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中国政府预算立法研究
作者: 王晓阳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预算立法 政府管理
描述:程,以及如何分别从政治代理、合法意义和经济有效等三个方面描述政府预算过程应当是什么样的,然后将二者加以对比,寻找理论与现实、规范与实证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以期待的改进,这些命题构成了本文写作的源起。 1978年以来,中国在民生和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并推动了财政与政府预算方面的改革,公共财政的理念及其在财政管理制度与实践中的应用正是针对上述改革呼声而出现的。而最近十年来,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为代表的技术性变革虽然在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领域中产生了一些正面的改善效应,但始终与人们心目中的状态或者说与西方民主国家的财政预算管理水平距离甚远。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是财政和预算管理技术改革尚不到位,还是另有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触及呢? 对于此,西方国家研究政府预算的学者早已下过“预算过程的本质是政治的”、“不改变政治过程就无法真正改变预算过程”等类似的断语。中国的政治核心与领导阶层在最近几年党和国家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中不断将政治体制的改革作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理论界包括宪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财政学等领域的部分研究中,一些学者也已经将政治领域的改革引入到各自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或者说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中向上延伸到了政治体制的改革要求中。 正所谓,在真正成熟和稳定的民主政治机制下,所有的问题都将最终反映为法律方面的冲突,并以法律的形式和程序为之提供解决的途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领域方面的决策冲突、执行管理和预算产出的审计与评价活动也不外如是。因此,在上面所提到的有关财政和政府预算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其内容是财政或预算的,核心是政治的,而形式则是法律的。由此,我们引出本文所要研究中心议题,政府预算过程以及围绕预算过程而建立的预算系统法律。 为了实现设立政府预算作为公众委托政府管理公共收入和支出的目的,预算系统,包括围绕预算过程设置的各种预算相关职能机构和人员配备,被组织起来并投入运行。从广义的范围看,预算系统法律应包括规范预算过程的程序性内容、实体性内容以及围绕预算系统并以规范其有序运作为目的而建立的相关制度。这种制度中最核心的、被上升到立法层面并最终形成拥有法律效力的内容被称为预算系统法律。简言之,预算系统是围绕和基于预算过程建立的,预算系统法律是为了建立并规范预算过程和预算系统而出台的法律类制度。预算系统主要由各预算过程的参与主体构成,包括国家的立法机构、预算编制机构、预算执行机构、独立审计机构、司法机构和社会公众等;预算过程则包括预算的准备、立法、执行、决算、审计与报告等各子过程;预算系统法律则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用以规范政府预算过程运作和各预算过程参与主体行为的各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性制度构成。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要想以预算系统法律为形式展开国家的比较研究,并对我国预算系统法律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无疑是一项工作量极其巨大的学术工程。因此,本文必须抓住预算系统、预算过程、预算系统法律三者的最核心功能来展开研究,简单地说,就是政府预算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对此,本文的回答是——预算民主,即如何用民主的理念与程序从社会公众的私人财产中提取一部分成为公共资源,并将这部分公共资源用于公众福利的增进,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各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所能提供的最优质服务的可能性集合。就现代民主国家而言,围绕公共资源的汲取与支出而展开的政府预算过程、各预算过程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预算系统法律所提供的保障与限制规范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核心功能与目的。 那么,在目前与政府预算过程相关的政治制度和预算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如何依据我国现有政府预算过程和预算系统来实现政府预算过程的转型,寻找到一套适合中国的预算民主模式与道路呢?本文放弃了对预算过程中各项具体的技术操作性质的预算管理制度,如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审计等更为细化的制度内容,将论述的重心放在了预算系统和预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政治权力和预算权力分配和制衡的关系上,即如何在立法机构和预算执行(编制)机构之间确立预算过程及其各子过程的预算规则的制定权与变更权,并实现两大权力机关在各项预算相关权力上的分配与制衡。 在这一写作思路下,本文共分为八章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前言部分。 主要对涉及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主要目的、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与文章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和论述。 二、理论基础部分,共分为两章。 第二章旨在分别从政府预算的发展历程、预算法律的演变以及民主政治领域等三个方面去研究政府预算过程和预算系统法律是如何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以及从预算过程、预算系统、预算法律和预算政治等方面探寻对培育预算民主具有重要意义的各项因素。本章的最后还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现状与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一些缺陷及其对中国预算立法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三章是对预算系统法律基本理论的概述与介绍性的内容。首先,本章对国家间——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预算系统法律的框架结构和主要构成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概括性地对造成国家间预算系统法律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其次,以立法机构和预算执行(编制)机构之间制衡关系的强弱程度为标准,本章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国家预算系统法律,并分别总结了这三种类型预算系统法律和预算过程的主要特征。再次,本章对一般意义上的预算系统法律及其各层次法律规范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和应实现的目标加以界定,并提出了各层次预算系统法律变更的可能性、难易程度以及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本章对我国预算系统法律和预算系统各主要参与者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三、中心部分,分别以预算过程的四个子过程——预算准备过程、预算立法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以及决算、审计和预算信息公开——为基础,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 第四章为预算准备过程,是关于预算准备阶段的内容,主旨在于同时研究作为立法机构的全国人大和负责预算编制的执行机构在预算准备阶段中应当如何通过预算系统法律的立法与修正,分别确立各自预算准备的相关职能机构设置、职权认定和人员配备;并对同政府预算草案的内容、形式、编制方法、编制程序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权力进行了分割。 第五章为预算立法过程,主要围绕预算编制机构提交政府预算草案给全国人大及其相关职能机构审查和批准时所需获得立法效力的整个过程展开,包括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系统的改革与建设,预算委员会系统系统的职权分配,预算辅助性机构的建立,预算委员会系统与全国人大其他成员和委员会、预算编制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等内容。 第六章为预算执行过程,旨在完成对三个问题的论述,一是如何保障预算执行过程中正常行为与完成补充预算立法过程后的补充行为得以严格、合法按照既定预算法案来实施;二是如何有效规范预算执行过程中补充行为的预算补充立法过程;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预算执行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所涵盖的范围以及如何规范。 第七章为决算、审计和预算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规范,本章首先对政府预算过程的决算环节所应包括的程序性内容、实体性内容进行论述;而后以立法审计模式为基础,对国家审计法律和审计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是针对现行政府信息和预算信息公开方面的法规的相关内容。 四、结论,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
