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新型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
作者: 刘楠楠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公共产品 需求表达 有效供给“互联 互补 互动”机制 非合作博弈均衡模型
描述:基础。1.对“新型社区”的重新诠释。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传统的社区划分方式已不能完全函括现代社区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和新特点,同时国家也未出台统筹规划安排,各地区依据实际发展需要自行创建,模式不一。本文根据
后土地财政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研究
作者: 李现刚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14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后土地财政时代 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偿还能力 偿还路径
描述:仅106439.97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比当年财政收入比值)高达149%。天量债务如何偿还?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借新债还旧债?还是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事实证明,在后土地财政时代,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政府走这两条道路的空间已是愈来愈窄。探寻有效的方式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问题,不仅事关地方政府经济负担能否得到有效缓解,而且牵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本文研究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相关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索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提供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问题,就不可避免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地方政府债务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第三,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又是如何?就第一个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研究的根源性问题,也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源头”,把握好形成机理,才能对症下药。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是一个既有长远性又有短期性的复杂工程,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地方政府短期内所面临的偿债困境,尤其是2009年以来,呈现井喷式发展的融资平台公司所举借的天量债务在最近两年出现偿债高峰,这是地方政府无法回避的事实。另一方面,从根源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问题,就要从长远的角度消除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制度基础,这是治本之策。为此,本文把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的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立足当前的短期困境,着重解决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探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能够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短期困境提出针对性的短期治理对策。另一个层次是着眼长远,根据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的分析,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制度因素,建立起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保障机制。按照这一分析逻辑,在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制度变迁—体制缺陷—政府行为”多因素的分析框架,以此来探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本文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构建了一个简化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把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所占据的可用来偿还债务的资源联系起来,以此来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根据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结果和债务形成机理,提出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概括为短期治理和长期制度建设两个方面。论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分五个章节来展开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土地财政和后土地财政时代内涵的前置性说明。从政府债务效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债务成因和治理对策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对地方政府债务内涵和统计口径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是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基础。首先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和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进行梳理,本文的研究对地方政府债务内涵和分类的界定沿用我国统计部门的定义和分类标准。认为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在财政性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融资手段而举借的债务,而且还包括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及其他单位因公益性项目而直接借入、提供担保、拖欠或其他信用支持而产生的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三类: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其次,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理论如公共财政理论与公共产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应该仅限于市场失灵领域,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地方公共产品服务提供的责任。可实际上,我国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增长型政府”,一方面行使的职能涉足了市场作用的范围,另一方面在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上存在严重不足。按照制度变迁理论,行为主体在制度不均衡的情况下为获取最大化的潜在利益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冲动。这是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不均衡情况下为追求财政收益最大化而进行举债融资行为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这里的制度变迁行为并非是帕累托效率。财政分权理论,一方面要求财政收入和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的职能在地方政府间进行合理划分,另一方面分权对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产生激励,形成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这也与我国的实际相吻合。这些理论不仅能很好解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而且也能为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长期治理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第三章是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的分析。本章构建了“制度变迁—体制缺陷—政府行为”多因素的分析框架,以此来探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本文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遵循的“地方增长型政府”职能模式和宏观制度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方增长型政府”在制度变迁、体制缺陷和政府行为多因素的作用下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在面临制度不平衡情况下,为追求自利动机而进行制度变迁行为的结果。而分权财政体制的缺陷,再加上预算软约束和投融资体制的扭曲,地方政府债务表现为缓解财权与事权不对等条件下地方财政支出压力的现实方式。考虑到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外在激励,地方政府债务在更大程度上表现的是“地方增长型政府”追求经济增长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双重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制度和体制环境下我国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增长型政府”进行制度变迁和行为的结果。第四章是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分析。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梳理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并非由市场机制而由政府行为产生的地方政府债务,在当前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债务规模庞大,而且资金来源复杂、多头举债、秩序混乱。同时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和债务逾期率四个指标均超出地方政府债务安全警戒线。其次,对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进行了分析。本文把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与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可用来偿还债务的资源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把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依托在其所掌握的资源上。结果显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现良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较高。但是,“可流动性资产”才在实际上决定着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考虑到地方政府非经营性资产和非上市国有企业权益短期内变现困难,流动性低,以及出售这些国有资产还债不单单是一种经济行为。