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我国城市金融生态下的个人理财业务分析
作者: 刘冬妮 来源: 新西部(理论版)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生态 个人理财业务 商业银行
描述:本文介绍了金融生态的概念,分析了金融生态对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提出了城市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首先,各大银行应该积极开发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或服务;其次,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应根据不同种类的消费者采取不一样的解决办法;第三,金融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我国个人理财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 薛双霞 来源: 中国证券期货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生态 个人理财 发展现状
描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逐年提高,个人理财业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金融生态视角,从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机制三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战略性的建设意见,以此促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视角
作者: 卜芬芬 来源: 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金融生态
描述:在当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风险日趋增大、存贷款利差日益缩小以及外资银行步步紧逼的新形势下,文章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为背景,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中存在的金融生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视角
作者: 卜芬芬 来源: 经济生活文摘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金融生态
描述:在当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风险日趋增大、存贷款利差日益缩小以及外资银行步步紧逼的新形势下,文章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为背景,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中存在的金融生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从金融生态的贡献度分析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
作者: 何繁 来源: 管理学家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个人理财 金融生态 存在问题
描述:由于我国GDP的稳定增长,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又因为我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理念的变化,所以引起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冉冉上升。本文从新视角,金融生态的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存在问题。
论我国金融生态的经纪人职能缺失与理财规划师制度
作者: 王建伟 周鸿卫 来源: 商业经济与管理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生态 经纪人职能 理财规划师
描述:
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思考
作者: 施宇辉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地方性)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生态 海峡西岸经济区 政策思考
描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经济、行政、法律、信用、市场等方面入手,整体推进,形成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合力。
ECFA时代闽台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模式:基于金融生态演化视角
作者: 陈丰 来源: 亚太经济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地方性) - 期刊 关键词: ECFA 区域性金融中心 金融生态 因子分析
描述:随着ECFA时代的到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实证论证了福建与发达城市相比在金融综合竞争力、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得以改善,才能推动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并对闽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作者: 张莉萍 衣长军 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 年份:2007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地方性) - 期刊 关键词: 海峡西岸 金融生态 措施
描述:加强和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初步探讨福建省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具体建议。
我国市政债券融资的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
作者: 郝雨时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性负债 市政债券 金融生态 风险控制
描述:一个可怕的数据。除此以外,为了绕开《预算法》不许地方政府发债的约束,还有很多债务处于隐性状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债务的大量累积与同时期城市化大发展脱不了干系。1994年分税制改革确立了我国“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分权财政体系,也即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9年的19.99%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47.5%,城镇人口从1979年的0.8亿增长到2010年的6.3亿,大量人口涌入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不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却又是一个不完美的改革,出现了事权重心下移而财权重心上移的现象,再加上我国现在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几乎普遍陷入债务困境之中,地方政府资金缺口不断加大。因此采取合适方式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间上的迫切性。在面临地方政府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时,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也被称为地方政府债券)筹措资金。以美国为例:2010年市政债券余额约占全部债券余额的30%,其中长期市政债债券的发行规模占当年GDP的4%左右。更重要的是不仅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市政债券的发展步伐,甚至连深受西方经济体制影响的新兴转轨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尝试市政债券的发展,以期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现今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手段却是依靠关联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银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贷款额高达8.47万亿,占总负债的79%。大量银行贷款涌入地方融资平台而不是实体经济不能不说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时刻威胁我国金融秩序稳定的一颗定时炸弹。解决我国地方政府业已存在且仍在快速增加的隐性债务问题的关键在“疏”而不是“堵”。按照财政分权理论,既然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我国分税制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也应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举债权。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进行有效的尝试,从2009年的中央政府代发地方债到2011年允许上海、深圳、广州和浙江四地试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些都将为我国正式发展市政债券积累宝贵的经验。现在应该做的是修改《预算法》,确立地方政府举债的合法性,并通过一个科学有效的评判标准解决谁有资格发债这个问题。当然市政债券市场的良好运作和健康发展,还有赖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因此本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市政债券市场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了我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发行监管制度、定价制度、流通制度以及偿还制度的构建问题,提出了一套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市政债券市场的制度安排。在开禁发展市政债券市场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其核心问题,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的核心,因此本文也对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