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公共品市场
作者: 王万山 来源: 当代财经 年份:200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品 市场
描述:公共品是否是商品,是否存在市场,是当前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济学理论界对此问题大多持否定态度。根据公共品的涵义,运用产权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公共产品场是存在的。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探索
作者: 郑建平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品 农民纯收入 公共品供给结构
描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虽然教育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但是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可见,只有加大对教育的支出即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烟台提供动力支持,反过来农民收入会因教育支出增长而增长。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优化烟台市的公共品支出结构。
对西方主流学派的公共品定义的质疑
作者: 朱明熙 来源: 财政研究 年份:2005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品 西方主流学派 公共支出 财政学
描述:一、对西方主流学派的公共品定义的质疑在关于什么是公共品的定义上, 西方主流学派的认识是,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这样一类物品或服务。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对某一物品或服务,张三消费了但并不同时影响或减少李四对此的消费。比如国防,他们在消费上并不
财政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层级设置问题研究
作者: 黄海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政府层级 公共品 社会职能
描述:的行政制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期望从财政学角度对省以下地方政府的设置问题进行思考。 本文从财政分权理论角度建立了政府层级问题的一般分析框架,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层级设置经验,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层级设置的历史变化规律。同时结合对三级地方政府的实证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省以下三级地方政府的设置结构造成了基层政府的权责不清,影响了地方公共品的有效提供,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在承担公共职能等方面的缺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突破僵化的行政体制,理清各级政府的职责,推进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的多样化。最后对改革的方式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希望本文可以为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推进中国行政体制的合理化,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改革思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税收筹划
作者: 胡伟 曾峻 来源: 经济师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税收筹划 理性经济人 公共品 自主经营权 竞争市场
描述:当前我国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方兴未艾,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究其根源,理性的经济人、公共品及其外部性、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的依法保障、竞争市场构成了企业税收筹划产生、发展的基础。
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目标偏离的经济学解释
作者: 王乐安 来源: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企业财务目标 代理关系 契约 公共品
描述:阻力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偏离进行了解释。
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国家与村庄的链接
作者: 韩鹏云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品 国家治理 村庄治理 链接
描述:,各级政府的外部治理和村庄的内部治理便成为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主导治理路径,但由于农村社区公共品种类多样、涉及面广、方式复杂,且政府和村庄的治理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又是乡村治理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作为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它“嵌入”于国家和乡村社会发展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中,折射出治理逻辑的变迁历程,应该说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或者财政学问题,亦是一个透视社会基础嬗变和国家治理转型的政治社会学问题。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研究多着重于经济学视角,而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却鲜有研究。笔者认为在经济学具体对策建构的基础上,延伸政治社会学对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问题的解读,将有助于深化认识、创新思路,从而更好地指导公共品供给的实践。“国家与社会”作为一种理论基础具有复杂的流变过程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在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就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这一研究主题而言,具有自主性的国家和个体共存的村庄成为两个主导性的行为体,而国家治理和村庄治理也就成为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两个治理侧面,也是两种治理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供给的机制,形成了供给的逻辑。