本文在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地方政府“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这里所表现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与前者天壤之别,地方政府资产净值在2011年和2012年突破零值,资产负债率远远高于安全警戒线,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远远不足。再进一步考虑,引入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投资收益状况和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动机两个补充因素后,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得到进一步削弱。第五章是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与相关政策。这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既是一个短期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问题。因此,本文对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探讨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短期的治理对策,二是长期的制度建设。短期内通过地方政府资产转让,把地方政府所持有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权益、上市企业股份和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偿还债务的资源;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探索政府—私人部门合作运营的PPP项目融资模式,以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同时还要落实债务偿还准备金制度。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解决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困境。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源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问题,一要明晰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地方增长型政府”职能模式,规范政府行为。政府不但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去“企业化”行为,还要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控制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实现地方政府由“地方增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二要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一方面要按照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和受益范围,科学合理地界定中央与地方职权关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地方税制体系,保证地方政府能够通过正常、规范的收入来源满足实现其职能所必须的资金需要。三要完善债务融资体系,允许地方政府公债发行。而且,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在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制度研究
作者: 车波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07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转型时期 地方政府 投资制度
描述:来,国家公共投资的债务融资,负担仅由中央背负,其数额之大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在民间投资启动缓慢,而积极财政政策又不能淡出的两难选择下,缓解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的途径之一就是对地方政府投资体制进行创新。因此,本文选取地方政府投资体制作为研究的主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朗。在这个社会和经济双重转型过程中,在向心机制和离心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政府投资规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约束,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长期低下。因而研究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投资体制,合理确定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总体分析与个别分析、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揭示并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章,从理论的角度界定了地方政府投资的含义,即指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决策者,在符合中央政策的前提下,为促进本地区乃至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满足本地区广大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而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投资。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的理论根据除弥补一般“市场缺陷”的作用外,更有充当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和调节社会总供需,对国民经济进行景气调节的作用。投资职能主要由提供地方公共产品、解决投资所产生的外部性和制定区域投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重点论述了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在向心机制和离心机制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特定目标序列。在政治上,努力取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政治上站住脚,积极创造政绩,不断改善其政治形象;在经济上,争取更大的权力,与中央分享工业化的利益,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此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各界对政府的稳定支持。这种目标序列下形成投资制度容易产生:中央政府投资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地方政府投资分散使用,投资与资本、资产经营相分离;地方政府投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浪费巨大等缺陷,也容易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偏差,出现总量的过热、结构的失衡以及专注房地产投资等等,并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比如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市场分割与地区经济结构趋同,钱权交易普遍化等严重问题。 第三章,本章针对上一章指出的制度缺陷,从在公共投资领域中吸纳私人投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行“代建制”新模式和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接下来文章从公共产品提供数量的理论统计方法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实际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加强地方政府投资审计,避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成都市新农村建设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方式的典范值得推广和借鉴。成都市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主要模式,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城乡共同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 中央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地方政府投资如何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改革政府投资体制,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适时调整其投资的功能与定位、投资的政策、投资的导向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好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特别是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及政策调整进行研究思考。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
作者: 袁兰兰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债务风险 晋升激励 风险管理
描述:。 本文的主要贡献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对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以及目标函数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政治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研究
作者: 孔喜梅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05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供给 公共产品需求 供需矛盾 城乡二元制度 公共财政体制