国家权力:财政定义与政府预算分类管理
作者: 常鹏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家权力 财政定义 政府预算 分类管理
描述:国家或政府是以什么身份和凭借什么权力来进行管理?财政理论和实务部门尚有不同的看法,且远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上述问题不但涉及财政理论的基础,而且关联财政的运行。当前,对政府预算分类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具体运行进行探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从国家权力种类与公共财政定义、不同的国家权力与政府诸收入形式、不同的国家权力与政府预算的分类管理等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根据这一创作思路,本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讨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做出基础性的工作:一是通过提出问题,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二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描述了理论和实务部门关于财政定义中涉及的国家权力种类、国家权力与政府收入形式、政府预算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等三个方面内容的观点及其看法;三是介绍本文所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框架安排;四是关于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一章,“国家权力种类与公共财政定义”。本章详细评述了目前我国理论界存在的“零权力说”、“单元权力说”、“双元权力说”以及“四元权力说”。笔者坚持了“四元权力说”,认为,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是财政依据的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是财政依据的特殊权力。对国家权力的种类的理解,我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几种权力的主体同一,其借以在经济上的收入实现形式就可能合为一体。在“四元权力说”基础之上,本章还对公共财政的概念进行了厘定,认为公共财政的概念具有二重性。一是从财政理论范畴来讲,公共财政的一般概念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二是从财政管理体制来讲,公共财政是一种财政体制或制度安排,即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或模式。第二章,“国家权力与政府收入形式”。不同的国家权力,从资金筹集来看,其借以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不同,收入的性质也各有差异。本章包括政治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是税收、信用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是国债、财产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是国有资本收益、行政管理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是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共四部分内容。政治权力为国家所独有,政治权力就是国家作为主权者的权力。国家政治权力所涉及的对象范围,从地域上看,就是政治权力所能达到的全部空间;从人员上看,就是该国所判定的公民或居民。政治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就是税收。财产权力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权力或出资人权力的主体,以上缴利润形式参与国有资本及相关的资本组织形式的利润分配。国家财产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就是国有资本收益。行政管理权力的对象范围仅限于对特定的对象、实施特定的管理并收取相应的规费或特许权使用费。行政管理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就是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信用权力是政府按照有借有还的商业信用原则,以债务人身份来取得收入,或以债权人身份来安排支出。就财政而言,国家的信用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就是国债或财政性贷款。上述四种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构成我国目前财政收入活动的全部内容。第三章,“国家权力与政府预算分类管理”。不同的国家权力,要求与之相应的收支计划即预算形式相适应,这就要求预算的编制、执行等管理必须分类管理,实行复式预算而不能再实行单式预算。本章主要研究政府预算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国家权力与预算组织形式、诸预算形式之间的关系、构建我国完善的公共预算体系等部分内容。我们认为,既然财政就是国家财政、政府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那么,预算就是国家预算、政府预算,公共预算就是国家预算的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预算。从预算编制的范围来看,我国公共财政预算应是一个包括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根据中国国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与经常性预算发生资金往来,也可以充实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经常性预算可以向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划拨资金,但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资金应全部用于专项支出,其资金只进不出,封闭运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作为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行为,其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福利需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实现,包括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本文在借鉴并运用“四元权力说”的基础之上,弥补了政府预算各形式在征管依据上的缺失。即经常性预算的征管依据主要就是政治权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征管依据主要就是财产权力,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征管依据主要就是财产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社会保障预算的征管依据主要就是政治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其二,国家权力是财政活动的依据,国家权力在经济上的收入实现形式就是财政收入。本文对国家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和详解,论证了国家权力与政府收入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政治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就是税收、信用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就是国债、财产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就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行政管理权力的资金筹集形式主要就是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其三,本文在国家权力与政府收入形式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四种预算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必然性和正当性。