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农村公共品融资与民主理财
作者: 张润 赵伟 朱延琳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财务公开 民主理财 农村公共品
描述: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作为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从制度建设到制度实施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一制度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和有效实施。农村公共品融资制度的建设和有效实施必须要有良好的民主财务制度作为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和民主财政财务制度的建设。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作者: 贾永永 来源: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转移支付 "三农"问题
描述:公共品供给问题。
农村公共品财政投资研究
作者: 王阳崇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2009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财政投资 投资规模 投资结构
描述:地加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力度。而农村公共品财政投资是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促进农村公共品发展的有力保障;是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焦点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措施。因此,农村公共物品财政投资问题研究,将有助于实现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根据经济学、财政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财政投资的重要作用和现状,探讨财政投资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提出改善财政投资行为、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
我国农村公共品融资机制绩效与声誉机制研究
作者: 武恒光 綦好东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年份:2007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融资机制 绩效 声誉 博弈论
描述:于促使基层政府保证公共品资金使用绩效,提供符合农民意愿的、高质量的农村公共品至关重要;声誉缺失可能引致农村公共品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公共品供给匮乏。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研究
作者: 廖清成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05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供给制度效率 均衡效率 技术效率 产业经济学 农村经济学 农村社会学
描述: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作出了周密部署。 理论界多年来围绕“三农”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几个焦点问题:一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二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实质上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并具体的体现在农民收入和发展机会上,公共品则为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公共品所具有的特性致使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品时失灵。但是,类似国防、公共秩序、法律制度、天气预报、义务教育、科技推广等物品或服务又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须臾不可离的,因此,这类物品或服务只有依靠政府来提供,提供公共品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经济增长成为决策者的首选目标,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世界各国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实际上就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城市偏向、工业偏向型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因。这一非均衡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并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同时也形成了城乡相对独立的公共品供给体系:城市公共品基本上由国家财政供给,而农村公共品则主要由农民以出钱出力的方式“自给自足”,财政提供的公共品十分有限,诸如农村义务教育等许多本应由财政提供的公共品却由农民“买单”。所以,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非均衡发展模式下城市偏向型的财政体制使农村公共品的短缺成为一种必然。 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这也是诸多国家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的战略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条件已成熟。这就意味着,我国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成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战略,“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将成为今后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所以,财政用于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总量的增加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尽管“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成为新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但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相对于农民、农业、农村对公共品的需求而言,国家的财力毕竟有限,因此,在此约束条件下有必要优先考虑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发挥最大效用的问题,这就提出了公共品供给的效率问题。 根据财政支出效率理论,在既定的供给规模下,不同的供需偏好将形成不同的供求决策,从而形成不同的供给结构,最终产生不同的供给效率。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的制度效率,即在特定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下,资源配置是否符合帕累托要求,是否能体现公平,或者说,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社会能否得到和谐发展。可见,公共品供给制度效率是形成总量性短缺的直接原因。二是中观层次的供需均衡效率,即当供需处于均衡状态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实现均衡效率。三是微观层次的技术效率。技术效率是指不同公共品间的组合效率。并且,这三个层次的效率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均衡问题、技术结构问题都可能导致出现结构性短缺的状况。所以,效率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单独研究某一层次的效率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要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方面,要改变形成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实现制度变迁,构建完备的农村支持体系,实行均等化财政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相对于农民、农业、农村对公共品的需求而言,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即受制于预算硬约束。有鉴于此,开展有关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问题。全文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框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现有有关农村公共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制度变迁、农民负担、税费改革、供给体制创新等角度论证了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而有关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改革过程中不断遇到预算吃紧的问题,因此,在现有的预算支出格局中,在不断增加支农支出的同时,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公共品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品问题目前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公共品是公共财政学的核心范畴,而研究公共品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公共财政学,经济学的其他分支,甚至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等也很重视对公共品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公共品理论、效率及财政支出效率理论作为理论基点,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公共品供给效率问题。 第三部分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了在政府不同的目标函数下的政策选择,及其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效率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城市偏向型的财政体制会引起更高的经济增长,但也会造成财政资源在城乡分配公平上的损失;而城乡均等化的财政资源分配方式能提高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但却会造成经济增长的损失。这是任何一个决策者都要面对的矛盾,协调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即当公平问题或效率问题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时,就必须按照相机抉策原则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四部分则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特征及其制度效率。长期以来,在城市偏向、工业偏向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建立在公平缺失情况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是缺乏效率的,这就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论证了理论模型。 第五部分在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求规律和供需偏好的基础上研究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均衡效率,指出公共品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对应的,最佳状态应是二者的均衡,从而形成均衡效率。因为公共品供给不足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而超额供给也会导致效率损失,资源配置失当,浪费了经济资源,同样也最终会损害到经济增长。 第六部分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计算了几项主要的农村公共品的收入弹性,认为政府用于农村公共品的支出中,教育与科技的收入弹性比较高。一般而言,当资源配置在相关项目上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相等或接近时,公共资源的利用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因此,从优化结构的要求出发,有必要逐步增加教育与科技的支出,特别是在今后的支农支出的增量部分,教育与科技的支出应该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第七部分基于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系统分析,概括出了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四点政策主张:一是调整财政支农支出政策,不断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强度;二是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介入农村公共品的领域,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渠道;三是完善决策方式,提高公共满意度,实现均衡效率;四是优化农村公共品支出结构,提高有限的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与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笔者认为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本文初步构建了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体系。本文借鉴有关学者对其他效率问题研究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农村公共品效率体系,指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包括宏观层次的制度效率、中观层次的均衡效率、微观层次的技术效率,并明确指出单独强调某一层次的效率是片面与偏颇的。 二是本文论证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对效率的意义。笔者认为由于公共品之间存在“协同效应”或“匹配效应”,因此,公共品之间不同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收益,所以,农村公共品之间的微观结构对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是本文研究了农村公共品的供需优先序问题。笔者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供需双方的偏好特征,发现在几项主要农村公共品中,供给优先序为:义务教育>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医疗保健>科技推广>农村电力>社会保障>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村庄规划>文化娱乐>其他;需求优先序为:普及农村教育>推行合作医疗>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的运用>最低生活保障及政府补贴>其他。 在归纳出几个创新点的同时,笔者也深知,尽管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国现有统计资料不完整,且统计口径不统一,给计量分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原先准备系统分析每项农村公共品的边际回报率和收入弹性,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历史资料无法取得、有些统计资料准确性较差、有些统计资料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由此造成文中有些内容本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挖掘出更多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结论来,但结果却是不能尽如人意。此外,受笔者知识面,研究能力所限,文中有些观点尚待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