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论唐代刘晏理财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 陈明光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地位 刘晏 理财方法 官营经济 经济思想 租庸调制 常平仓 继承性 主要特点 唐代
描述:刘晏理财的继承性、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等问题上,仍有探讨的余地。下面试予论述,有不妥之处,期请批评指正。
唐代前期官员俸料钱支出计划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
作者: 陈明光 来源: 东南学术 年份:199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计划形态 俸料钱 唐前期 预算内支出 现代财政学 预算内收入 财政分配 职田 租庸调 禄米
描述:计划形态,区分为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收支两种类型来加以认识。一方面,唐朝有计划地将通过预算内收入(在前期有租庸调、地税、户税和资课四项)所征集的那部份钱物进行再分配,就形成了预
唐朝两税三分制的财政内涵试析
作者: 陈明光 来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198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两税三分制 两税法 研究角度 预算管理体制 农业税制 国家预算 财政分配 财政学 预算收支 唐会要
描述:,建中元年二月十一日中央有关部门拟定的《起请条》,是指导两税法实施的原则,其最后一款规定:
消除隐患保平安 创建和谐大泉州:《安全与健康:平安泉州》栏目开篇致贺
作者: 陈明光 来源: 安全与健康 年份:2005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地方性) - 期刊 关键词: 《安全与健康》 泉州市 消除隐患 栏目 和谐 消防安全工作 安全生产意识 文化建设 港口城市
描述: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泉州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同时,也为全方位宣传我市消防安全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及广泛开展建设“平安泉州”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平台,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平安泉州”文化建设,创建了文化载体。[第一段]
唐代国家预算研究
作者: 陈明光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198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描述: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品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其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家机器日趋庞大,又内对外职能日益复杂.显然,为了实现庞大的国家机器的复杂职能,财政分配活动相应地必须形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然而,如何可认识并且阐述唐国家财政系统。仍是颇费功力的。其艰巨性一方面体现在必须发掘与辨析头绪纷繁却又多有残缺的史料,另一万面可能也是更主要的方面,在于怎将寻求一个结构框架,比较合理而简洁地同时又是饣容量较大地去阐明唐代国家财政分配体系。这种艰巨性乃财政史是历史学与财政学相互渗透的级学科的特性的反映,既给问津者造成“上下求索”的艰辛,也可能给他们带来“左右逢源”的欣喜。 受财政史的这股行殊的魁力的吸引,笔者不揣疏陋,试图借助 “国家预算”这一财政学概念。以组织论文的结构框架。综合地论述后代国家财政体系的基本面貌。 国家预算的基本内涵,指国家有计划地筹集和使用财力。其具体内容则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管理体制三大部份.运用这一种概念来阐述唐代财政史,是有客观的历史依据的。 虽然在我国史籍中未见“预算”’一词,但对国家预算的实际内容,我国古人早有清楚的认识并付诸财政活动的实践。例如,关于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礼记·王制》日:“冢宰制国用,必于岁幼之抄,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这是对“量入为出”的国家预算平衡原则的初步总结.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称述汉高祖刘邦减轻赋,“ 量吏禄,度官用,以赋子民”,则显露“’量出制入”的预算平衡思想的端倪。乃至唐代,统治集团对国家预算收支不可或缺的计划性更为关注。在著名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中,明确规定“度支”这一中央职官的权责,在于“掌支度国用税赋少多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路之利,每岁计其所出而支其所用①.”搞好预算平衡,既是朝野上下对度支的殷切寄语,也被度支视为不可推诿之已 ①《大唐六典》卷3《度支郎中员外郎》。本文凡引《大唐六典》,均据日本学者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本。下不一一注明。 ②唐德宗贞元九年,左补阙权德舆上疏说:“度支所务,天下至重,量入为出,从古所难……上系邦本,下系元元。”见《权载之文集》卷47《论度支疏》。任可见,国家预算收支的矛盾运动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早就存在于我国古代的国家财政活动之中。再如,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指的是确定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权之间的预算管理职责和权力,以及预算收支划分范围的重要制度。只要有分级政权存在,财政的划分就是或明或暗的客观事实,因此,预算管理体制在我国古代也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总之,从历史上观察,国家预算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正如本文所拟论述的,在唐代封建国家预算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固不能因古无“预算”之名而不究其“预算”之实. “国视预算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②。”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预算具有不同性质。唐代国家预算反映的,是封建国家调节下的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参与瓜分农民的剩余产品和进行额外剥削的再分配关系。选择国家预算为题来论述唐代财政史,也有利于揭示贯串其间的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及地主与农民根本利益冲突的阶级矛盾。 国家预算既是一种再分配关系的具体体现形式,属于上层建筑,就必然要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改革。有唐一代延续几近三百年,其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权力格局都发生过深刻的变动,国家预算体系因亦起了重大的演变。根据社会背景的变迁,以及国家预自身自身演化的轨迹,我们发现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来论述唐代国家预算体系的变动,仍是适宜的。因此,本文拟分为租庸调时期(亦称唐前期)、安史之乱与肃代两朝、两税法时期(亦称复后期)三大阶段展开论述,区分为上中下三编。 然而,由于时光流逝的无言剥蚀,以及封建史臣的有意删芟,有关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国家预算的具体史料残缺不全。特别是研究预算问题所必不可少的财政收支数据更为零散,难以缀拾成篇,尽管本文力图在计量方面有所测定,结果仍远远不能满意。加上,笔者无论在唐史或是在财政学理论方面的学识都很肤浅,希冀综合地论述唐代国家财政史,实际上不过是如饮河之鼠,充其量而已,疏漏错误在所不免,尚待今后继续努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