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工资充足性研究——基于湖北省X县和Y县的调查
作者: 管飞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教师工资 充足 教育财政
描述:阐释教师工资充足性的问题。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工资并不“充足”。主要表现在:1.工资不能足额发放;2.低工资水平;农村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和县城教师比较,工资较低。低水平工资至少能说明农村教师
四川省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作者: 段艳姣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育财政 支出结构 城乡差异 优化结构
描述:,而其中大量的著作都集中在教育财政投入总量的研究上,对改善投入总量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然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充足的财力保障,更需要一个合理的支出结构以提升教育财政的支出效益。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和教育财政学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功能以及教育财政支持教育发展的必要性。结合实际数据,本文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四川省教育财政支出的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四川省目前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仍然不够充足,同时存在着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间教育财政支出存在明显差距,各市州教育财政支出不均衡;三级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教育财政事业性经费中公用经费所占比重较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四川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是四川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本文提出了优化四川省教育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一是顺应城市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支出差距;二是均衡各市州间教育财政支出;三是调整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四是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
民国时期合肥县教育财政研究(1912-1937)
作者: 陈晰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2014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合肥县 教育财政 教育经费
描述:状况进行论述,同时试图探寻合肥县教育财政发展的趋势、及其意义与局限,以揭示民国时期合肥县教育财政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劝学所的设立标志着县级教育行政体制的萌芽,而县级教育行政体制的确立则意味着教育经费筹集管理具有了制度化的载体。由劝学所演化至教育局,教育行政的独立、统一和专业化趋势也为经费筹集管理制度奠定基础。民国时期合肥县的教育经费来源于学田租息、附加税、物捐税、学生学费、省款补助、捐资兴学,其中学田租息和教育附加税占主导。根据对合肥县教育经费来源的计量分析,探索出合肥县教育经费发展的特点,即继承与开发并重,在对传统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开拓了一些新的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合肥县的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行政及其他支出。在此期间,合肥县教育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学校教育,其次是教育行政临时性岁出等。通过对教育经费配置的研究,可以明晰地探寻和把握合肥县这一时期地方财政作用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力度。尽管有了初具雏形的现代教育财政的支持,由于受到驻军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的重创,合肥县的学校教育水平仅处于安徽省各县教育发展的中等水平,这与合肥县的文风传统及合肥县作为安徽省的大县之一的地位不相适应。合肥县地方教育财政演化的过程反映了县地方教育财政发展的趋势,即不断科层化、社会化和基础教育化。合肥县教育财政发展的局限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超出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教育经费的分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肥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合肥县教育财政的发展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学制设置、课程设置、女性教育等方面推动了合肥县教育的近代化;现实意义:.在立法并严格执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充分发展经济并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等方面为现当代教育财政的发展提供借鉴。
公共经济视野下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研究
作者: 林皎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育财政 公共政策 公平与效率
描述:育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教育财政研究的逻辑起点。即使是西方福利社会,因教育财政政策而引起的社会矛盾也不鲜见,教育财政政策成为政党、议会、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矛盾的焦点,甚至引发街头抗争。我国因教育规模大、教育发展起点低而目标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等原因,教育财政政策比西方尤为复杂。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以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分析,在对当代我国教育财政状况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和论证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模式,探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的公共政策和现实路径。 与传统财政学相比,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政府收支行为,而且研究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下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提供者——非政府公共部门即我国的事业单位,特别关注政府主导下的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强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教育财政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府收支问题,因而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财政”问题,它所产生的效应涉及公共福利以及社会的基本公平与效率。况且,教育机构本身属于非政府公共部门,其经济行为和运作绩效直接影响教育支出效率,传统财政学难以涵盖,但已经纳入公共经济的视野。因此,本文更多地运用了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公共福利、公共收入与支出等公共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尽管各类教育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有较大的差异,但以公共经济理论界定,教育是典型的混合产品,公共性和私人性两者皆具。这也是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教育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成为当前我国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大学收费等教育政策选择的基础。在教育财政利益的各种冲突与教育投资效益的选择中,基于基础教育更突出的公共性表现以及我国经济与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差异,政府承担义务教育主要责任,就成为当代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共选择。 教育投入规模与教育经费保障,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教育财政
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预算研究
作者: 刘小燕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地方政府 儿童教育 农村儿童 教育财政
描述:本问题为主线,把这三个问题放到社会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展开,分析在公共财政体制构建中的地方政府的预算原则和预算程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反映的早期教育情况。主要回答了财政学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政府要不要干预;第二,政府如何干预;第三,政府干预中的优先顺序问题。 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政府干预早期教育的理论依据。从农村早期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外部性、供给特征和需求不足的角度分析了政府提供农村早期教育的理论依据。然后分析了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财政预算安排中的优先顺序选择。 第三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预算模式及其中的早期教育预算,总结了造成当前农村早期教育落后的原因。 第四部分分析了美国地方政府的预算制度及其中的早期教育预算,总结了美国经验对于中国的启示,并提出了一些完善地方政府预算模式和农村早期教育预算的政策建议。 本文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综合运用了教育财政学、教育经济学、早期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文献法、供需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 本文认为,造成当前农村早期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预算体制。当前地方政府的预算是以人头为基础的预算模式,预算的原则体现为“吃饭财政”,缺乏法治性和科学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一种不完善的预算制度,不符合公共预算的理念。 因此,本文建议,完善中国农村早期教育的根本在于地方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应建立一种以服务为原则的公共预算体制,才能够将早期教育纳入政府预算中。同时,政府应该对农村早期教育优先投资,体现对早期教育补偿功能,并实行早期教育财政职责和管理职责的分离,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承担农村早期教育的主要财政职责,同时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的管理责任,将会有利于农村地区早期教育的有效开展。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