同时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作为一种资源的聚合及配置,不仅是治理问题,亦是权力的建构问题,应对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行为所赖以生成的国家基础性权力和村庄治权进行深入探析。首先需要分析的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国家治理的逻辑变迁历程和当下走向。在总体国家治理的分析范围内可划分出国家和基层政府两个方面:在传统体制时期到农村改革时期,在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中国家扮演了“监理”的角色,依据有关政治或经济的战略指导方针,动员人民广泛参与,其进行总体的组织协调和宏观的监控评价;而从农村改革时期伊始至后税费时代,国家“项目式业主”的定位逐渐滥觞并日益成型,通过行政系统的自我运转和直接操作来供给公共品,各级政府部门成为农村社区公共品的“业主”;同时,不同历史阶段中基层政府对社区公共品的治理逻辑也在发生变化,由“在场式”的国家“代理”转变为具有独立利益的“策略化谋利”主体,由贯彻执行国家的治理方针转变为从供给过程中谋取额外利益。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农村社区公共品的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农业税费取消之后,供给体制上有缺陷,供给资源流失严重,而管理监控却没有真正落实,从而使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国家治理出现“内卷化”的趋势。其次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村庄治理的逻辑分析和当下状态。村庄集体在税费改革之前在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了“责权主体”的作用,而在后税费时代则变为无责权的“债务空壳”,在公共品的自主供给上束手无策,也怠于作为;农民个体在税费改革之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但税费改革后,国家治理与村庄治理分离,农民则只能在公共品供给中处于“悬浮旁观”的角色,在村庄的集体行动中也陷入了“行动困境”。可以说,在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中,税费改革前的村庄治理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税费改革后,其治理陷入“无效”的状态。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国家治理的“内卷化”和村庄治理的“无效”共同导致了供给的困境。与此同时,考察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过程,发现其治理之所以取得优异的成效,根源于国家和村庄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治理。基于我国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治理的逻辑轨迹和国外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有效经验和创新做法,笔者认为国家治理和村庄治理应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共同治理的方式一方面加大国家资源下乡的力度,创新供给的机制和路径,另一方面加强村级组织的组织力,不断凝聚农民的合作力,破除集体行动的困境,在两方面共同推进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和村庄在理念、资金和制度上的多重链接。从而使国家在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同时也能给予农民在公共品供给上的主体权和参与渠道,使农民积极行动起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成为自身家园公共品供给的真正“业主”。农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治理透视出来的是治权问题。国家通过公共权力对社会所承担的公共供给与服务职能所体现出来的是乡村社会中的国家基础性权力;村庄通过自治的权力完成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自主供给所体现出来的是乡村社会中的村庄治权。通过国家基础性权力和村庄治权在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体制变迁过程中的逻辑检视,笔者发现在传统体制时期公共品的供给主要依托于村庄治权;在农村改革时期,村庄治权日益衰退,国家基础性权力日渐渗入;而后税费时代则主要依靠国家基础性权力,村庄治权处于完全被弱化的状态,这也正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衔接,造成诸多问题的深层根源。由此,要解决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问题,不能单方面和单向度地推进国家权力的下沉,必须着重反思国家权力如何与乡村社会有效衔接的问题。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治理的权力建构应坚持国家基础性权力和村庄治权并重建设的努力方向,这也是我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进行现代国家建构的未来指向。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治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治理转型、村庄秩序重塑及新农村建设道路密切相关。首先,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治理的逻辑转变深刻嵌入于国家治理转型的背景之中,其不仅承接了治理的转型过程,而且深刻反映了国家治理转型所存在的问题,国家与村庄链接的公共品供给之道也启示了国家应重新重视“间接治理”,努力打造国家与农民“中间层”的建构方向。其次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的模式创新与乡村秩序的重塑呈现为同步联动的过程,乡村秩序的重塑可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和载体,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又可改变当前“脱嵌”的状态,重新“嵌入”乡村社会秩序,为乡村社会的均衡、稳定提供基础条件,作为一种双赢的局面,笔者认为这将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良好绩效和乡村秩序重塑的共同诉求。再次是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方向紧密相连,同时亦与中国走何种现代化类型的宏大问题联系在一起。由于全球资源和市场的限制,我国应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现代化方向,通过建设乡村、稳定乡村,逐步让城乡之间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及协调、稳健发展。而农村社区公共品的供给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让农民参与,加强对村庄的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稳步走向现代化。
