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问题研究:以三门县为例
作者: 黎阳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描述:、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农村公路总量,如何筹措养护资金,加强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利用的效益和效率,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当务之急。<br> 资金短缺问题是目前农村公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多元化筹资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促进农村公路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对农村公路的现状和筹资难点进行剖析,指出传统单一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后农村公路发展的需要。然后运用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分析农村公路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其供给主体及多元化筹资。然后以三门县为例,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目标进行预测,研究供需矛盾,探索财政政策,提出资金筹集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本文提出解决农村公路资金筹集问题,并介绍多种融资方式,以促进三门县农村公路的有效融资和持续性发展。<br> 本文充分利用经济学特别是财政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的理论分析,首先分析农村公路产品属性,包括农村公路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与农村公路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属性,接着分析农村公路投资主体、包括农村公路的公共供给与政府对农村公路的分级投资,再分析农村公路作为基础设施的多元化筹资,通过对农村公路准公共产品属性和地方公共产品属性的分析,得出农村公路的供给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从目前的经验和国情分析,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公路的资金筹集须采取多元化筹资方式。第三章分析当前三门县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问题,先介绍三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再分析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及存在问题,挖掘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问题的原因,通过剖析三门县农村公路养护的现状和筹资问题,指出三门县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进而指出传统单一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后三门县农村公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的有效融资方式势在必行。第四章提出三门县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思路的创新,制定三门县农村公路资金筹集的目标,介绍三门县农村公路财政政策探索及外地经验,遵循农村公路养护筹资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并对三门县农村公路资金的多元筹集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三门县农村公路资金筹集目标、资金供需矛盾、资金筹集原则,提出今后采取多元化筹资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方式,作为今后三门县农村公路筹资的重要途径。<br> 本文从农村公路的物品属性进行分析,指出农村公路是公共物品,决定了政府主导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对当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的原因,进一步指出制约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公路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分别对政府投资、民间筹资、金融贷款、发行债券和其他筹资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养护主体要在把目光盯着中央支持、补助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资本运作等现代金融手段上,全方位筹融资,不要就“路”谈“路”,要跳出公路谈公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既要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更要出台有利于农村公路养护的政策,同时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筹融资体制。<br> 本文在分析农村公路筹资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调研本地实际经验、分析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和有关建议。因时间、水平与能力有限,本文在论述过程当中存在诸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刍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以浙江省为例
作者: 李鑫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税费 农村公共财政体系 新农村建设
描述:业投入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构建和完善新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 农村税费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府组织结构、财政收支体制、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等多方面的关系,每一个环节配合不当均可能使改革前功尽弃。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财力支撑弱化,乡镇政府的财力保障问题急需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取消农业税后、村提留乡统筹后,乡镇财政如何走出过去累积起来的债务困境,村级组织运转如何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的财力支撑如何巩固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加紧调整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及构建相应的农村公共财政分配体系,明确新形势下农村公共财政改革的方向与制度架构。