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吉利的理财基因
作者: 李继培 来源: 新理财·公司理财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描述:,201 1年吉利汽车将以“全球鹰”、“帝豪”及海英伦”这三个新品牌替代原有品牌。其中,“全球鹰”品牌主要涵盖时尚、年轻的车型,以吉利熊猫为主导;“帝豪”是吉利汽车新推出的中高档品牌,主打中高端公商务用车
“走出去”的最优税筹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理财·公司理财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描述:),对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境外所得税抵免制度的原则性规定作了进一步明确,对于各地税务机关和纳税人而言也更具可操作性。 不同的投资方式架构选择,以及境外利润的汇回安排,都将对企业的整体税务状况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已拥有海外投资,还是正在计划“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应当审视其现有或计划中的境外投资架构和资金运作模式,充分利用125号文下可能出现的税务筹划机会,并综合分析、权衡其对于运营收入、股息和资本利得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合规胜的前提上做出最优决策。税政要点分析 一、抵免层级的确定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中国居民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持有外国企业20 010以上 (含20%,下同)股份时,上述外国企业汇回的 股息所负担的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才允许从 中国居民企业就该股息收入缴纳的中国企业所 得税中进行抵免。125号文明确了间接控股架构 的抵免层级为三层外国企业,即第一层:单一居 民企业直接持有20%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第 二层:单一第一层外国企业直接持有20%以上 股份,且由单一居民企业直接持有或通过一个 或多个符合本条规定持股条件(直接持有20% 以上的股份,下同)的外国企业间接持有总和达 到20%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第三层:单一第二 层外国企业直接持有20%以上股份,且由单一居 民企业直接持有或通过一个或多个符合本条规 定持股条件的外国企业间接持有总和达到20% 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 在境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可能采用单层架构(“直接控股架构”),直接持有外国企业股权;但实践中多层架构也被普遍运用,通过在境外低税负国家或地区设立的一个或多个中间控股公司,间接持有外国企业的股权(“间接控股架构”)。在间接控股架构下,未来转让外国企业的股权时,可以将股权转让所得保留在境外中间控股公司,递延中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假定不涉及中国“居民企业”或“受控外国公司”的规定,下同);同时在外汇资金循环使用、境外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面,间接控股架构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实践中这一架构运用得更为普遍。 125号文实施后,中国企业在设计海外控股架构时,需要注意抵免层级的限制,三层以下外国企业所产生的股息汇回中国时,相应所缴纳的境外所得税将不得进行抵免。(如左图) 二、持股比例的限制 如果中国居民企业直接持有外国企业的股份低于20010,则不符合125号文关于境外所得税抵免的规定。在此情况下,就可能需要援引中国与某些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中的“消除双重征税”条款以享受税收抵免的优惠待遇。例如,在中国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签订的税收协定中,10%以上持股比例的股息分配即允许在抵免时考虑支付股息外国企业就股息部分缴纳的境外所得税。 然而,在间接控股架构下,能否借助上述协定条款突破20%的持股比例限制尚不确定。假设外国企业所在国与中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包含上述优惠条款,如果中国税务机关能够参照协定待遇中的“受益所有人’概念,“穿透”中间控股公司,认定中国居民企业仍可适用上述协定优惠条款抵免投资东道国的所得税,则将给“走出去”的国内企业带来实惠。 与此类似,在直接控股架构下,中国居民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利用中国与投资东道国(例如泰国)税收协定中的“税收饶让”条款,避免境外子公司在投资东道国享受的所得税减免因股息汇回补缴中国所得税而未能享受到优惠待遇。而在间接控股架构下,“税收饶让”条款的适用能否同样参照“受益所有人”的概念“穿透”中间控股公司,也有待税务机关进一步明确。 三、间接抵免的计算 根据125号文规定,间接抵免中“境外投资收益间接负担的税额”按以下公式逐层计算: (本层企业就利润和投资收益所实际缴纳的税额十符合125号文规定的由本层企业间接负担的税额)×本层企业向一家上一层企业分配的股息(红利)÷本层企业所得税后利润额一本层企业所纳税额属于由一家上一层企业负担的税额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中国居民企业通过一家海外中间控股公司分别持有高税负国家(地区)和低税负国家(地区)的运营公司,未来境外运营公司向中国居民企业汇回的股息所负担的税额(即允许抵免中国企业所得税的境外税额)主要依赖于高税负国家(地区)和低税负国家(地区)的运营公司分别向中间控股公司分配股息的比例关系。换言之,如果高税负国家(地区)运营公司汇回的股息比较多,低税负国家(地区)运营公司汇回的股息比较少,则中间控股公司汇回中国的股息所间接负担的境外所得税额就会比较高,相应就可以抵免较多的中国企业所得税(同时取决于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 四、抵免限额的计算 125号文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按“分国不分项”原则计算某国(地区)所得税抵免限额的规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某国(地区)所得税抵免限额 计算上述“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所使用的税率通常为25%。 