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 尤超英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公共支出 绩效评价 效率 效果 公平
描述:教育产品的特点,公平性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罗尔斯的公平观点比较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在政府部门中,由于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公共支出的效率和效果在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质疑。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运动和政府绩效观念通过把企业管理理论应用于政府部门让很多人看到了提高公共支出效率和效果的希望,之后发展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不断完善,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花钱买服务理论”、“为顾客服务理论”、“结果导向管理理论”、“3E理论”,为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打下了实践的基础。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公共财政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分析公共财政学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开展情况,并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绩效评价不够重视公平指标,绩效评价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指标的设计没有结合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等。之后,本文对我国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分别从法律制度构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评价主体及责任、评价客体、实施程序、指标的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指标的设计是重点。在设计指标时,首先分析了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增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公共支出管理的目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把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锁定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公平、合理)、提高使用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然后,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按照四个环节(投入、使用、产出、效果)和两个层次(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为轴线,设计了基本指标和评价指标,并参考国际标准和国内发展规划制定了指标的参考值。文中指出,微观层面的评价内容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宏观层面的评价内容是经济性、公平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最后文章对全国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经济性较差,效率性较好,公平性中城乡差距尚可,然而各省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效果评价由于数据的缺乏评价不充分。根据这些评价,笔者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大义务教育经费占所有教育经费的比重,增强数据透明性,进行全国性义务教育水平考试,加强公平性及其实际效用研究等建议。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公共财政学基本理论以及绩效评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设计,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根据义务教育发展战略以及公共支出管理目的来设计评价指标;在评分方法上,采用了分项及格的方法,把每项指标与及格线相比较,得出实际的发展状况与水平,该方法不要求总分最高,而是要求在保证及格的基础上追求进一步发展,避免了追求高分而内部指标好坏不均的畸形发展。另外,文章把评价客体分成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主要研究某个学校或者某项公共教育支出项目的公共支出绩效,而宏观层面主要研究某个地区、各级政府或者全国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绩效,并且指出,微观层面的评价内容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宏观层面的评价内容为经济性、公平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作者: 刘央央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最低生活保障 公共财政 公平 效率 可持续性
描述:此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展开之际,审视已经实行十余年的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该制度在全省实施状况,总结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浙江经验”,并依据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理论对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提出改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研究逻辑分如下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引言。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论文的框架与研究思路、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理论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历史演进。在对浙江省民政档案史志文献等资料分析基础上,分别考察了从1949年到1991年前的农村社会救济阶段和1991年以来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阶段两大阶段,系统认识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从而总结该制度实施现状。第三部分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用比较分析法分别对德、美、日、韩具有不同文化底蕴的四国社会救助政策进行研究,并总结出这些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国家是救助的主体、种类繁多而又人性化救助内容、强有力的救助执行机构等启发性经验。第四部分为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评价。在阐述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三大标准评价依据的基础上,依据这三大标准提出适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价子项目。结合浙江省11个地市的实际情况,运用该评价指标对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实证分析,总结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公平性低、整体效率低及财政可持续性不高等不足之处。第五部分为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建议。根据第四部分总结的问题,从历史与现实两大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公共财政投入、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农村低保制度组织机构设置、农村低保制度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为了能够较好地完成上述各部分研究内容,本文在研究中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上,以社会保障基本目标为评价标准,对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扩展了研究视角,这在目前研究中较少涉及,并着重探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评价指标,形成系统、完整的分析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上,在梳理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历史和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进行总结之后,以公平、效率、可持续性为评价指标,并据此运用社会保障学、行政管理学、财政学等学科对该制度进行评价,指出该制度存在公平性低、整体效率低及财政可持续性不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从公共财政、组织机构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身建设等方面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税收筹划风险及其防控研究
