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作者: 徐侠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财政支出 收入分配 城乡居民 云南省
描述: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都无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就需要政府履行职能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在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各种政策手段中,财政支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研究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严格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来明确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关系和实证效果。以财政学、经济史学、国民经济学等研究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以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为实证基础,通过应用计量模型对财政支出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运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等。第二部分是财政支出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这一部分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理论、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理论、财政支出调控论三个方面较为细致地阐述财政支出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并分析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继而提出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机制。第三部分是云南省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选择变量,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残差的自相关检验得出云南省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实际作用效果。第四部分提出了财政支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以及财政管理的完善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第五部分是结束语。从短期静态和长期动态两个方面简要分析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要警惕来自福利政策实施过度的负激励效应。
教育公平与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研究
作者: 邹涛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2008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收入分配 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
描述: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也说明了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对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因此,本文在此理论指引下,重点对教育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在我国目前教育投资主体仍是政府的前提下,从政府角度探讨了造成种种教育不公现象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本文采取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教育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笼统描述了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现状及原因。目前我国收入整体差距较大、分配不公比较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指出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在于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经济二元结构以及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政府调控机制的弱化。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对教育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作了详尽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首先从教育公平的概念出发,对国内外的教育公平理论作了简单回顾。随后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作了理论分析,得出公平的教育扩展可以缩小收入差距。紧接着运用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用数据证明了上述观点,并得出结论:在中国,教育因素对收入分配存在较大的影响,教育不公平是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育公平(主要是机会公平)能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 第三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从不同角度对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状况作了详细分析。目前我国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方面都有比较严重的不公现象,急需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同时说明这种不公主要来源于制度性的不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投入总量的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完善。 第四部分说明政府除了用再分配政策外,还应当通过公平的教育政策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目前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和缺陷,因此调整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优化财政性教育投入结构,改善财政性教育支出状况,对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改革教育投资分配比例、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加快有关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其他配套制度。
完善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
作者: 刘爱华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2005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收入分配 混合所得税制
描述:承认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的有限性,将有利于作出更加现实的选择。 本文运用财政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阐述了个人所得税的理论基础;采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资料与数据,论证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典型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一些具体构想。本文涉及到一些实际的税收制度,难免会出现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上的不可操作性等问题,希望文中的理论对个人所得税的完善有实用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自1980年开始实施个人所得税,特别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长势头强劲,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组织财政收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从税收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角度来看,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客观上存在许多不足:不适应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贫富分化差别加剧的现状;不适应收入来源多元化的现状;不适应当前世界性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趋势。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的现实作用表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没有能够缩小已经形成的分配差距,这样的税制是不理想的,这自然要求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相关制度。 依据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混合所得税制;扩大征税范围;调整费用扣除标准和项目,提高基本费用扣除标准;合理地设计税率结构;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这项制度真正符合我国国情,造福社会。
论我国收入分配立法的完善
作者: 赵文正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收入分配 立法 完善 建议