描述: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全文共分7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概括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以及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根据论文的需要,主要阐述了公共产品及其供给决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按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按照受益范围不同又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和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方式也不相同,论文主要阐述了纯公共产品供给的局部均衡模型、俱乐部产品的供给理论以及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蒂布特模型等。此外,本文还对私人和小社区范围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了合作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 第三章是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及其变迁的研究。这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农村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一个内容,其供给和城市公共产品应该是相同的,都应该纳入公共财政的范围。那么,在我国,为什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会成为一个问题被单独研究?本文认为:城乡二元制度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成为一个特殊问题的根源,也是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制度背景。 在这一思路下,本文并不是就体制论体制,而是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纳入到城乡二元制度和我国财政体制及其变迁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分析了城乡二元制度和我国财政体制及其变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此外,由于乡镇政府在农村社会和经济事务中的地位,本文还对乡镇财政运行状况及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第一,城乡二元制度的形成是因为我国农村居民在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表,这也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长期供给不足的制度根源。第二,同样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作用,我国财政体制及其演变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影响的只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程度。第三,乡镇政府在农村基层社会事务管理、承办国家投资的公益项目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乡镇财政职能逐渐弱化,大部分地区农业乡镇已无力承担乡镇范围内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 最后,本文对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虽然是自上而下的,但由于当时农村正式组织的作用,其决策过程有一定的民主基础。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一方面使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失去了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又引发了需求的变化,供求双重因素的作用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管理主体和资金来源渠道都日趋多元化。 第四章是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的研究。本章采用宏观和微观、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得到很大改善,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机构和设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巨大浪费并存,主要表现是很多公共产品失去了服务功能、形同虚设、有名无实;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公共产品的范围可以用“一疏百密”来形容,但效率低下,程度有限,“撒胡椒面式”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导致投资收益极其低下,甚至为负值。 第五章是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研究。由于公共产品需求的不可衡量性及其与私人消费的相关性。因此,本文从分析农村居民的私人消费出发来研究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除收入外,影响农村居民私人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特征,如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本2章内容仍采用了宏观和微观分析的方法,宏观上,本章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倾向和支出弹性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实证了解农村居民私人消费的特征。微观上,本章利用典型调查数据,应用家庭生命周期里理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回归表明:公共需求和私人消费是相互依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改善,降低了农民的消费受益。消费结构—收入弹性回归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依次为:交通通讯设施、公共投资的教育、医疗保障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配套设施。 微观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社区的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对其他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方面,则因家庭收入、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和家庭特征的不同而不同。此外,通过对每个样本家庭细致的分析本文发现:医疗支出、家庭建房或给儿子娶媳妇建房支出、高中和高等教育而不是义务阶段的教育支出,是每个农民家庭面临的最大的三个支出压力。 第六章是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及其原因研究。通过前几章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和地区、结构失衡并存、供给的滞后性和供给效率低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制度原因是城乡二元制度,根源是农民在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失语。农村居住分散、地处偏远,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单位成本高、边际受益低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经济因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是目前压力型行政体制和行政考核评价机制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第七章是对策研究。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矛盾及其原因分析,作者提出了解决供求矛盾的短期措施和长期途径。作者认为,短期看来,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二是提高现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但要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则需要长期的制度创新。首先是赋予农村居民在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中参与决策的权利和机会;其次是将农村公共3产品供给纳入国家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第三是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农民公共产品需求的表达渠道;最后是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降低农村公共产品的单位供给成本,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农村公共产品包括的内容复杂繁多。从作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这一问题系统、全面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消化、吸收、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力求的创新之处在于: 在研究范围上:将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纳入研究范围。从作者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始于1996年张军、何寒熙的一篇文章《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以后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研究的方向,也包括研究的方法、分析框架和主要观点等。也因为此,对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给体制变迁的研究内容非常之多,相对于供给而言,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中,作者将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 第一,采用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问题的研究上,都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村公共产品内容繁多,不同地区农村差异很大。宏观分析虽然可以把握整体情况,但却难以反映个体的真实状况。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则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比如,在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供给现状的研究上,都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心寻找的案例往往提供了比任何一种理论模型都丰富得多的内容”。因为,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要说明的问题,又避免了理论的枯燥繁琐。 在观点上,在以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扩展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本文定义的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村私人产品而言,具有消费的部分非竞争性或部分非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即,只要满足其中一个限定条件,就称之为农村4公共产品。 第二,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及其变迁的研究上,作者首先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因此,本文并没有简单地就体制论体制,而是综合考虑了我国城乡二元制度、我国财政体制及其变迁过程和乡镇财政及其运行状况的影响,对这一问题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 第三,本文还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和典型调查的分析方法,重点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公共产品需求的不可衡量性和供给决策的公共性,使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供非所需的问题大量存在。本文从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的相关性出发,通过对农村居民私人消费分析入手,研究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在相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公共产品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而对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公共产品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差异性和层次性。
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
