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发挥前锋作用 实现跃升发展 为纵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多做贡献

发挥前锋作用 实现跃升发展 为纵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多做贡献

日期:2007.07.04 点击数:384

【类型】报纸

【作者】 龚清概

【关键词】经济区建设 南平市 海峡西岸 经济社会发展 闽北 中心城市 年均增长 产业集中 武夷山 生产总值 

【版次】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 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 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持续奋进、蓄势发展 的六年$$ 2001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在市委的领 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主动融入海 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持 续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确定 的目标,取得了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 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 2000年的199.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95.2 亿元,年均增长10.4%;财政总收入从16.07 亿元增加到31.3亿元,年均增长11.8%;累计 固定资产投资736亿元,年均增长27.5%;实 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年均增长13.4%;外 贸出口13.7亿美元,年均增长29.9%;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150.9亿元,年均增长11.5%; 旅游总收入实现翻番,达24.9亿元,接待人 数883.7万人次,年均增长16.2%。三次产业 结构从30.8:29.2:40调整为25.5:36.3:38.2, 二产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明显壮大。实施“突出工业、突 破工业”发展战略,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77.5 亿元,规模工业产值318.9亿元,分别比2000 年增长1.46倍和2倍。七大工业产业初具集 群雏形,产值占规模工业的59.1%。一批优势 企业实现扩张,规模企业从403家增加到 839家,产值上亿元企业51家,增加35家。 建立项目“四个一百”和工业“四个一批”工作 机制,重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工业项 目占重点项目投资比重分别达27.3%、 19.1%。产业园区建设实现突破,拥有7个省 级以上开发区,闽北产业集中区建设全面启 动。主动承接“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 转移,“北联”优势日益凸显,山海协作利用内 资219亿元。$$ 农村发展明显加快。坚持“多予少取放 活”。认真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不断增 强农村活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1亿元, 年均增长5.9%。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竹木、 茶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建设林业 “四大基地”177.1万亩,建成全省最大的乳制 品供应区、生猪重点调出区和华南重要的肉 鸡生产基地,区域特色逐步显现。农业产业 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模农业龙头企 业、农村中介组织分别达494家和729家,新 增318家和638家,农副产品产销率从 28.6%提高到77.8%。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 善。“年千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完成3612 公里,是“九五”时期的5.95倍,所有乡镇和 77.2%的行政村实现路面硬化,村通客车率 从59%提高到83%;新开竹山机耕路9270 公里;建成乡村供水工程878处,改善了 72.56万人的饮水条件;所有乡镇和75%的 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村村通电话;建设 沼气池2.39万口。不断探索和深化“南平机 制”,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聘用1.46万人建立 农村“八大员”队伍,初步形成县、乡、村“三 农”服务体系;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全面展开20个乡镇、6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 试点。$$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 福银高速南平段建成通车, 浦南高速明年完工, 武邵高速已经开工,宁武等7条 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加快;5条入闽公路相 继建成,国、省道等级提高。建成峡阳、照口、北 津等一批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50万千瓦,完 成农村电网和大部分城区电网改造。富屯溪、建 溪防洪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防灾减灾体系得到 加强。中心城市加快扩张,江南新区、西区、大横 绿色产业区同步开发,西城大桥、跨江大桥、朱 熹路、成功路等关键项目加紧建设;城市垃圾、 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相继投入运行,城建监管 和房地产预警信息系统建成开通,城区第二饮 用水源开工建设。中心城市荣获省卫生城市、园 林城市称号。各县(市)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全市 城镇化率46%,比2000年提高2.48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各类教育统筹发展。 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初中阶段入学率 98.2%,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80万平方米;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新增普通高中5所,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3.6万人,增长1倍; 高等教育实现突破,武夷学院已经教育部批准 正式设立,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闽北职业 技术学院相继设立,目前高校在校生达1.13 万人,增长近5倍。科技服务向生产第一线延 伸。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499项,提高了实 用技术推广的有效性。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展 开。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朱子文化节、中国第五 届竹文化节,新增3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 乡,1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首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建体育公园、报业大楼、群 艺馆等一批文体基础设施。全民健身运动深入 开展。南平、邵武少体校被列为国家奥运后备 人才基地,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公共医疗 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市疾病控制中心通过国家 实验室认定,第一医院“三级乙等”达标,70% 乡镇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标准,实现村村有 卫生所。人口与计生事业不断发展,连续6年 实现省定指标,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 事、编制、民族、示教、气象、防震、测绘、档案、 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民生水平明显提高。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 之本,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新增城镇就业11.6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万人,转移农村 富余劳动力13.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11242元,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 4422元,年均增长8.3%。