即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作为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行为,其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福利需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实现,包括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其四,厘定了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系。既然财政就是国家财政、政府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那么,预算就是国家预算、政府预算,公共预算就是国家预算的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预算。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论证的广度、深度不够。本文所讨论的问题较多涉及财政学基础理论问题,鉴于笔者在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实践经验、资料收集上力有所限,致使本论文在很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例如在关于国家权力种类的理解方面,文字数量有些偏少,力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当然,这也将是笔者今后努力添补的方向。其二,实证分析不足。目前我国复式预算制度尚处于摸索初创阶段,国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没能建立独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因此,本文的多数结论是通过理论创新和逻辑推理分析所获,尽管国内一些省份或地市也进行了一些复式预算制度的探索,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移植性较差。
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
作者: 程晨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预算改革 预算民主 公众参与
描述:心区域。在过去的10年里,公共预算改革在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集中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简而言之,在这一轮的公共预算改革浪潮中,凸显出了以技术改革为主的取向。然而,之前所进行的公共预算改革,更多的是以技术改革为取向,强调预算的科学化,对预算民主的关注却显得相对较少。作为公共财政基础的公共预算,就深层次而言应当是怎样来处理预算和政府民主治理之间的关系,调和预算民主性与预算科学性之间的矛盾。在公众对政府预算关注度逐步升温、在公众呼唤财政预算民主的大趋势下,政府预算中的公众参与,成了传统预算管理中的一种创新理念与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公众被允许参与到政府预算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机会参与和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政策的制定,并对预算支出的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正是基于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优点,公众参与政府预算成了全球基层政府预算改革的一种新趋势。而近几年来,在国内的一些地区,同样也出现了一股公众参与预算的热潮。公众参与政府预算作为我国基层政府预算改革的一种尝试与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成了基层民主治理中的一种制度创新。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力求在预算民主的趋势下对这样一种预算管理中的新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本文结合了我国公共预算改革的历史背景,首先从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理论构建着手,分析和提出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理论基础。同时,因为公众参与政府预算发源于海外,作为一种从国外引入的改革实践,在经历本土化的改造后,会形成何种的实践模式,而这种差异的背景和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进行探求的基点,本文会在第三章中对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对我国公众参与发展现状作出分析后,本文将对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从我国开展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现实条件,公众参与的运作机制,影响公众参与的变量因素以及完善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对策这四个方面来对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进行深入分析。在结合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实践现状并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后,本文从公众参与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公众参与政府预算实践的未来发展目标做出展望与合理的规划和定位,为我国的公众参与政府预算实践搭建起一个初步的目标体系与层级结构。本文认为在公共预算领域加强民主,有利于提高公共预算的代表性,而在提升财政预算民主的过程中,公众参与政府预算势必会成为一条重要的改革路径。与过往其他研究所不同,本文主要采用了预算民主这一分析视角,运用预算民主的相关理论基础,坚持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配合,除了采用了常规的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方面的内容外,同时也借助了财政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模型,并将不同学科的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融合。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作者: 李奕宏 来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管理体制 改革
描述:革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调整和理顺,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动乱、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亡。只有解决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问题,才能较好地解决其他经济和政治问题。因而,深化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论文以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为背景,立足于政府相互间的“权力—利益”框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研究中,论文始终贯彻以下原则:一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力求创新;二是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管理、法律、宪政、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探寻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运行机理及改革的本质要求;三是融合公共财政学、行政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遵循改革与发展客观规律,力求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论文首先阐述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及规律,即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涵义和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国家需具有健全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需要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来实现什么功能等。