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作者: 赵庆国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铁产业 自主创新 政策建议 管制放松
描述:网规划》的颁布,我国高速铁路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迅猛发展。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列车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高铁客运专线达到9356公里,超过了世界
我国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杨小芬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 均等化 效应分析
描述: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然而,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财政能力差异仍然比较大,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因而研究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横向财力均等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其均等化效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先引入公共财政和福利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论证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必要性。结合地区间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的差异对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发挥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借鉴国外转移支付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理论分析。这部分首先对转移支付的内容和目标体系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转移支付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要以地区间政府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为基础,因而本文中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就被界定为转移支付后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接着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实现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理论依据。公共财政理论从财政的“公共性”角度说明政府应该为社会提供人人可及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均衡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福利。因而得出结论,为增进社会总福利,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将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间进行均衡分配;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由掌舵到服务的转变,同时强调政府服务的公共性,即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为公众服务为基本宗旨,在保障社会民主的基础上,以提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最终目的;公平与正义理论认为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构成社会的基本框架,因而每个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也应该是均等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更具有信息优势,因而在地方财力短缺的情况下,提升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就尤为重要。第三部分是对我国目前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部分主要利用相关计量模型和相关统计指标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总体效应以及各个分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进行衡量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转移支付发挥了一定的横向财力均等化作用,但均等化作用非常有限。其中,税收返还的均等化效应最弱甚至具有逆均等化效应,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最强,专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居于二者之间。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有限的原因既涉及其制度设计和运行方面的问题,也与我国政府间财力事权关系划分不清晰不无关系,更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导向息息相关。第四部分是国外转移支付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和日本关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成功经验,通过总结得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五部分是提升我国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对策建议。本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构想,内容涵盖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完善和配套机制的完善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最主要的就是优化转移支付的形式,一是取消不具有均等化效应的税收返还,将其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地区间均衡分配;二是完善均等化效应较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其占整个转移支付的比重;三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促进其均等化效果的进一步发挥。同时,合理规划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向和领域,使其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和基础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转移支付制度的先进经验,可以从合理划分政府责任支出范围,加强转移支付的法制建设和监督管理方面着手,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顺利和有效实施,保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作者: 王付雪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财政体制 转移支付 政府层级
描述:原则,结合本地情况,实施了对下级政府的分税制管理体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以分权为基础的分税制体制与事权划分出现了背离格局,“事权下移,财权上移”的问题日益突出,基层财政困难程度不断加大。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财政分权不规范、分税制改革不够彻底所造成的。随着地方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在地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比例也在与日俱增,目前,地方政府收支分别占全国财政总收支的50%和80%;再者,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也会不断增加。因此不断完善和规范地方财政体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规范和实施彻底的财政分权完善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体制,最终实现财权事权相统一、收入支出职责相匹配、逐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通过描述地方政府间财权、收入和事权、支出职责以及政府转移支付的现状,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分税制经验,运用财政分权理论、分税制理论,以地方收支现状为切入点,对我国现行地方政府财政体制进行了剖析,针对地方税制中各个部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分析省地财政分权体制困局,提出通过“省直管县”“扩市强县并举”“乡财县管”逐步减少地方政府层级,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事权、合理规划配置相适应的财权,实现地方政府收入支出均衡协调,以解决当前的地方财政困局,辅之以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最终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目标。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中外关于地方财政体制和财政分权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目前大部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地方财政体制应继续进行规范性的分税制深化改革,以弥补94年分税制改革遗留下来的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间不规范的财政体制。国内学者大多认为我国现在财政体制中存在财政层级过多,与世界多数大国现行的三级政府管理体制和三级财政体制相比,缺乏效率,应降低财政层级,取消“市管县”实行“县市”同级,不断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扁平化”。在对事权和财权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应逐步实现税制与国际接轨,开征物业税、资源税、遗产税,增加地方政府主体税种,增加地方规范性财源,逐步减少不规范的非税收入;再者应合理划分地方政府间事权,改变现在各级政府相互交错的职责划分现状,明晰各级事权,促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对于转移支付,学者也一直认为应不断法制化,规范化,以提高透明度。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地方财政体制现状的分析。本部分主要对我国现行分税制的由来、现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介绍了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经历的改革阶段,阐述了地方政府收支出的规模和构成,提出了制度中存在的不妥之处,为政策建议部分提供论证依据;同时还列举分析了浙江、江西两个迥然不同的分税制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地方财政体制的国际比较。本部分主要通过介绍美国、德国、日本等实行分税制比较规范的发达国家的地方税制,借鉴联邦制美德和单一制日本中央各级政府的事权、支出职责和财权、收入范围的划分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对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完善建议。第四部分,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具体建议。本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现行地方税制出现的问题,通过第二三部分的论述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改革完善建议。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及其法律控制研究