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企业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 22.62万、22.5万和32.58万人;城乡低保分别 扩大到1.2万户2.78万人、4万户8.91万人,基 本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救助、重点 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 助、贫困家庭高危孕产妇救助、免费婚检、特教 学生“三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农村税费改革使 199万农民受益。积极推进农村医疗、教育体制 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4个县 (市)66.85万群众参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杂费,29.5万名学生受益,农村贫困学生“两免 一补”惠及1.44万人。加强对老区、库区、贫困 地区的扶持,“造福工程”搬迁2.3万人。正确处 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国家级 生态示范市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综合整 治闽江流域水环境,顺利完成22个工业污染治 理项目,开展45个沿江、沿路重点乡镇生活垃 圾整治,禁建区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68.5%,森 林覆盖率74.7%,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妇女儿 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新的发展。$$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主动 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 监督,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 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 建议。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823件、政协委员 提案953件,办结率均为100%。不断深化依法 治市和依法行政,全面开展普法工作,规范实施 政务公开,重大决策实行听证,积极探索和推行 农村户代表制度。开展先进性教育,认真执行政 府部门主要领导述职述廉制度,不断加强政府 自身建设。全面创建“平安南平”,进一步健全治 安防控体系,妥善处理了一批重大信访问题,大 力整治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安全隐 患,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4.3%,安全生 产形势总体平稳。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5 个县(市、区)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南平市被评 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防动员、 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等工作扎实开 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各位代表!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 年,我们工作持续、发展持续。全市生产总值增 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7%,地 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1%,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外贸出口增长49.6%,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6%,旅游接待人数和旅 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6%和20.6%,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12%和8.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06%,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要指标全部实现了超预期。$$ 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 领导的结果,是人大和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 是全市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历届政府不断 积累的结果。我谨代表南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 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 派、人民团体、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 同志,向中央、省直驻南平机构和驻军、武警、公 安干警,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 人在内的所有关心、支持闽北发展的人们,致以 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六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经验值 得总结。我们始终坚持发展唯大。主动融入海 西建设大局.持续目标思路,持续发展重点,突 出工业增总量,统筹城乡促发展,集聚项目增 后劲,形成了海西绿色腹地建设的良好态势。 始终坚持夯实基础。从南平正处于蓄势发展阶 段的实际出发,抓基层打基础,干实事求实效, 破瓶颈解难题,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跃升发展构 筑了平台。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化解体制、 机制障碍,“南平机制”上升为全面工作机制, 全面推进政府绩效评估,深入开展创业竞赛, 积极探索项目生成、落地、增长的长效机制,激 发了全市上下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始终坚 持凝心聚力。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成功 抵御三年特大洪灾、两度严重干旱,有效克服 “非典”、“禽流感”的影响,积极应对各种困难 与挑战,同心同德推进发展。始终坚持为民谋 利。认真实践执政为民,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在改 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努力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让广大群众共享 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 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 不快,财政实力有限,统筹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 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 突出了但未突破,旅游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社会 事业、公共设施等方面欠账较多,全民素质有待 提高,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就业矛盾较为突出, 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 困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同 时,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防灾减灾能力有待加 强,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少,安全生产形势不 容忽视。从政府建设看,也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 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存在着转变职能、提高效 率、降低成本的问题,体制障碍尚需突破,机关作 风有待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务必高度重视 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推进绿色腹地跃升发展$$ 省委、省政府要求南平充分发挥在纵深推 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前锋作用,为我市 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注入了新动力。今后五 年,是我市从蓄势发展进入跃升发展的关键时 期。从发展大势看,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发展的政策,有利 于我市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构建腹地;从发展 前景看,多年的努力夯实了跃升的基础、积蓄了 发展的力量,软、硬环境都在不断改善之中,特 别是随着“一点一线一重心”建设的持续推进, 闽北在海西建设中的区位、生态、资源等比较优 势将日益凸显,有利于我市顺势而为,加速崛 起,勇当前锋。