作者: 刘东利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年份:2009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筹划风险 防控模型 风险量化 防火墙
描述:业防控税收筹划风险的基础阶段。事中控制是第二道防火墙,这是企业防控税收筹划风险的核心阶段。事后评价是第三道防火墙,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防控过程的结束,也是下一个防控过程的开始,这对企业下一次的防控有很重要的意义。税收筹划风险预防主要分为信息与人员管理、确定筹划目标、实现涉税零风险三个部分,其中为了实现涉税零风险,本文参考了最新资料,将实现过程分为设立涉税风险管理机构、涉税风险识别与评估、涉税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监控、涉税风险信收集与反馈四个阶段。预防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开始和铺垫,是下面步骤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由于税收筹划具有事前筹划的特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前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将风险降到最低。税收筹划风险的事中控制主要分为内部纳税监控基础-政策配合、内部纳税监控核心-税收筹划风险度量、外部纳税监控三个部分。对税收筹划风险度量,本文试图根据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与概率论等相关理论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量化,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量化。并根据量化的结果判断企业是否应该对风险做相关的响应措施,这一量化结果的判断主要依赖于筹划人员的主观判断。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后评价包括成本收益分析、纳税遵从度、税收负担率以及与税务机关关系四个部分。最后本文通过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防控研究得出一些结论,并针对在建立防控模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以及改进的思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关注,并能对其做出更深刻的剖析,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财政学视角
作者: 唐先斌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市化 流动儿童 义务教育 教育券 蒂布特模型
描述:费的投入,但是以“户籍”为依据的教育经费拨款制度使得各级政府之间相互推脱责任,流出地的经费流不过来,流入地又没有动力出这部分经费,同时中央本级政府也不作出相应资金安排,这样导致流动儿童的上学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形成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且问题已经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多不断地加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解决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界定包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的性质,同时明晰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各层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再作出相应的经费支出安排。流动儿童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经费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由县级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的经费超出了其财政的承受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尤其是义务教育拨款体制所存在的弊端。现实中,也存在某些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但是却没有动力来解决经费问题的情况。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问题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作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总的来说,解决的方针可以概括为“分步走战略”,即分为短期措施和中长期战略。从短期来看,针对第一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重新定义义务教育,指出包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是全国性的公共品,所以其投资主体应该上移至中央政府,在短期内由中央来承担义务教育的大部分责任和经费拨款;财政体制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由目前的义务教育拨款体制所导致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流动时所产生的“经费真空”。仅管国家三令五申,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比如“两为主”政策来试图为问题的解决寻找突破口,但是中央只是出了政策以力图对下级财政进行支配,自己却不做出足够且稳定的资金安排。地方政府也只是一直打擦边球,与中央政府进行消极对抗,于是由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对义务教育经费实行保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本文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了积极的探索,指出应该通过教育券制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来破解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所面临的“经费受户口限制不能流动”的问题,同时通过由中央本级财政设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和明确各政府层级的责任,来保证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本文也试图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展望与尝试。文章第四部分首先对当前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进行质疑,指出在中长期尝试改革基于户籍制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依居住地就近入学”,在这种制度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将得到缓解;此外可以通过改良对官员的考核体系来提高地方政府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改变地方的财政体制,增加劳动力要素贡献,在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争夺“劳动力”的竞争,使各地方政府有内在的动力为争取更多的劳动力流入自觉地改良包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在内的公共品质量;最后,文章提出由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实行全包的思想理念,并从理论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来试图论证其合理性,并指出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全国公共品属性的必由之路。
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研究
作者: 陈会军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税收筹划 法律风险 风险管理 公司治理
描述: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理论和观念的粗糙反映到税务筹划的现实,便是我国企业目前普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尤其是中小企业甚至还未树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往往疲于事后被动应付。部分企业即使一定程度上架构了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制度,但大都侧重财务报表目标,而往往忽视合法性目标。因此,对税务筹划的理论体系有待深入研究;税收筹划的实践做法有待改进。笔者基于法律风险控制考量,将税收筹划界定为纳税人在遵守并尊重税收相关法律规定及其意旨的前提下,对拟进行的涉税事宜做出符合税负合理化减免的节税行为。在税收筹划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税收筹划的合法性特征:税收筹划合法性是既符合税收法律的明文规定,又符合税收立法意旨和税收法治原理。此外,对税收筹划与避税、偷逃税进行了区分以期廓清当前有关税收筹划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从而有助于纳税人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念,降低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纳税人在税收筹划合法性的实现过程中仍因主客观因素而面临风险。笔者在借鉴一般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对税收筹划法律风险概念、类型和成因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税收筹划法律风险主要源于税收筹划方案所选择的法律不当及其变动,以及税收筹划过程中相关主体的道德风险和过失。