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农村税费改革主要内容的回顾,客观地审视了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分析了税费改革后出现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以及浙江省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在现阶段构建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内涵、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第二章回顾了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浙江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情况。第三章揭示了农村税费改革后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浙江省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实践中的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它是针对现行“省管市、市管县”的弊端而对地方财政体制作出的重大调整。第四章提出了构建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思考及政策建议,包括明确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方向和模式、进一步完善并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构建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以及妥善处理乡镇债务问题。笔者认为,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农村”。
基于DCF模型的军工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作者: 安家康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9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军工企业 DCF模型 价值评估
描述: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明显加快,优质的军工资产不断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进入上市公司;同时,积极推进中的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军工企业与资本市场的道路越走越宽,资本市场已成为军工企业和军工集团重要的融资平台。军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兼并收购和分拆重组等各类经济活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企业价值(有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和企业整体价值)的判断。如何认识当代军工企业,如何把握军工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对军工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找出评估军工企业价值的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则是评估界所面临的新课题。如何使企业管理层明确企业自身价值,实现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的新模式,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使军工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论文回顾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军工企业特有的价值评估特性:军工企业在资产专用型、固定资产更新周期、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产业跨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因此在选择评估模型和进行价值评估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接着论文又对军工企业的价值形成进行了分析:国际军火贸易、军民结合和多样化经营以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都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军工企业主要的价值来源,论文同时还对军工企业价值形成的环境进行了分析,为后面的参数估计和实证结果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论文采用西方理财学中经典的价值评估模型-DCF模型对我国军工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进行了评估。 @@ 为了评估我国军工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文章以十大军工集团旗下的32家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联系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在合理估计DCF模型参数的基础上,对样本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 DCF模型适用于我国证券市场中军工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评估,DCF模型的估计值与市值之间相关系数很高并通过了灰色关联度检验;同时与利用账面调整法和经济利润法计算的结果相比,DCF模型对于评估我国军工企业来说更为有效。实证的结果表明市场高估了军工上市公司的价值,军工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普遍小于市值,投资价值不高,军工企业没有达到投资者和市场的预期,然后文章指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军民结合程度低和军品业务不多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 最后,论文根据实证结果,结合我国军工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加强我国军工企业和军工集团的价值管理提出了对策:提高军工企业的经营效率、关注资本支出、调整融资结构;同时努力实现军工资产的通用化、探求军转民新思路和做好税收筹划都是现阶段加强军工企业价值管理的有效措施。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研究
作者: 潘涛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9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银行理财产品 创新 居民理财需求
描述:;最后,对今后银行理财产品的趋势做出了分析,从微观的产品设计创新和宏观的理财产品的发展两方面做了展望,并给出了建议。 @@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与经济要素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居民财富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研究
作者: 杨丽帆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9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助学贷款政策 违约率 信用体系