从该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如果增加境外收入、降低境外成本费用,则来源于境外的应纳税所得额会相应增加,从而提高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例如,在境外某国家(地区)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不变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将境内外业务共同发生的某些费用在合理的基础上更多的分摊到境内,则可以提高境外业务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应提高该国家(地区)的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 五、简易计算方法 125号文规定,企业从境外取得营业利润所得以及符合境外税额间接抵免条件的股息所得,虽有所得来源国(地区)政府机关核发的具有纳税性质的凭证或证明,但因客观原因无法真实、准确地确认应当缴纳并已经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税额的,除例外条件外可按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12.5%作为抵免限额。 在实践中,各地税务机关可能出于征管方便和增加税源的考虑,较多的采用这一简易计算方法,使企业从境外高税负国家(地区)取得的股息收入无法充分享受抵免待遇。 境外投资架构影响 基于上述五个要点的分析,中国企业如何对境外投资架构进行设计,将会对其境外所得的中国税纳税义务产生时间、允许抵免的境外所得税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分公司和子公司当境外项目所在地的实际税负(包括公司所得税和利润汇出预提税)低于中国时,选择不同的境外项目公司组织形式,会带来不同的税务影响。 如果设立为分公司,其取得利润应在当年计人中国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需立即按税率差补缴中国企业所得税。相反,如果设立为子公司,子公司的税后利润在汇回中国时才需要按税率差补缴中国企业所得税;因此,若投资者暂时将子公司的税后利润保留在境外,可有效递延中国所得税的纳税义务。 直接控股和间接控股如上所述,直接控股架构在税务上的优点主要集中于,能够明确享受税收协定中税收饶让条款,以及比国内税法更优惠的境外所得税抵免待遇(即突破20%的持股比例限制)两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协定待遇在间接控股架构下能否顺利享受尚存在不确定性。即使中国税务机关允许中国居民企业参照“受益所有人,’概念享受相关的协定待遇,居民企业仍有可能需要提供较多的文件资料证明其“受益所有人”的身份,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难度。 从所得税角度来看,间接控股架构的主要优点则体现为可能取得递延甚至降低中国企业所得税的效果。如果中国企业境外子公司的实际税负低于中国所得税税率25%,则直接控股架构下,股息汇回中国需要当即按税率差补缴中国企业所得税。但是,在间接控股架构下,境外
李铮论道
作者: 张铭 来源: 新理财·公司理财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描述:,用几乎比常人快一倍的语速阐述自己的财务与管理理念,那股巾帼不让须眉的理性与豪气迅速感染了我。 现在,李铮的名片上只印着中农机“副总经理”一职,身份已经由一名财务高管向业务方向转型。赚钱之道:多赢与创新 “财务是可以赚钱的!”这是她的开场白。 1995年李铮从首都经贸大学会计系毕业、进入中农机做一名会计的时候,并不是这么想的。那个时候人们的普遍观念是:财务就是算账的,“卡”和“压”是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的普遍抱怨。幸好,李铮的观念没有停留在那个阶段,她虽然走出了校门,却没有停止学习,很快她就明白并开始倡导这个理念:财务是可以赚钱的。 在她递给我的纸上列着三大要点:财务如何赚钱、如何进行内控管理、如何提高财务分析能力。“我认为一个财务部门,首先是要能赚钱,其次要能控制住风险,最后,能提供分析报告,给领导决策做参考,只要这三方面做好了,就是好的财务。” 在这个大理念的引导下,李铮不断寻求着“赚钱”的门道,最终被她总结出三大条:应收账款可以赚钱,税收筹划可以赚钱,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也可以赚钱。不过,无论哪一条,都脱不开“多赢”与“创新”这两个关键词。 “什么事情你都合适了,那肯定就不合适了。”她用这句似乎悖论的话解释自己的“多赢”理念。“你不仅要想到自己的利益,还要想到别人的利益,只有共赢事情才能取得成功。每出台一个政策,我都会站在领导的角度、其他部门的角度、业务员的角度去想一想,看看这个政策能否推行下去,是否兼顾了各方的利益;每次与银行合作,我都会考虑银行和我公司的利益最佳黄金分割点在哪里;每次和人谈判,当我抛出一个观点后,我都会站在谈判对手的角度分析他有可能的应对措施。”因此“换位思维是我工作的法宝。” 李铮担任中农机某子公司财务总监的时候,曾经承揽过一笔标的6000万美元的出口业务,那家公司现金流不是很充裕,通常人们的解决方式是向银行贷款,但很明显,这样会大大提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李铮带领财务部的同志们一起集思广益,开拓创新,最后想到的办法成本要低得多:付款时,向国内供应商开承兑汇票。 此话说来简单,但要达到多方共赢并不容易。 供应商收现金的意愿显然会大于收一张承兑汇票,公司于是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利息,如果供应商可以顺利将承兑汇票背书给“下家”,这个利息就是白赚的;银行虽然只收了承兑汇票的手续费,但公司承诺将保险权益转让给了银行,银行可以从应收账款的买断中获利;业务员如果能说服供应商收取公司承兑汇票,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提成;而对公司来说,进货没有支付高额的贷款利息,现金流只占用了把货运到古巴的时间。这个案例就是经典的共赢案例,最后被该银行评为系统内当年的“创新案例奖”。 这只是李铮诸多“多赢”与‘创新”案例中的一个。