玉 张忠根 来源: 技术经济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产品 最优供给 地方公共产品
描述:基于地方公共产品理论,探讨了具有溢出效应的地区间地方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效率,尝试性地测度了地方性公共产品不同的供给形态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经济权限和政治权限的耦和是实现地方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重要途径,最后借助外部性内在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实现经济权限和政治权限耦合的相应制度安排。
效应溢出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基于地方公共产品理论
作者: 崔宝玉 来源: 2007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年份:2007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产品 最优供给 地方公共产品
描述:济效率的偏离,进一步指出经济权限和政治权限的耦合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唯一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国家与村庄的链接
作者: 韩鹏云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品 国家治理 村庄治理 链接
描述:,各级政府的外部治理和村庄的内部治理便成为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主导治理路径,但由于农村社区公共品种类多样、涉及面广、方式复杂,且政府和村庄的治理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又是乡村治理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作为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它“嵌入”于国家和乡村社会发展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中,折射出治理逻辑的变迁历程,应该说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或者财政学问题,亦是一个透视社会基础嬗变和国家治理转型的政治社会学问题。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研究多着重于经济学视角,而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却鲜有研究。笔者认为在经济学具体对策建构的基础上,延伸政治社会学对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问题的解读,将有助于深化认识、创新思路,从而更好地指导公共品供给的实践。“国家与社会”作为一种理论基础具有复杂的流变过程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在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就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这一研究主题而言,具有自主性的国家和个体共存的村庄成为两个主导性的行为体,而国家治理和村庄治理也就成为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两个治理侧面,也是两种治理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供给的机制,形成了供给的逻辑。同时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作为一种资源的聚合及配置,不仅是治理问题,亦是权力的建构问题,应对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行为所赖以生成的国家基础性权力和村庄治权进行深入探析。首先需要分析的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国家治理的逻辑变迁历程和当下走向。在总体国家治理的分析范围内可划分出国家和基层政府两个方面:在传统体制时期到农村改革时期,在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中国家扮演了“监理”的角色,依据有关政治或经济的战略指导方针,动员人民广泛参与,其进行总体的组织协调和宏观的监控评价;而从农村改革时期伊始至后税费时代,国家“项目式业主”的定位逐渐滥觞并日益成型,通过行政系统的自我运转和直接操作来供给公共品,各级政府部门成为农村社区公共品的“业主”;同时,不同历史阶段中基层政府对社区公共品的治理逻辑也在发生变化,由“在场式”的国家“代理”转变为具有独立利益的“策略化谋利”主体,由贯彻执行国家的治理方针转变为从供给过程中谋取额外利益。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农村社区公共品的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农业税费取消之后,供给体制上有缺陷,供给资源流失严重,而管理监控却没有真正落实,从而使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国家治理出现“内卷化”的趋势。其次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村庄治理的逻辑分析和当下状态。村庄集体在税费改革之前在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了“责权主体”的作用,而在后税费时代则变为无责权的“债务空壳”,在公共品的自主供给上束手无策,也怠于作为;农民个体在税费改革之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但税费改革后,国家治理与村庄治理分离,农民则只能在公共品供给中处于“悬浮旁观”的角色,在村庄的集体行动中也陷入了“行动困境”。可以说,在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中,税费改革前的村庄治理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税费改革后,其治理陷入“无效”的状态。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国家治理的“内卷化”和村庄治理的“无效”共同导致了供给的困境。与此同时,考察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过程,发现其治理之所以取得优异的成效,根源于国家和村庄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治理。基于我国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治理的逻辑轨迹和国外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有效经验和创新做法,笔者认为国家治理和村庄治理应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共同治理的方式一方面加大国家资源下乡的力度,创新供给的机制和路径,另一方面加强村级组织的组织力,不断凝聚农民的合作力,破除集体行动的困境,在两方面共同推进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和村庄在理念、资金和制度上的多重链接。从而使国家在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同时也能给予农民在公共品供给上的主体权和参与渠道,使农民积极行动起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成为自身家园公共品供给的真正“业主”。农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治理透视出来的是治权问题。国家通过公共权力对社会所承担的公共供给与服务职能所体现出来的是乡村社会中的国家基础性权力;村庄通过自治的权力完成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自主供给所体现出来的是乡村社会中的村庄治权。通过国家基础性权力和村庄治权在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体制变迁过程中的逻辑检视,笔者发现在传统体制时期公共品的供给主要依托于村庄治权;在农村改革时期,村庄治权日益衰退,国家基础性权力日渐渗入;而后税费时代则主要依靠国家基础性权力,村庄治权处于完全被弱化的状态,这也正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衔接,造成诸多问题的深层根源。由此,要解决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问题,不能单方面和单向度地推进国家权力的下沉,必须着重反思国家权力如何与乡村社会有效衔接的问题。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治理的权力建构应坚持国家基础性权力和村庄治权并重建设的努力方向,这也是我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进行现代国家建构的未来指向。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治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治理转型、村庄秩序重塑及新农村建设道路密切相关。首先,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治理的逻辑转变深刻嵌入于国家治理转型的背景之中,其不仅承接了治理的转型过程,而且深刻反映了国家治理转型所存在的问题,国家与村庄链接的公共品供给之道也启示了国家应重新重视“间接治理”,努力打造国家与农民“中间层”的建构方向。其次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模式创新与乡村秩序的重塑呈现为同步联动的过程,乡村秩序的重塑可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和载体,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又可改变当前“脱嵌”的状态,重新“嵌入”乡村社会秩序,为乡村社会的均衡、稳定提供基础条件,作为一种双赢的局面,笔者认为这将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良好绩效和乡村秩序重塑的共同诉求。再次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方向紧密相连,同时亦与中国走何种现代化类型的宏大问题联系在一起。由于全球资源和市场的限制,我国应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现代化方向,通过建设乡村、稳定乡村,逐步让城乡之间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及协调、稳健发展。而农村社区公共品的供给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让农民参与,加强对村庄的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稳步走向现代化。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 忠平 来源: 乡镇论坛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银行理财产品 风险投资 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业银行 国家债券 商业银行 农村社区 持续发展
描述:现在的农村社区.不管是原先的农业银行.还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的农业商业银行.甚至包括邮电储蓄部门.都有向广大农民推销理财产品的现象.农民也认为这和买国家债券一样收益有保障而纷纷购买。也因此.银行理财产品持续发展至今.呈现出上涨态势。
福建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 丛林 来源: 福建农业科技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地方性)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福建省 教育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民增收 城镇经济
描述: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到农民的创收致富。而农村社区教育在提升农民技能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教育的范畴,将会得到更多领域的支持。1农村
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
作者: 张军 蒋维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8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制度安排 中国农村 乡镇企业 农村社区 地方公共产品 理论与经验研究 供给制度 地方政府 农业生产
描述:象作了理论和经验的考察。有人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定义为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内在弊端(郭熙保,1995),因为短期内激励制度的改善仅会刺激农民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增加对土地耕作的劳动力和生产性资本的投入,从而带来产出的增加,但却缺乏对公共产品的投资激励。按照经济计量学的估计,1978—1984年间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达7.4%,其中责任制的贡献额约为34%,但1984年以后农业生产的增长格局开始急速发生变化。我们认为,80年代中期农业生产的非增长格局除了因制度创新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原因之外,一个主要因素便在于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的恶化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