描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值得全面系统地探讨。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了整个国际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同时还有着我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一方面是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居民教育需求高移,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的供给难以满足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需要,教育领域的供求关系十分紧张。这一矛盾使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为必然,又由于我国贫困学生数量庞大,贫困家庭支付能力不足,国家为了保证教育机会均等,引入了助学贷款政策。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贷款政策从紧到松,贷款业务从无到有,贷款规模从小到大,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6月底,银行已累计审批了377.4万高校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累计审批金额达到354.3亿元,极大的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入学问题。但是政策实施十年以来,我国助学贷款政策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贫困学生各种资助方式的优劣,认为助学贷款将成为我国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主体,并试图通过研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变革,进而观察和探讨我国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其成因,提出自己的见解,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以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对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背景,相关概念,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及其产生的背景,并论述了人力资本开发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关系;其次阐述了各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因,并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从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论证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分析我国高等院校贫困学生的情况和各种资助方式的优劣,得出我国必然实行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第三部分简要回顾了1999年以来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变革,并进而分析了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贷款管理部门利益不一致,供需总量和结构不平衡,违约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阻碍了助学贷款的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政策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制约。第四部分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情况,总结了他们在助学贷款运作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从而帮助我们改革和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第五部分,针对我国助学贷款政策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建议。
我国税收征纳成本分析:以浙江省兰溪市为例
作者: 洪逸香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税收征管 征税成本 纳税成本 税收制度 税务执法
描述:经费利用效率,以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以浙江省兰溪市纳税人为样本,对我国纳税成本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税务机关税法宣传和纳税咨询应做到位、减少审批项目、加强国地税协作以更优质的服务减轻纳税人负担的观点,并建议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意识、积极进行税务代理和税收筹划以控制纳税成本。 成本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浙江省兰溪市为例分析我国税收征纳成本,能起到“管中窥豹,以小见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税收征纳成本的现状,不仅有利于剖析我国税收征纳成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探寻控制和降低税收征纳成本的有效途径,对加强税收征纳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税收征纳成本的系统分析,结合自身的税收工作实践和国内外税收成本的有关理论,将分析研究对象界定为税收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两部分。并以浙江省兰溪市为例,通过对国税机关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纳税成本有关问题的实证分析,剖析征税成本与纳税成本的现状,提出控制国税机关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纳税成本的有效建议,以期能有助于提高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的税收效率。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分析税收征纳成本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有关税收征纳成本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第二部分——该部分主要是对税收征纳成本的概念和分类进行辨析,为了便于研究,将征税成本界定为税务机关在行使征税权、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有形费用。将纳税成本界定为纳税人在履行其纳税义务时所发生的除税款本身以外的所有有形的可用货币计量的支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征纳税成本的构成和衡量指标,分析了税收征纳成本之间同增同减或互为增减的关系。 第三部分——该部分以浙江省兰溪市为例,对税收征纳成本进行实证分析。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兰溪市国税局2001年至2007年的税收计划会计统计、人事、财务的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实证角度对国税机关征税成本的构成和变动规律,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国税机关的征税成本现状。同时采取问卷调查及电话调查的方式,获得267户(其中进行税务代理的有34户)纳税户纳税成本的相关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从实证角度对纳税成本的构成、变动规律,真实在反映了当地纳税人纳税成本现状。 