作者: 杨明媛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07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公共产品 财政分权 行政体制 财政体制
描述: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效率也较低。这些方面既是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外在表现,又是造成落后的原因,也是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的障碍。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极为重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发展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议题,中国正在积极打造国际化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而许多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落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人口多,面积广,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尽快发展、人民能否尽快富裕,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具体而言,加快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进一步减轻社会成员的生活负担。如果政府加太履行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把社会成员从自我供给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社会成员的负担,使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成员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结构调整,提高自身收入;其次是刺激有效需求,整个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的增长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财政分权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我的观点和对策。 本文的主要框架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开宗明义,阐述了选题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以下四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动态: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方面的研究、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创新研究、从其它角度研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理论,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对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首先,介绍了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并且提出了该由谁来供给公共产品的问题,接下来介绍了公共选择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其次,分析了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有效供给。通过将公共产品进行层次划分,提出了地方产品的概念:在地方层次上被消费者共同的且平等的消费的产品。进而分析了地方公共产品应当由地方政府提供是适当和有效的,并且对于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作出了计量分析。在对地方产品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及其供给模式作出了分析。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根据《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6》,按照联合国开发署的人类发展指标,将我国省市分为三个部分:发达地区、中等发展水平地区、欠发达地区。并且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科技竞争力弱和人才外流问题严重等问题;其次,文章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而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薄弱、供给的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筹资机制不合理以及欠发达地区农村公民的非理性。 文章的最后一部份是实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探讨。在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应当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这之中包括了建立和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决策机制、筹资制度、收费制度。除此之外,应当采取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建设、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建设以及制定扶持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以往的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或模式进行研究,本文将研究界定在欠发达地区,从农村公共产品实际需求的角度入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对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探讨中,除了探讨必要的制度建设之外,还谈到了应当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财政体制的改革以及扶持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选择。以上这些,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分析,运用了财政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农业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如何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有效供给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还利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以及比较城市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认识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从而研究相关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起到启示作用。
推进地方财政部门预算科学精细化管理探析
作者: 张洪捷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财政预算 管理 科学精细化 模式
描述: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活动。 把精细化管理这一先进理念应用到财政管理领域,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探索,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树立精确治理的理念,运用专业化和制度化的技术,完善工作内容和管理机制,按规范化要求实行精细化管理,以求实现绩效的最优化。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发挥着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组织地方财政收支的重要作用,因此,选择其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针对性。 而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的运行状况,对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地调控经济,切实履行好其管理职能,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公共预算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阐述我国新时期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四川省内江市地方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为例,重点分析了内江市地方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内外财政部门预算科学精细化管理经验和启示,提出了以提升管理实效为核心,以推进管理创新为取向的实施对策。从而对四川省内江市的政府预算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构建预算各个阶段相对分离的财政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新模式。具体包括:推进开展地方财政部门预算科学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准备、推进地方财政部门预算科学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和步骤、推进地方财政部门预算科学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考核一系列举措,以期能为我国地方财政部门提升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有所裨益。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
作者: 庹高瑜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效率 供给方式 对策
描述:方法: 1.理论分析法。本文在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进行介绍分析时构成了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合理解释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即首先给公共产品和农村公共产品下定义,系统分析
对我国不同财政体制下地方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分析: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
作者: 汪媛媛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财政体制 地方公共产品 生产效率
描述:。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地方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与不同财政体制的关系。本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1章是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是国内外文献综述的梳理和述评。第2章是
基于期望理论的纳税遵从行为研究
作者: 罗延平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纳税遵从 期望理论 预期效用理论 问卷调查
描述:择避税,纳税遵从度低,但现实与之相反,例如美国,它的平均税务检查率已下降到1%以下,罚款额也是偷逃税款额的一小部分,但它的纳税遵从度约为79%;只要预期回报率大于零则大部分纳税人选择纳税不遵从,也与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