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全国性)>报纸>  5天预期年化收益飙至6% 超短期产品“看上去很美” 专家:银行理财更应讲究“时间匹配”

5天预期年化收益飙至6% 超短期产品“看上去很美” 专家:银行理财更应讲究“时间匹配”

日期:2011.04.0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版次】第A20版:财经·理财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全国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清明节适逢银行季末业绩考核,银行假日档超短期理财产品提前上线,并以动辄5%,最高至6%的预期年化收益刷新了去年以来同类产品收益率的新高,紧紧抓住了甬城投资者的眼球。

高收益超短期产品遭投资者疯抢

昨、前两天,我市工行、交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不约而同推出了期限为5天至7天,年化收益高达5.5%至6%的清明系列产品,4月1日起计息,假期一过,资金就可马上到账。尽管产品投资门槛高于5万元起卖的常规产品,分别为1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但一经推出便遭到了投资者的疯狂“秒杀”。

“目前,银行的活期存款收益率只有0.4%,将资金由活期存款账户搬到这样的短期理财产品上,收益率可以提高14倍,比7天通知存款利息也高出3倍多,假如有幸抢到额度,我会很乐意用短期闲置第三方存款资金购买。”投资者吴先生告诉记者。

高达6%预期年化收益,甚至远超过了当前市场在推的4.3%左右的一年期产品收益水平。也难怪投资者趋之若鹜,甚至不顾资金的闲置期限,便忙着给存款“搬家”。

中长期资金不宜盲目追逐

记者了解到,季末考核的到来,流动性趋紧的态势让银行揽存的冲动再度高涨,这是各家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的主要动因。然而,对于这天上掉下的“馅饼”,真的像看上去那样“美”吗?

“这类产品固然为清明假期的短期闲置资金提供了增值的好机会。”业内人士坦言,“然而对于金额不大的中、长期资金而言,因为投资期限太短导致绝对收益其实并不多,超短期带来的高收益却不一定适合所有客户。”

按照当前6%的最高年化收益,银行理财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如果投资金额为200万元,5天的理财收益可以达到1640元;而倘若投资金额仅为10万元,到期收益仅为82元而已。而投资者往往因此便错失了适合自己的产品。

银行理财讲究“时间匹配”

据记者了解,为了应对存贷比考核,在产品募集期和到期日将产品所对应的金额计入存款,银行还常常在月底时分推出投资期限为22天、26天、56天、87天等不同期限的短期产品,当前平均投资收益4.2%左右,超过同期常规产品,接近于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然而,投资者很难抓住银行发行产品的规律,往往无法顺利承接前后档期。因此,用短期、超短期高收益投资的方式,往往很难让长期闲置的资金达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理财专家表示。

以5天期产品为例,记者了解,其正常的产品运作周期其实一般需要7天(包括至少两天的前后销售期和赎回期),假设该行后期仍定期不断推出同样产品,也就是投资者一年有机会参加52期产品,据计算,10万元的本金,一年下来,全部的理财收益和活期利息收益也只差4300多元,实际年化收益率也还不到4.4%,并不比当前合适的中、长期产品收益高。

对此,经验人士表示,对于闲置期长达半年以上的资金而言,选择周期与闲置期适当匹配的理财产品,最后获得的实际收益,会比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要划算得多,也省心得多。记者 崔凌琳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