第四部分——该部分在浙江省兰溪市税收征纳成本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税收征纳税成本现状的成因进行客观的分析。客观存在的税收制度不完善、税收环境欠佳、地方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干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与信息交换当前征税成本现关的宏观因素;而税务部门、征税成本观念淡薄、税务内设机构布局不尽合理、横向科室之间分工协作不畅、工作考核制度及其执行存在惰性等是征税成本现状的微观因素。而纳税成本现状有税务机关的原因、税务代理行业不成熟、纳税人自身原因(依法纳税意识淡薄、管理不善、不重视税收筹划)。 第五部分——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控制税收征纳税成本的合理建议控制税收征纳成本一般来说首先意味着降低税收成本,但降低税收成本并不一定意味着税收成本绝对额,尤其是总成本绝对额的降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纳税人户数急剧增加,经营方式日益复杂,税收征管要求逐年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税收成本应该主要是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整个税收征管的效能。而纳税人纳税成本的控制除了税务机关的服务工作应做到位外,纳税人自身应提高依法纳税意识、积极进行税务代理和税收筹划
中国政府预算立法研究
作者: 王晓阳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预算 预算立法 政府管理
描述:程,以及如何分别从政治代理、合法意义和经济有效等三个方面描述政府预算过程应当是什么样的,然后将二者加以对比,寻找理论与现实、规范与实证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以期待的改进,这些命题构成了本文写作的源起。 1978年以来,中国在民生和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并推动了财政与政府预算方面的改革,公共财政的理念及其在财政管理制度与实践中的应用正是针对上述改革呼声而出现的。而最近十年来,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为代表的技术性变革虽然在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领域中产生了一些正面的改善效应,但始终与人们心目中的状态或者说与西方民主国家的财政预算管理水平距离甚远。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是财政和预算管理技术改革尚不到位,还是另有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触及呢? 对于此,西方国家研究政府预算的学者早已下过“预算过程的本质是政治的”、“不改变政治过程就无法真正改变预算过程”等类似的断语。中国的政治核心与领导阶层在最近几年党和国家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中不断将政治体制的改革作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理论界包括宪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财政学等领域的部分研究中,一些学者也已经将政治领域的改革引入到各自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或者说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中向上延伸到了政治体制的改革要求中。 正所谓,在真正成熟和稳定的民主政治机制下,所有的问题都将最终反映为法律方面的冲突,并以法律的形式和程序为之提供解决的途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领域方面的决策冲突、执行管理和预算产出的审计与评价活动也不外如是。因此,在上面所提到的有关财政和政府预算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其内容是财政或预算的,核心是政治的,而形式则是法律的。由此,我们引出本文所要研究中心议题,政府预算过程以及围绕预算过程而建立的预算系统法律。 为了实现设立政府预算作为公众委托政府管理公共收入和支出的目的,预算系统,包括围绕预算过程设置的各种预算相关职能机构和人员配备,被组织起来并投入运行。从广义的范围看,预算系统法律应包括规范预算过程的程序性内容、实体性内容以及围绕预算系统并以规范其有序运作为目的而建立的相关制度。这种制度中最核心的、被上升到立法层面并最终形成拥有法律效力的内容被称为预算系统法律。简言之,预算系统是围绕和基于预算过程建立的,预算系统法律是为了建立并规范预算过程和预算系统而出台的法律类制度。预算系统主要由各预算过程的参与主体构成,包括国家的立法机构、预算编制机构、预算执行机构、独立审计机构、司法机构和社会公众等;预算过程则包括预算的准备、立法、执行、决算、审计与报告等各子过程;预算系统法律则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用以规范政府预算过程运作和各预算过程参与主体行为的各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性制度构成。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要想以预算系统法律为形式展开国家的比较研究,并对我国预算系统法律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无疑是一项工作量极其巨大的学术工程。因此,本文必须抓住预算系统、预算过程、预算系统法律三者的最核心功能来展开研究,简单地说,就是政府预算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对此,本文的回答是——预算民主,即如何用民主的理念与程序从社会公众的私人财产中提取一部分成为公共资源,并将这部分公共资源用于公众福利的增进,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各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所能提供的最优质服务的可能性集合。就现代民主国家而言,围绕公共资源的汲取与支出而展开的政府预算过程、各预算过程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预算系统法律所提供的保障与限制规范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核心功能与目的。 那么,在目前与政府预算过程相关的政治制度和预算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如何依据我国现有政府预算过程和预算系统来实现政府预算过程的转型,寻找到一套适合中国的预算民主模式与道路呢?本文放弃了对预算过程中各项具体的技术操作性质的预算管理制度,如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审计等更为细化的制度内容,将论述的重心放在了预算系统和预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政治权力和预算权力分配和制衡的关系上,即如何在立法机构和预算执行(编制)机构之间确立预算过程及其各子过程的预算规则的制定权与变更权,并实现两大权力机关在各项预算相关权力上的分配与制衡。 在这一写作思路下,本文共分为八章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前言部分。 主要对涉及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主要目的、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与文章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和论述。 二、理论基础部分,共分为两章。 第二章旨在分别从政府预算的发展历程、预算法律的演变以及民主政治领域等三个方面去研究政府预算过程和预算系统法律是如何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以及从预算过程、预算系统、预算法律和预算政治等方面探寻对培育预算民主具有重要意义的各项因素。