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 赵宝廷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2007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品 公共品双层供给 公共品供给效率 公共选择 演化博弈
描述:日趋显现;二是,公共品供给的市场化与均等化趋势日益明显。其表现有,公共品供给的绝对与相对数量不断增长,供给结构不断升级或优化,供给方式与组织制度创新层出不穷,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公共品供给中的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或民营化浪潮与政府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等,均是这两大趋势的具体体现。可以预见,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公共品及其供给就越重要。 这两大趋势,使得长期未能解决但并非突出的公共品供给低效率问题变得重要而紧迫。该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一是,公共品在技术上有自然垄断性或成本劣可加性;加之,市场机制在公共品或外部性很强的产品供给方面的低效率,使人们在很长时间内认为供给公共品是政府的责任,并使人们忽视了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间的差别,导致公共品政府供给单一方式的长期存在。二是,人们忽视了公共品供给的复杂性,忽视了各消费者、企业、政府等在公共品供给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环节上所起的不同作用,没有发挥市场与政府机制各自在公共品供给的不同层次中的优势,没能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三是,经济民主化程度低,独裁或集中的决策机制难以体现消费者偏好。在公共品供给绝对与相对数量均较低的条件下,公共品供给效率高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容易被忽视。但是,在公共品供给绝对与相对数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后,解决公共品供给低效率问题变得重要而紧迫。尽管众多经济学家因在公共品理论领域的贡献而扬名,如萨缪尔森与布坎南等,但公共品供给低效率问题始终悬而未解。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进行公共品供给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探索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运行机制或框架,研究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演化特征,并以具体的案例对公共品供给及其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等。 现有文献没将公共品概念与其供求的决策过程结合起来,在公共品概念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致使人们对公共品概念及其两个供给层次的认识产生混乱,并导致公共品供给低效率。因此,本文首先,对传统的公共品概念进行新的扩展;进而在新的公共品概念基础上,探索公共品有效供给的理论框架;并以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以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为主线,以具有差异性与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为前提,以扩展的公共品概念为基础,以公共品的双层供给——“个人间公共选择博弈过程决定的公共品软品供给”与“公共品硬品供给的市场化或特许权经营”为主要内容及核心,以公路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变迁与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为案例,以演化博弈与计量等为研究方法,由浅到深的探索公共品及其供给效率问题。 首先,从个人决策的供求两方面,对公共品概念进行新的扩展,即将公共品定义为软品与硬品两部分的组合品。公共品及其供给,体现着个人间利益的相互依赖性与利益最大化目标等,是人们通过长期演化与选择而形成规则或制度结构并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公共品的新概念需要综合考虑供给与需求的联系,把收益原则与公平原则、动态演化与选择、分工与合作等结合起来,突出个人决策在公共品供给中的作用。政府通过供给软品调节硬品的运行、协调私人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与维护市场体系等,它在供给软品方面具有净收益优势。硬品具有较多的私人品性质,其需求者与供给者可以分开,硬品的供给决策、使用、交换与成本补偿可以象私人品一样适用市场机制,即市场机制在公共品硬品供给方面具有净收益优势。因此,政府供给软品与市场供给硬品可以共同实现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其次,提出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的框架与内容,并应用演化博弈与可竞争理论等分析公共品供给的两个层次。从扩展的公共品概念得出,公共品供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公共品供给的第一层次,即软品供给。将公共品软品的供给视为公共选择博弈过程的均衡或结果,从而将公共品供给扩展到软品供给或制度选择的层次。人们就硬品的成本分担与收益分配等,进行个人间的公共选择博弈,并形成协调各自利益矛盾的制度或规则等软品的过程,就是软品供给。二是,公共品供给的第二层次,即硬品供给。在软品的规则下,具体的硬品供给最终由谁实施,由个体间竞争决定。本文将市场化与可竞争市场理论等扩展性的应用于公共品硬品供给领域,重点分析公共品硬品市场化供给的原因、条件及其规则等。在软品约束下,微观主体公平参与公共品硬品供给特许经营权的竞争并供给硬品的过程,就是硬品供给。因此,公共品的市场供给,准确的说应是公共品硬品部分的市场供给,这是市场机制扩展的过程,也是公共或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的过程。公共品供给的两个层次相互影响,软品供给是硬品供给的约束条件,软品的创生与变迁可改变微观供给主体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等。硬品供给状况对软品供给形成反馈,可充分展现公共品供给的效率情况,并为软品变迁提供目标需求。最后,应用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以中国公路供给为例,重点研究公路供给的体制变迁过程与硬品的市场化实践等。