作者: 苏呢喃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我国商业银行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业务风险 法律风险 风险控制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问题 声誉风险 经济分析 信息不对称 中国金融市场 方法 投资者 暂行办法 业务管理 损失 理财产品 道德风险 不确定性
描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及其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流转税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作者: 欧阳操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流转税 所得税 税负 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
描述:转税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
外资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产品营销问题研究
作者: 袁晴星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资银行 个人理财产品 SWOT分析 市场细分 差异化营销
描述:在华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以及一般性的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目前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即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外部环境进行机会和威胁分析、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内部环境进行优势和劣势分析,以全面了解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市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在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应根据理财产品营销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充分把握市场机会,扬长避短,成功应对中资银行在理财产品领域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为充分发挥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同时避免自身的不足,首先应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重新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合理的目标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目标市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通过客户分层管理,按照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和对银行的贡献度提供相应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充分有效地运用外资银行的资源来开展理财产品的营销,提高外资银行在国内理财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促进外资银行在国内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强化我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作用问题研究
作者: 李吉雄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收入差距 财政职能 再分配
描述: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以政府财政政策调节为主导的对居民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强有力的财政手段,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成效显著的调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市场经济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失灵,对西方资本主义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我国确立了以建设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的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对居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国家财政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财政的公平性投入。但是,一方面受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我国利用财政收入与支出调节收入差距的“力度”显然不足;另一方面受制于财政体制上的原因,财政的再分配对收入差距调节的效果还不令人满意。为此,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制度,充分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作用,成为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看,开展财政的收入再分配问题研究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纵观我国的改革开放,分配体制的不断调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打破旧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过程。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关键时期,研究当前我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现状,从中发现现行财政再分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克服和防止收入再分配领域里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出现或蔓延,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我国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致力于市场机制作用的恢复与发挥,在注重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对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和保持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当前中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调控效应弱化,财政的收入再分配理论和实证研究也相对匮乏,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制完善。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为政府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如何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融合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以及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文第一部分为引言。论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基础上,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公共财政理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开展的。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国家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问题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确立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架构论文的基本逻辑框架,提出基本观点。论文第二部分是对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对财政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考察,对财政职能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历史分析。论文系统性地总结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产生的原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为研究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财政收入再分配思想也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体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财政的收入再分配理论。论文第三部分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财政收入再分配体系,在运用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差距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经济、社会、政治诸方面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西方的财政收入再分配体系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通过研究,从中得出了现代财政收入再分配体系建设的“一般性”经验。论文第四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进行综合性评价。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客观描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变化情况。然后分别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乡内部和行业之间等多方位对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观察。从各个角度观察,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而且当前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对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论文第五部分分析我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现状。