本章的最后还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现状与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一些缺陷及其对中国预算立法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三章是对预算系统法律基本理论的概述与介绍性的内容。首先,本章对国家间——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预算系统法律的框架结构和主要构成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概括性地对造成国家间预算系统法律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其次,以立法机构和预算执行(编制)机构之间制衡关系的强弱程度为标准,本章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国家预算系统法律,并分别总结了这三种类型预算系统法律和预算过程的主要特征。再次,本章对一般意义上的预算系统法律及其各层次法律规范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和应实现的目标加以界定,并提出了各层次预算系统法律变更的可能性、难易程度以及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本章对我国预算系统法律和预算系统各主要参与者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三、中心部分,分别以预算过程的四个子过程——预算准备过程、预算立法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以及决算、审计和预算信息公开——为基础,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 第四章为预算准备过程,是关于预算准备阶段的内容,主旨在于同时研究作为立法机构的全国人大和负责预算编制的执行机构在预算准备阶段中应当如何通过预算系统法律的立法与修正,分别确立各自预算准备的相关职能机构设置、职权认定和人员配备;并对同政府预算草案的内容、形式、编制方法、编制程序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权力进行了分割。 第五章为预算立法过程,主要围绕预算编制机构提交政府预算草案给全国人大及其相关职能机构审查和批准时所需获得立法效力的整个过程展开,包括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系统的改革与建设,预算委员会系统系统的职权分配,预算辅助性机构的建立,预算委员会系统与全国人大其他成员和委员会、预算编制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等内容。 第六章为预算执行过程,旨在完成对三个问题的论述,一是如何保障预算执行过程中正常行为与完成补充预算立法过程后的补充行为得以严格、合法按照既定预算法案来实施;二是如何有效规范预算执行过程中补充行为的预算补充立法过程;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预算执行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所涵盖的范围以及如何规范。 第七章为决算、审计和预算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规范,本章首先对政府预算过程的决算环节所应包括的程序性内容、实体性内容进行论述;而后以立法审计模式为基础,对国家审计法律和审计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是针对现行政府信息和预算信息公开方面的法规的相关内容。 四、结论,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
政党政治的财政基础:多国政党财政类型比较研究
作者: 郝煜华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党政治 财政基础 政府财政 经费保障 政党财政 公共筹资
描述:金钱。因此研究政党财政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本文将用三章的内容来重点讨论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奥地利、瑞典和德国的政党财政实践。之所以选择这几个国家,主要是因为北美和西欧是政党政治的最早形成地,其政党财政也相对较为成熟。为什么要研究政党财政?目前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中政党财政有何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未来可能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会在本文中得到回答。本文的写作意义在于分析、研究、比较这些国家的政党财政实践并做出总结。 政党财政按其收入来源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捐赠型、党费型、党产型、国家补贴型和混合型。捐赠型的代表主要有: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党费型的政党财政如今在这些国家中几乎是不存在了,因此本文也不对其作详细讨论。由于台湾的党产问题目前也是一个焦点问题,在附录中将对台湾的党产转型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说明。私人捐献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政治腐败问题,人们开始对金钱政治表示出强烈不满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有的国家选择了通过法律规范私人捐赠从而试图消除大额捐赠者对政治过程的影响,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而有的国家则选择了公共筹资的道路,将政党从金钱中解脱出来,法国1988年所进行的改革就是为了建立起一套政党财政的公共筹资体系。但是不论采取的是哪种道路,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或多或少都开始对其政党进行资助,国家对政党的资助方式有两种:直接补助(主要是指现金补助)和间接补助(如实物补助)。在法国、奥地利和瑞典,这种国家对政党补助的比例占据了其政党财政的绝大部分。虽然奥地利和瑞典现在的政党财政模式主要是国家对其政党的财政支持,是向德国学的,但德国因为担心政党财政过份依赖于其国家支持而脱离了群众,因此规定国家对其政党的财政支持不能超过其政党财政收入的50%。 本文的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介绍一下本文的研究意义、已有文献和文章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主要是介绍政党财政的一般理论:政党财政对政党政治的重要性的政党财政的类型;在第三、四、五章中,首先介绍下政党财政在这些国家中的发展历史,再对其政党财政来源进行分析,最后分别提出在这些国家政党财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学者的建议介绍未来政党财政的改革的方向,这几章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六章是总结部分,针对这些国家的政党财政实践进行总结。在最后一章里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由于金钱政治腐败问题在这些国家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因此第一节是写政治腐败与解决措施;第二节是总结这些国家中政党财政与国家财政独立的做法;在最后一节里针对这些国家中党产和国产分离的做法进行总结。文章附录部分介绍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党产转型。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市级地方财政和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作者: 吴生雷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改革 市级地方财政 地方经济 区域经济学 地方优惠政策 企业税制