总之,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论证“发达的市场与强大的政府”(斯蒂格利茨,2005)可以而且必须并存共进,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的优势,并形成完善的公共品双层供给机制,才能解决公共品供给低效率问题。 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合理吸收与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等。首先,本文采用理论借鉴与深化、抽象与具体、个体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对公共品概念及其供给机制进行新的扩展,为描述公共品供给过程与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在公共品及其供给的抽象分析之后,以具体的公路为例,对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做具体应用。在坚持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将集体作为由个人组成的更高层次的决策单位,从而实现作为决策主体的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其次,广泛采用成本收益方法。本文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对公共品概念进行扩展,并提出个人是基于净收益比较而选择不同的公共品供给方式。再次,全文是建立在经济学与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尤其得益于多个分支学科的启发与应用,如演化博弈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演化分析与公共选择理论等。本文尝试性的将演化博弈理论应用于公共品供给的分析。 从实践中认识并解决公共品供给低效率问题,对提高我国公共品供给与经济整体的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提高,既是整体经济效率改善的一部分,又可促进私人品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体效率的改善;并为协调公平与效率间的矛盾打好基础,有利于处理个人间的利益矛盾。其次,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过程,是个体或组织追求并实现更大合作剩余、实现合理分工与合作的过程,是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或优化的过程,也是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界线逐渐清晰化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各主体共同创生规范有序的经济运行制度,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民主化进程等。再次,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可以消除或减轻因公共品供给低效引发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或降低财政赤字及其带来的金融风险,有利于缓解因公共品供给不足或过渡而导致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失衡问题。从理论上探索与解决公共品供给效率问题,对完善公共品理论、公共经济学甚至理论经济学等有重要意义。首先,解决公共品供给效率问题,是财政学与经济学理论不断深化与发展的体现,有利于完善公共品与公共经济理论体系。其次,探索更合理的公共品供给效率标准,促进理论上消除效率与公平间的矛盾,并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目标的统一探索出路。再次,公共品及其效率分析有利于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等。最后,公共品问题与社会文化、政治体制等关系密切,因此,公共品及其供给研究,为学科间的相互借鉴与综合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机会,有利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一是,本文从个人参与物品供给决策的选择等角度,对公共品概念做出新的扩展,即将公共品视为软品与硬品两部分的组合品。二是,将公共品供给分为两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的软品供给与第二层次的硬品供给等,进而提出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的新框架。三是,将演化博弈与市场可竞争理论等应用于公共品双层供给分析,将软品供给视为个人间公共选择博弈的均衡或结果,并分析了公共品硬品有效供给的各特许权经营的规则等。四是,应用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分析我国公路公共品的软品供给或变迁状况与公路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等;得出我国整体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公路软品的创生与变迁等,促进了我国公路供给增加及其效率的提高,而公路硬品市场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格局,却阻碍了公路供给效率的提高。 当然,本文论证中的众多不足也有待继续探索或完善。一是,本文仅从定性角度对公共品概念进行扩展,没有从定量或数理经济学方法的角度,给出公共品新概念及其有效供给的条件等。二是,演化博弈理论是一个年轻的经济学分支,仍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并非十分成熟,故其分析逻辑必然存在众多缺陷。三是,公共选择的演化博弈均衡是一种决策策略,并非是确定的公共品供给行为,因此,本文无法直接形成公共品供给的政策方案,也没有针对一般的公共品及其供给,提出改善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政策建议等。
转移支付与公共产品均等化供给的理论分析
作者: 孙彩虹 来源: 学习月刊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财政转移支付 公共产品供给 公共服务均等化 理论分析 社会效用 落后地区 分配关系 各级政府 发达地区 公共品
描述:转移支付作为调整分配关系的一种手段,它能增加整体的社会效用或福利。这一概念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于1928年出版的《财政学研究》一书中最先提出来的,他把用于支付本国人民内债利息、一、转移支付存在的理论依据
财政活动市场化的现实意义
作者: 谢显弟 周小林 来源: 财经科学 年份:1995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化手段 财政活动 公共品 纳税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 财政赤字 政府提供 公共商品 市场法则
描述:。在这一层次上,充分认识财政活动的经济性质,并努力运用市场法则去指导和分析财政活动又是现代财政学发展的方向,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有: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