其后以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政府间支出划分理论、政府间收入划分理论、政府间财政竞争理论、政府间财政协调理论为基础,来探寻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运行机理。接着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出发,客观总结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各阶段的改革内容、体制运行效果和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和特征。并选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上典型国家,对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构建及好的经验做法作了重点介绍,以期为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上述基础上,以政治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从战略层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国内形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深化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和对策措施,并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纵观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建立、发展与改革的变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建国前、建国初至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至1994年前、1994年至今四个大的阶段。自奴隶社会始、经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发展,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逐渐形成,在划分中央地方收支范围,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实行统收统支体制,巩固了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促进了工业体系建立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同时,该体制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财政运行管理效率低下。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需要,我国于1980—1993年间实行财政包干体制,打破了高度集权的局面,激发了地方活力,为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包干体制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了地方保护与无序竞争,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1994年起,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规范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优化了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与有着上百年分税制历史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分税制还不尽完善。由于在处理各级政府间利益关系上,当时的体制设计包含了过多的妥协性,事权及支出划分不够清晰,财权和收入划分不够科学,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从制度上来说,我国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围绕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变化进行,体制变迁史,实际上就是集权分权的循环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五大特征:体制变迁选择渐进性改革策略,体制变迁采取强制变迁方式,体制变迁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中央与地方具有明显的经济理性,体制的法制化程度不高。国际上,无论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普遍实行分税制。虽然各国国情不同,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安排诸方面存在差异,但这种体制比较成熟,对各国经济社会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尽管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国情差异较大,但在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按照公平与效率的要求处理事权划分,重视提高事权划分的法制性和稳定性,立足国情清晰划分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在政府间收入划分方面:按照税种属性和宏观调控需要配置各级政府收入,中央政府享有初次分配的优势地位,主体税种划分体现中央权威又突出国情特色。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明确设定均等化目标,拨款形式丰富多样,转移支付模式贴合国情,设置均等化资金管理机构,注重均等化制度安排的法制规范。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政府间事权划分,对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履行职能予以足额财力保障,健全转移支付资金跟踪问效和监管机制,推进行政和财政级次的调整优化,推动政府间财政关系法制化。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洪流,并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中国财政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也绝非一成不变,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等客观形势变化不断作出调整。分税制运行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调整,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不断高攀,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从国内来看,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发展方式进入关键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收入分配状况急需改善,资源与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作为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单纯是财政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也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等相关领域改革以及诸多国情因素,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十二五”时期需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对各级政府和不同区域的利益进行必要的调整。既要保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科学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二是促进政府和财政层级扁平化,积极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项改革;三是完善政府间事权和支出划分,明确各级政府权利和责任。其次,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权与收入。一是推进政府收入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二是理顺政府间收入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三是健全各级政府收入体系,为财政职能有效履行提供财力保证。再次,规范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健全转移支付主体框架,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目标、模式、规模和对象;二是加强转移支付运行管理,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健全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完善转移支付法治建设,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后,稳步推进相关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完善预算分配机制,推行综合财政预算,健全预算体系,增强预算编制科学性;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国债管理制度;三是深化预算监督改革,积极开展预算绩效考评,切实推进预算公开,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公开问题研究