描述:领域、各个环节还存在很多空白,亟需完善。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九年的酝酿,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6号),通知要求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以增加城乡社会民众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收入分配相关领域立法。本文就是从此客观现实出发,从收入分配立法的基础理论谈起,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立法的现状,借鉴了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由此提出了完善我国收入分配立法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学、财政学、法学三个层面探析收入分配立法的基础,以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论述了我国收入分配立法的实践依据。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立法的背景阐述,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的发展沿革和收入分配立法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查找了我国收入分配立法存在的缺陷。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国外收入分配立法上的实践,并作一些对比分析,从而获得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立法的一些启示。第四部分从立法理念的重塑、立法程序的完善、法律体系的优化等层面,就如何完善我国收入分配立法提出了一些建议或设想。
规范财政教育支出改善国民收入分配
作者: 王丽娟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04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收入分配 教育 公平 财政教育支出
描述:局的事后调节,并不能从源头或根本上提高低收入阶层参与竞争的机会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内,发展经济学家们提出教育或人力资本投资在一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收入分配也会有逐渐改善作用。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内,已有不少学者对教育的投资收益作出研究和测算,证明在劳动力市场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教育对一个人的收入将起决定性作用,受过不同教育水平的个人其投资受益程度也有差异;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功能性收入分配比重会愈加向劳动要素倾斜,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分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趋于公平,即教育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日趋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日渐发达,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完善,包括劳动力市场的高度完善。正是基于此,本文将以未来发展的角度,未雨绸缪,结合这三个领域内的相关研究,重点分析教育如何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并就我国现在的财政教育支出情况,探究如何规范财政教育支出政策,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突出教育在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中的作用。 文章第一部分在描述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基础上,对现行财政学领域内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几种措施进行了再分析,指出包括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在内的几种手段,更多是侧重事后调节,不能在源头上提高低收入阶层增加收入的机会和能力;在结合发展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的观点:解决收入分配,要从教育中求解。 文章第二部分针对上述观点,从教育与收入分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面,对二者的辨证关系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对低收入阶层的个体人来说,教育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参与竞争的能力,在高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对教育投资的高回报来提高其收入,从而逐渐缩小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对整体社会来说,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倒u型,即开始阶段会拉大社会分配差距,到达一个顶点后,逐渐趋于缩小。另一方面,公平的收入分配又能保证教育的公平,包括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这样又能保证下一轮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第三部分在对教育产品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财政教育支出的范围进行 了规范性分析,提出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部分高等教育, 特别要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予以关注,只有这样,教育的起点 公平才能得到保证。而中国目前财政教育支出范围上的不清晰和结构上的偏差却 使教育的起点公平难以得到保证。 文章第四部分比较了国际上财政教育支出情况,包括支出总量比较和支出结 构比较。通过比较,得出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教育支出总量和结构的规律,并借 鉴了其合理部分。 文章第五部分结合借鉴的国际财政教育支出的合理部分,针对我国这一领域 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包括财政教育支出要提高其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重,要重点保证基础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为 了缓解财政教育经费的压力,同时也为了大力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文章作出补充, 应大力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并且由于劳动力市场是教育对收入分配发生作用的 中介,而我国现在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制度性分割,因此另外补充了应对劳动 力市场进行及早改革。 文章第六部分是在前文已经分析完毕的基础上,对提出的建议部分进行的一 个小结和强调。
教育公平与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研究
作者: 支晓芳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收入分配 教育规模扩展 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
描述:理论不仅道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也说明了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对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因此,本文在此理论指引下,将财政学与教育经济学两者结合起来,重点对教育公平、教育规模扩展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作了详尽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在我国目前教育投资主体仍是政府的前提下,从政府角度探讨了造成种种教育不公现象的原因。旨在说明公平的教育扩展可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缓减收入分配不公状况。
我国流转税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作者: 欧阳操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流转税 所得税 税负 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
描述:转税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
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作者: 储德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年份:2011 所属分类: 统计年鉴(全国性)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财政政策 居民消费 收入分配 作用机理 影响效应
描述:型和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劲后盾。另一方面,国内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日益剧增。此时面对总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与物价上涨迅猛等多重问题交织的复杂性,政府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是采用逆经济周期抑或选择顺经济周期的财政调控政策,以及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是就此淡出抑或继续这些都是需要格外慎重的问题?我国居民消费“启而不动”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与居民消费领域中政府职能的“缺位”或“越位”有着密切关系。目前理论界针对财政政策扩大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存在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两种不同流派的争论。依据新古典理论,政府增支或减税并不一定如凯恩斯主义预期增加居民消费,即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抑或挤入效应之争。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发现,按照传统凯恩斯主义一味实施扩张性刺激政策并不总是有效,有时甚至会对居民消费产生紧缩效应,同时还可能造成不可持续的债务规模和巨额的财政赤字。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缺乏从理论层面系统分析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同时就财政政策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实际效果也未进行针对性的全面评价,从而理论界和实务界在扩大居民消费问题上,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应按照凯恩斯主义实行扩张性刺激政策,即增支或减税,或两者兼而进行。