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统计年鉴(全国性)(1)
按年份分组
2014 (1)
按来源分组
安徽大学(1)
相关搜索词
民国时期合肥县教育财政研究(1912-1937)
作者: 陈晰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2014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合肥县 教育财政 教育经费
描述:状况进行论述,同时试图探寻合肥县教育财政发展的趋势、及其意义与局限,以揭示民国时期合肥县教育财政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劝学所的设立标志着县级教育行政体制的萌芽,而县级教育行政体制的确立则意味着教育经费筹集管理具有了制度化的载体。由劝学所演化至教育局,教育行政的独立、统一和专业化趋势也为经费筹集管理制度奠定基础。民国时期合肥县的教育经费来源于学田租息、附加税、物捐税、学生学费、省款补助、捐资兴学,其中学田租息和教育附加税占主导。根据对合肥县教育经费来源的计量分析,探索出合肥县教育经费发展的特点,即继承与开发并重,在对传统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开拓了一些新的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合肥县的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行政及其他支出。在此期间,合肥县教育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学校教育,其次是教育行政临时性岁出等。通过对教育经费配置的研究,可以明晰地探寻和把握合肥县这一时期地方财政作用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力度。尽管有了初具雏形的现代教育财政的支持,由于受到驻军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的重创,合肥县的学校教育水平仅处于安徽省各县教育发展的中等水平,这与合肥县的文风传统及合肥县作为安徽省的大县之一的地位不相适应。合肥县地方教育财政演化的过程反映了县地方教育财政发展的趋势,即不断科层化、社会化和基础教育化。合肥县教育财政发展的局限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超出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教育经费的分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肥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合肥县教育财政的发展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学制设置、课程设置、女性教育等方面推动了合肥县教育的近代化;现实意义:.在立法并严格执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充分发展经济并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等方面为现当代教育财政的发展提供借鉴。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