论文着重考察了构成中国财政收入再分配体系中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为分析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绩效分析打下基础。基于财政对居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论文从实证的角度分别对当前中国财政的收入分配的能力(财政收入水平和汲取能力)、方向(主要是财政支出结构)以及结果(收入差距的调节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运用现代计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财政收入再分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财政政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较弱,甚至存在“逆调节”作用。论文第六部分是对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政体制原因进行分析。我国税收体制、主要的税收手段、社会保障体制和转移支付体制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制度上的问题,现行财政体制影响了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的发挥。论文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体系进行对策性研究。主要是在明确在新形势要求下财政收入再分配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何强化收入财政再分配的手段,完善收入财政再分配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的研究上体现了以下创新:一是全面系统地对我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对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问题研究还处在零星研究阶段。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则、手段和结果的分析,部份学者对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果对经济增长等某些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对我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本文首次对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地考察我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现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二是运用了现代计量分析手段,从“投入-产出”的视角,考察了我国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的现状。一方面沿着财政“收入一支出”的过程,对当前中国财政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能力(“投入”)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引入贫困度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测量,对比城乡居民财政调节前后的收入差距变化,研究了我国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的绩效(“产出”)。三是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发挥的过程角度,对中国财政的收入分配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国当前再分配中各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收入再分配调节弱化的症节所在,为完善分配政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在研究内容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再分配体系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分析方法上也需要更加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期待在今后努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
作者: 郑龙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发展趋势 特征 实际收益率
描述:,到2011年经历了8年发展。8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特征。本文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1)以时间为主轴线,利用数据列表和趋势图分析了我国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研究
作者: 郑丽莎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风险防范 银行蓝鲸
描述:品,实际占用资金量达16.49万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爆发性增长,为商业银行聚集了大量的放贷与投资资金,使得商业银行仅依赖“存贷差”一项业务即可轻松获得近万亿元净利润,形成了“银行蓝鲸”现象。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在借鉴国外同行经验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招商银行1995年推出以客户为中心,集本、外币且定活两便利存款以及代理收付功能为一体的“一卡通”业务,被视为是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最早期银行理财业务。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取得骄人业绩。2011年,1170家上市公司中有318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将同比下滑;873只基金亏损5004亿元;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为1.43万亿元,较2010年同比下降1.3%;唯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全国111家银行发行了19176款个人理财产品,轻松获得近万亿元净利润(银行业2011年净赚利润10412亿元,按银行利差为70%计算),取得了数量与金额的双丰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井喷式增长的背后,存在商业银行理财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理财产品品种单一、对投资者资格审查过于形式化、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大多缺乏风险控制等问题,也深藏“银行蓝鲸”隐忧。“银行蓝鲸”现象可能诱发以下新风险:第一,形成现代版的银行垄断。目前我国畅销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等于预期收益率均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导致国民的大量资金流向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将可能遭遇资金断流风险。第二,“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准则受到严峻挑战。股市是检验个人应对投资风险能力的标准市场。“金融蓝鲸”破坏了“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准则,股市将可能面临长期萎缩风险。第三,不利于国民个人风险意识的培养。“银行蓝鲸”现象的出现,使得公众资金大多流向银行理财产品,而不愿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分散私人风险,国家面临财政负担加重风险。此外,受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等银行外部原因影响及目标客户不明确与产品同质化、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与管理手段落后等内部原因影响,致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国外理财业务一样,面临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加大等问题。消除“银行蓝鲸”隐患、强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对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优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资产组合,以降低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第二,完善商业银行其他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对从业人员操作风险的管控力度,有效规避银行经营风险和其他各类风险。第三,学习境外银行的经验,树立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客户利益开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在正式销售理财产品前对客户进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承受能力测试,向客户提供适销对路的个人理财产品,消除银行声誉风险。第四,学习美国联行经验,激励银行各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尽力为创新个人理财产品服务,促使全行各部门都能够围绕客户利益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理念而高效工作。加强员工理财业务职业培训,提升客户经理的服务水平,引进部分高级投资人才,为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员素质的保证。最后,通过完善理财资金再度入市的法律规范、实施混合交易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措施,规范商业银行投资理财外部环境,达到全面管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问题研究
作者: 陈迪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银行个人理财 银行信息披露 风险揭示义务 金融消费者保护
描述:大,理财产品不断创新,成为资本市场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手段。然而,跟金融创新中出现的其他新兴业务和产品一样,银行个人理财在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问题。纠纷风波使人们对个人理财产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非议,风险揭示不足以及欺诈等问题引发了客户的大量投诉,各商业银行之间为此展开了大量不当竞争等。因而如何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规范个人理财业务,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个人理财法律关系性质的界定和分析个人理财法律纠纷的类型及原因,并在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理财法律规范的经验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规制的构想,包括实体和程序法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构建以诉讼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知情权的保护;并在最后对司法所能介入银行理财纠纷的限度进行了反思。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