用人之道:换位与公平 “对一名公司高管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公平。”李铮说:“在一个群体里,你觉得你的贡献很大,发薪水的时候你得了1000元,其他人得了800元,你的感觉很好;如果你得了10000万,但其他贡献一般的人得了20000元,虽然你的收入绝对值上去了,但你的感觉却会降低。”这种“一定要让大家感觉公平”的理念,也让她更好地换位思考,站到下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做李铮的下属很“累”,因为她的要求不是一般地高。每个人从进公司那一天起就会不断地被找去面谈。“你未来准备为公司做哪些贡献?你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赚钱?”甚至“你的朋友、老师、家人,他们在工作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利用到了哪些政策?”这些问题是她不断向自己提问的,也是不断向下属提问的。 当然,有付出就有回报。 一个部门里,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有些人想要赚钱,有些人想要清闲,有些人想要出国,有些人想要进修,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李铮—定要考虑的。中农机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业务,每一个业务点都需要有财务经理,有些地方比较繁华,比较舒适;也有些地方比较偏远,比较艰苦。当一个财务经理被派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后,李铮总会为他想好,回国后如何更妥善地安排。每个人真心地为公司付出了,就 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员工愿意到艰苦地区锻炼,公司在人才培养和选派方面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李铮看来,作为一名领导,团队成员的成绩固然是你的,他们的问题也会是你的。你的成绩需要你的团队每一个人发光发热来支撑,对下属的要求越高,为他们想的就要越多,下属把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就可以做好,如果整个团队工作积极性很差,自己的工作效果肯定不会好。 每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文化,在李铮的团队文化里,“辛辛苦苦、加班加点”是不受欢迎的词汇。她对自己的下属说:“公司就付了你八小时的工资,你把这八小时用足就够了o下班就回家,把家庭搞好,我不愿意看你们加班,我只看结果。如果我的团队成员天天加班,那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人手不够,二是能力不够,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好的状态。我看到就是两个字:结果。” .李铮自己也不常加班,她说,自己在工作上只付出一半的时间,另一半,她交给了学习和生活。“享受生活”是她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她曾学过七年钢琴、两年声乐,音乐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游泳和马术则是她在运动中的爱好。闲暇时,她会跟自己的团队成员一起聊天、聚会、旅行,“打成一片”的结果是她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一个下属的状态和需求,同时,也为整个团队创造更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学习之道:积塔而成沙 在李铮的办公桌上,摆着厚厚的一摞杂志,杂志上面,是一本大大的黑皮本,这些是李铮学习的重要“道具”。她打开书柜,指着里面整整齐齐的二十几个笔记本告诉我,这都是她从参加工作至今十几年来的工作积累,是她的无形资产。 虽然从学校毕业多年,但李铮从未停止过财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财务这个领域日新月异,每天都必须学习。”除了看一些专业书籍外,她还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MPACC和财政部主持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班,每个月都要读至少一本专业书籍,要写5000字的心得体会。 “无论是MPACC还是领军人物,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视野的开阔。”在李铮的同学中,有来自企业的财务高管,也有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做账”或者“准则解读”已经不是重点,经济走势和市场趋向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高屋建瓴”成为一个“领军人物”的必备素质。 “比如我们做合同评审,并不单单看看业务人员的报价,一卜几个条款,加减乘除一算,觉得可以赚钱,这个评审就可以过。当你的视野开阔后,你要考虑更多的事情,比如当地的劳工政策、税收环境、法律环境、银行信誉等,一份表面赚钱的合同,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一算,可能就是亏损的。” 当然,作为一名央企高管,她无法有大块的时间学习,她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她会准备大量杂志,每次出差坐飞机,都是她的“杂志时间”。去一趟非洲,三十多个小时的飞机,她会带至少10本财经杂志,一一品读,特别有兴趣的,还会做简报和摘抄,收集下来。 她会随时关注着政策走势和市场变化,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她不断对未来做着预判,以提前应对,确保自己可以“跑赢大市”。不仅如此,李铮还给自己的员工定下任务,每个人都要随时关注与自己岗位相关的政策和变化,将有用信息上传在公司网站,做到资源共享。 她会在每晚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陪在书桌旁。“哪怕只是看看杂志、报纸,都可以是学习。” “我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做好这份工作,享受好我的生活,照顾好我的家人。每活一天,没有遗憾,就够了。”李铮说。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