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统计年鉴(全国性)(1)
按年份分组
2012 (1)
按来源分组
人民大学(1)
相关搜索词
中国的土地财政制度研究
作者: 刘宇鑫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土地制度 改革
描述:,并解释了造成土地财政现象的原因,讲述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体制下,土地财政存在的作用,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现行土地财政制度下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例,探讨我国土地制度的未来走势,以期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向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近十年来,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土地出让收入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快速发展经济、提高GDP增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伴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和房价高涨,房价与地价的联动机制更加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土地财政也因此成为一些城市在短期内寻求经济突破的捷径,且屡试不爽。在过去两年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年度土地出让收入都在1000亿元左右,作为政府性基金,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由于土地出让会对消费、投资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就连一些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效法大城市,使土地成为政府最为得力的融资平台。同时,房价上涨过快、失地农民利益无法保障、耕地面积面临威胁等土地制度中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是形成土地财政的内在根源。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有关土地制度的总称,包括土地所有、土地管理、土地使用、土地规划、土地保护、土地征用和土地税收等制度。几十年来,我国的土地制度不断完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正是这些不足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条件。 本文对我国土地财政利弊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土地财政的概念入手,对土地财政存在的风险点进行阐述,并结合我国土地市场的实际情况,研究我国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不足,结合近期我国部分城市土地出让的真实案例,分析并研究我国土地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方面有待加强完善的地方。为此,本文基于土地财政的性质,分析土地财政的由来、形成目前土地制度的内部、外部原因;结合我国一些城市土地财政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我国土地财政的利、弊两方面着手,对比我国执行的土地制度现状与国际先进监管经验,重点阐述加强并完善我国土地财政监管与土地制度完善对策。通过我国一些城市土地交易的真实案例,包括土地财政催生的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土地出让收入、财政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案例,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执行土地制度的现状及我国政府在对土地出让监管方面、地方经济受土地财政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 通过权衡土地财政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利弊,主管部门规范土地管理体系,应在以下方面做足文章:第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分权制度,为地方政府开辟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降低地方政府“卖地”冲动。第二,改革集土地管理与土地经营于一身的行政体制,把土地经营职能分解出去。第三,国家对土地收益的使用支出,也要严格规范,最终目标是实行基金式管理,杜绝“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最后,可以允许城市的经营性项目合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即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城市土地市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