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有关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的法律规定和我国企业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一般描述。在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我国企业纳税人应对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的思路和对策至少应包括:其一、我国企业纳税人首先要树立合法性节税观念,且在选择税收筹划作为自身节税策略的同时对税收筹划合法性实现过程具有充分的法律风险意识。其二、我国企业纳税人应认真识别自身税收筹划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来源,并科学评估风险因素的影响和意义,以为构建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奠定基础。其三、我国企业纳税人应将税收筹划法律风险进行类型化,并据情决定选择法律风险管理对策,即是选择风险回避还是风险转移,抑或风险自由。其中,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纳税人应充分利用法律风险转移策略,发挥税务代理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的同时通过设定税务代理合同条款,将税务代理人人的道德风险和过失风险纳入可控范围。而对于风险回避和风险自留上的选择,应综合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而定。其四、我国企业纳税人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建立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即从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具体而言,公司治理制度既要将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的权责进行明细分工,又要确保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的信息能够被发掘、并有效地在企业内部诸风险管理部门传递。需要说明的是,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度身量制,既要满足法律风险管理需要,又要考虑公司治理现状和体系建构成本。
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
作者: 程晨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预算改革 预算民主 公众参与
描述:心区域。在过去的10年里,公共预算改革在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集中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简而言之,在这一轮的公共预算改革浪潮中,凸显出了以技术改革为主的取向。然而,之前所进行的公共预算改革,更多的是以技术改革为取向,强调预算的科学化,对预算民主的关注却显得相对较少。作为公共财政基础的公共预算,就深层次而言应当是怎样来处理预算和政府民主治理之间的关系,调和预算民主性与预算科学性之间的矛盾。在公众对政府预算关注度逐步升温、在公众呼唤财政预算民主的大趋势下,政府预算中的公众参与,成了传统预算管理中的一种创新理念与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公众被允许参与到政府预算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机会参与和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政策的制定,并对预算支出的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正是基于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优点,公众参与政府预算成了全球基层政府预算改革的一种新趋势。而近几年来,在国内的一些地区,同样也出现了一股公众参与预算的热潮。公众参与政府预算作为我国基层政府预算改革的一种尝试与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成了基层民主治理中的一种制度创新。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力求在预算民主的趋势下对这样一种预算管理中的新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本文结合了我国公共预算改革的历史背景,首先从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理论构建着手,分析和提出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理论基础。同时,因为公众参与政府预算发源于海外,作为一种从国外引入的改革实践,在经历本土化的改造后,会形成何种的实践模式,而这种差异的背景和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进行探求的基点,本文会在第三章中对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对我国公众参与发展现状作出分析后,本文将对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从我国开展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现实条件,公众参与的运作机制,影响公众参与的变量因素以及完善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对策这四个方面来对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进行深入分析。在结合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实践现状并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后,本文从公众参与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公众参与政府预算实践的未来发展目标做出展望与合理的规划和定位,为我国的公众参与政府预算实践搭建起一个初步的目标体系与层级结构。本文认为在公共预算领域加强民主,有利于提高公共预算的代表性,而在提升财政预算民主的过程中,公众参与政府预算势必会成为一条重要的改革路径。与过往其他研究所不同,本文主要采用了预算民主这一分析视角,运用预算民主的相关理论基础,坚持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配合,除了采用了常规的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方面的内容外,同时也借助了财政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模型,并将不同学科的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融合。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
作者: 高佳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税收优惠 R&D 企业生命周期 税收影响
描述:08年,我国颁布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有突破性的优惠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考虑到研究与开发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而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R&D活动都会因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这使得同一税收优惠政策对处于不同阶段企业的R&D活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激励效果。因此,将企业R&D税收激励效应这一问题置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文在会计学、财政学、经济学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税收优惠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首先,从税收优惠与企业R&D投入、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评述;其次,对本文所应用的经济增长理论、税收激励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阐述;再次,介绍我国现行的R&D税收优惠政策,分析这些政策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R&D投入的影响差异;最后,以2009-2011年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税收优惠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果以及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这种激励效果存在的差异。通过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R&D税收激励效应的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激励企业R&D投入;第二,对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税收优惠对其R&D投入的激励效果是不同的,其中成熟期企业激励效果最显著;第三,除了税收优惠以外,企业的R&D投资决策还受到企业规模、投资机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这些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最后对制定符合企业阶段性需求的R&D税收政策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