本文在次贷危机致使我国外需锐减之际,从机制原理和政策实际效果两方面研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更显意义非凡。首先在理论层面上,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研究价值:一是可以为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实施针对性的财政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思路;二是丰富政府宏观调控理论体系,拓宽政府理论视野;三是完善财政理论与推动财税学科发展。另外在实践层面上,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我国财政政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用于全面评价与重新反思中国财政政策的以往实践,而且还可以为后经济危机时代政府的未来财政决策提供实际依据,进而有效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确保财政政策的稳健性。本文在论文写作过程之中,以经济学为主线,将财政学与消费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学科交叉渗透研究。本文为了坚持实际观察和理论分析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其中,除常用的研究方法之外,主要是用到了以下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在研究政府支出、税收和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时,始终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首先,从理论层面解析政府支出、税收和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其次,通过建立相应的数理模型与运用最新的计量检验方法就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是一致抑或背离进行深入剖析以及提出针对性建议。二是注重比较分析法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变动趋势进行多维比较,从而深刻揭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另一方面,论文在研究政府支出、税收和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影响效应以及政策设计时,始终立足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的特殊国情,对城乡居民消费的比较贯穿全文,并就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为财税体制城乡一体化和实现城乡和谐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参考。本文除第一章导论之外,全文结构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该部分一方面理论阐述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分析居民消费外部性的内涵、形式和作用机理入手,从而认为政府利用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需求不仅有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可以解决居民消费领域中的市场失灵问题。随后本文不仅从理论层面诠释了政府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和税收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而且还利用修正的IS-LM模型,探讨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虽然在IS-LM模型分析中,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表现为凯恩斯效应,然而这一结论是建立在许多严格的假定条件基础之上,例如价格在财政调整过程保持不变,因而现实中一旦这些条件无法满足或部分满足,财政政策就有可能对居民消费产生非凯恩斯效应,即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存在非线性效应。本文第二部分首先从预期效应、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三个方面理论阐释了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产生非凯恩斯效应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三种财政时期定义创造性的划分了除西藏之外30个省份在1978-2008年期间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潜在时期,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采用GMM估计方法实际考察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对全国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发现我国财政政策在过去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这一结论将为我国财政政策的评价和实际操作提供全新的评价标准与实际依据。虽然论文的第一和二部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但并没有深入探究各种支出、不同税种和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机理与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第三部分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变动趋势和原因的考察,然后在第四、第五和第六部分依次考察政府支出、税收和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本文之所以将收入分配纳入全文的写作范畴,是因为一方面收入分配能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收入分配职能又是现代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政府除了运用收入或支出政策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之外,还可以通过作用于收入分配进而间接影响居民消费。最后在本文的第七个部分,针对财政政策扩大居民消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理论分析了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非线性效应的产生机制,并在利用三种财政时期定义创造性的划分中国1978-2008年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潜在时期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财政政策对全国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估计结果发现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二是利用税收经济效应原理全面解析了所得税、商品税和财产税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发现不同税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税收并不总是抑制居民消费的增加。例如,开征财产税或存款利息所得税,此时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反而会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三是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初次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并通过panel data形式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考察了初次分配影响下居民消费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结果发现:一是长期中工资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和平均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利润收入,国内需求属于工资领导型;二是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的短期消费弹性都非常小,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在短期刺激居民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虽然分析了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非线性效应的产生机制,但未实际考察我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的产生究竟是因预期效应、财富效应抑或替代效应。另外,就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凯恩斯效应与非凯恩斯效应之间转换的边界条件及其转换拐点的识别都未做具体分析,因而本文对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初步研究仅能为政府制定财政政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缺乏较强的实际操作意义,这些也是本文后续研究的重点。二是虽然理论阐释了税收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但因数据缺失,无法针对性的考察所得税、商品税和财产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因而未能很好地为政府制定税收政策提供有力的实际依据,从而未能为改变“税收与居民消费总是为负相关关系”的传统观点和思维定式提供支撑。三是虽然本文认为存在扩大居民消费的最优居民收入差距,并认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因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各自存在最优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然后通过区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实证估计了现实收入差距对最优收入差距的偏离情况,由此而提出再分配政策的作用方向与重点。然而相对遗憾的是,本文并没有实际给出三大地区城乡居民最优收入差距的估计值,仅是从理论上认为最优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经济发展而动态变化。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