描述:尤其是对企业外购资本的重复征税,对企业资本投入和发展潜力有抑制性作用,歧视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且不符合税收对经济影响应趋向中性的基本原则。因此,实现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早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共识。2004年9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若干规定》,开始了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有限尝试。 相对于区域经济学视角以地方优惠政策视角来理解这项政策,本文从财政学视角更重视这一政策的改革试点意义。通过对长春市以及东北、中部地区37个城市改革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现行的增值税有限转型改革对市级地方财政和地方经济的影响,为今后的全面推广工作提供了具一定参考意义的数据支持,并结合实证结果和规范理论分析,对完善增值税改革政策提出了笔者自己的想法、建议。 研究中笔者得出,现有的限制在八大行业,仅允许新增设备类固定资产所含税额抵扣的增值税有限转型改革对市级财政的影响并不大,完全在地方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且因为改革的减税实质所具有的乘数效应对企业发展的助动能够有效培育财源,这种财政收入方面的负面影响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变小。另外,笔者还发现,现行的转型改革政策虽然显著推动了试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限额以上工业产值的增长,对地方整体经济发展的促进却并不显著。也就是在地方可用资本,有效行政服务等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可能更趋失衡,除少数大型企业外,中、小民营企业受益并不明显。进而得出改革存在一定的盲点,在1994年颁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基础上实行的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的转型改革加大了对中、小民营(多数为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税制歧视,加重了业已存在的增值税税制的横向不公平度,甚至有可能加重了东北地区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的产业结构失衡度。为此,笔者在改革建议中强调了应首先对现行一般纳税人认定办法和小规模纳税人简易征收办法进行改革,以降低增值税转型改革可能带来的意外的负面效应。
我国政府收费改革研究:制度分析、规模估计和政策建议
作者: 蔡剑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府收费改革 公共物品供给 违法收费 税费改革 制度分析 规模估计 财政政策
描述:用。但是,随着收费的日益增多,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我国现行政府收费呈现出极大的不规范性:无约束的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并存,收费资金胡支乱花,收费规模过度膨胀,违法收费屡禁不止。过多、过乱的收费严重地冲击了依法征税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加重了企业和民众的负担,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实行收费改革、建立有效的政府收入分配机制就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九五”以来,我国政府为清理整顿各种预算外和制度外收费,理顺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启动了以费改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但收费改革历时多年,收效甚微,除了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车辆购置税,农村费改税仍在进行外,再无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收费改革理解不全面,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以及配套措施不到位。本文阐述的收费改革的政策建议,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提出的一项政策主张。本文从政府收费的理论分析入手,结合我国财政、税收和收费的现状,对政府收费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对政府收费规模进行实证研究,用计量模型对其进行测算,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征收税费的体制和模式,针对税收缺位和政府收费越位问题,提出我国收费改革的政策建议和具体设想。 本项研究的基本结构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从公共财政学和产权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政府收费的内涵、功能和原则,并总体上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及文章的主要结构内容。(二)我国政府收费制度分析。基于对我国政府收费历史沿革和收费管理政策演变的回顾,讨论我国现行政府收费的体系的构成,对我国政府收费制度进行评析,论述了我国政府收费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其产生的负效应进行分析,对目前收费混乱的状况进行了制度深面的剖析。(三)我国政府收费规模分析。对我国政府收费规模进行估计及比较,总结我国政府收费变化特点:一是预算内收费绝对量有较大增长;二是预算外收费绝对量逐步增长:三是预算内和预算外收费的比例在缩小,但差量在增大;四是政府收费总量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五是制度外收费规模庞大且难以控制和统计。用计量模型对收费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和测算,对江苏省收费情况作简单介绍并对其收费特点和变动原因进行分析。(四)税费制的国际借鉴与我国费改税的必要性分析。梳理总结发达国家税费格局及特点,通过借鉴加拿大政府收费管理情况得出对我国政府收费管理的启示,深入阐述我国费改税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二是有利于政府规范分配秩序,合理使用收费资金:三是有利于减轻企业等经济活动主体的负担;四是有利于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遏制和减少权力寻租。(五)我国收费改革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提出我国政府收费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一是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二是预算外收费转预算内的规费与使用费形式;三是集资性收费应经过公共选择程序决定;四是以正税取代具有税收“三性”特点的收费。认为费改税基本设想包括设立的新税种和合并收费项目两个方面,阐述了推进费改税的必要举措:一是税费改革与行政事业体制改革要同步,二是税费改革与地方税制改革要同步,三是税费改革与规范保留收费项目管理要同步。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