作者: 王韶华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财政预算 地方政府 预算公开
描述:注的重要资源配置机制,也是多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机制。预算公开、透明,是保证公民对于政府预算信息的知情权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公民所需要拥有的基本政治权利。政府预算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公开不仅必要而且早已成为世界潮流。但是,我国政府预算由于历史、法规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实行预算公开制度,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预算公开程度很低。预算收支的隐蔽性给我国财政资金的管理带来诸多弊端,也滋生了诸多腐败现象,影响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和社会公信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民主力量的不断兴起,政府预算公开问题成为政府治理的首要问题。目前,如何实现财政预算真正公开已成为我国地方政府管理领域内的难题之一,它涉及到政策法规的调整、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相关制度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公开信息的后果评价等问题。对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公开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提高公众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的提升,而且利于地方政府完善自身管理能力。本课题融合财政学、公共管理学、民主理论(公共受托责任、公共监督)等相关理论探讨预算公开的理论基础,并以河南焦作财政公开案例作为具体的实例,对我国地方财政预算公开做出启示。同时,分析和研究国外其他先进国家的预算公开的经验,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通过分析得出对我国现阶段预算公开改革,可实行的改革措施和方案。针对我国财政预算公开,需要选择的路径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最终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外部监督制度等,本文的写作旨在为地方政府公开预算做实践指引。本文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公开问题: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是针对全文的选题背景、文献综述进行了分析,是整个文章的一个大的宏观前提;第二部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基础理论。这部分主要是理论综述和分析,包括委托代理理论、知情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治理和善治理论、民主财政理论儿个方面,为下文的写作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第三部分:我国改革实践和问题分析。通过具体的河南焦作财政预算公开实例分析,得出对我国其他地区改革的启示,并提出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国外预算公开的经验借鉴。这部分主要是以对比的方法,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几个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可借鉴的几个方面;第五部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路径分析。这部分主要对“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提出了路径分析;第六部分:完善我国地方财政预算公开的政策建议。从法律、制度、外部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完善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七部分:结论与不足,是对整个文章的一个小的总结。
目前国外财政学界研究热点概述
作者: 周宇宏 来源: 四川财政 年份:200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财政 分权理论 权丽发生制 政府预算 财政学
描述:目前国外财政学界研究热点概述
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及治理对策研究
作者: 陈其辉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2009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制度创新 协同治理 预算绩效 财政资源
描述:促进和加强对政府预算的管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主要表现如下: (1)从公共财政学研究的视野拓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新领域。借鉴国外实施绩效预算的成功经验,并在国内外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
“财政监督与预算透明”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作者: 李燕 童璐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预算透明度 财政监督 财政预算 国际研讨会 财政学 财政透明度 公开透明 研究现状 政府预算 财政管理
描述:会议首先由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教授发布了题为《财政预算透明度提升的环境基础研究报告》的财政学院中国财税研究报告第二辑。她从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讲起,谈到本研究报告的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我国政府理财效率探析
作者: 熊艳 来源: 财会通讯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政府理财 受托责任 公共财政 政府作为 政府部门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政府预算 社会公众 服务型政府
描述:一、政府理财的内涵政府理财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一条轨道。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更应该讲求理财的质量,确保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理财效率高低直接反映一个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高效率的政府理财有利于公共财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协
观察之二:全口径审查监督是对政府理财的一场革命
作者: 刘连泰 刘桓 叶海波 李卫民 刘志锋 来源: 人民政坛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审查监督 全口径 预决算 预算管理 预算决算 监督范围 政府理财 预算审查 政府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
描述:全口径审查监督是对政府理财的一场革命人民政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的提法,令人眼前一亮。"全口径"究竟囊括哪些预决算?刘连泰:我国关于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和监督的表述,最早出现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