但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在全省各 地竞相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如果不能把握大势、 积极有为、奋发闯拼,切实做到加紧赶超、又好 又快、能快则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有继续落伍 的可能。$$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始终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全面贯 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实施 “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发展壮大产业群、城镇群,着力改善 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把南平建设成为对接“长 三角”辐射内陆作用明显增强、生态资源优势有 效发挥、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闽东北新兴 发展区域,充分发挥在纵深推进海西建设中的 前锋作用,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跃 升发展。$$ 到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 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达630亿元以上,财政总 收入达50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9.8%;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6978元和6143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 6.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 学需氧量达到省定控制目标。基本形成“三路并 进、整体发展,中心集聚、连片推动,南接北联、 两岸三地”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以产业集群为 支撑的闽东北新兴工业基地、以现代农业为主 导的绿色产业带和以武夷山“双世遗”为品牌的 福建旅游经济龙头;基本形成以高速路网为骨 架、适应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 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团功能相对明 晰、互为支撑的闽北城镇群。与此同时,各项事 业全面进步,文明水平日益提高,生态环境有效 保护,民主法制相得益彰,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切实得到改善。$$ (一)更新发展观念。实现经济社会的跃升 发展,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合乎时宜。要突 破妄自菲薄的心态障碍,增强发展信念。既勇于 承认差距和短处,也善于把握机遇和潜力,充分 认识闽北在海西建设中的腹地优势、前锋作用 和发展前景,把发展的压力转化为赶超的动力。 要突破小进则满的观念障碍,倡导闯拼精神。继 续弘扬“和”与“实”,大力倡导“闯”与“拼”,增强 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忧患意识,克服主观上自 我减压、目标上降格以求、工作中因循迁就等惯 性和惰性,不放失每一个机遇、不忽视每一分积 累,努力实现又好又快、能快则快。要突破简单 片面的思维障碍,树立辨证观点。特别是在处理 突出工业与保护生态、工业支撑与旅游品牌、中 心城市与县城经济、城市建设与经营运作、开发 利用与涵养资源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时,务 必打破只执一端、只见一时的片面思维,全面、 辨证看问题。要突破只顾小局的利益障碍,确立 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全市发展“一盘棋”的思想, 切实改变狭隘的地域观和利益观,自觉把当地 利益、部门利益放到大局和全局中来谋划和实 现,服从大局、融入全局。要突破计划体制的传 统障碍,提升市场观念。消除计划体制下政府经 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 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把加强政府引导与充分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 来,在政企互动中不断形成经济生态、优化产业 环境、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二)突破发展瓶颈。以高速公路为重点,适 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突破硬件约束。确保浦 南、武邵、宁武高速建成通车,松建高速明年开 工建设,力争建古、龙浦、邵光、南邵、南平绕城 等高速5年内全部动工,基本形成闽北高速路 网构架;推进公路体制改革,加快国省道干线改 造,完成村级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客车,形成 联接城乡的客货运输网络;改造提升外福、横南 和鹰厦铁路既有线,建成向莆铁路南平连接线, 积极推进过境快速铁路前期工作,整合改造南 平城区铁路站场线路,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加大 空港和闽江航运建设力度。通过5年的努力,基 本形成连接沿海港口、连通“长三角”和内陆的 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同时,积极筹建核电项 目,建成南平中心城市500千伏输变电站,新建 扩建9个220千伏输变电站、33个110千伏输 变电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实施闽 江上游防洪二期工程,加强小流域练合治理,配 套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防灾减 灾体系。以激活市场为目标,多策并举寻求融资 支持,突破资金瓶颈。抓住国家开发银行提高对 南平授信额度的契机,用好开发银行50亿元合 作性金融贷款。加强诚信建设,防范金融风险, 降低信贷成本,与各类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战 略合作关系,努力争取扩大对闽北的信贷投放; 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 有能力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 发行债券,促进直接融资,增强筹资能力;依法 引导、疏通和规范民间融资渠道,激活民间资 本;积极、稳妥、有序地盘活国有资产和存量资 源,在城市建设中引入产业经营理念和市场化 运作机制,努力实现公共利益、群众利益和投资 者利益的多赢。$$ (三)拓展发展空间。按照“十一五”规划确 定的总体布局,努力提高空间集中度、产业集中 度和行业关联度,纵深拓展闽北经济的区内外 发展空间。突出“一点一线一重心”。集中力量建 设闽北产业集中区,使之成为中心城市的重要 产业组团和闽北经济的新增长极,努力向闽东 北新兴产业基地和新兴中心城市方向发展;加 大其他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向 产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利用土地、集中控制污 染、共享配套设施。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对县域经 济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努力形成南北呼应、 中部崛起,东西拓展、全线提升的县域经济发展 格局。围绕建设组团式山水城市,整合城市功 能,加速新区发展,合理改造旧城,完善配套设 施,努力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精做美。大力 实施“南接北联”战略。做足、做活“前、通、借、 联”的文章,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进一步 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以及 周边地区的互动协作和经济融合;加强择业、招 商、选资工作,提高引进项目的效益和质量,尊 重市场规律,创新招商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实 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 作与竞争,不断拓宽区内外市场空间。$$ (四)强化发展支律。坚定不移地贯彻“突出 工业、突破工业”的战略,以工业发展加速经济 总量扩张,力争第二产业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 分点以上。把握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时机 和态势,以我为主地承接产业、技术、资金转移, 既要达到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壮大经 济总量的目的,又要着眼于闽北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和产业升级,避免过度消耗当地资源,防止 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尊重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 的规律,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促成有限 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积极引导企 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开展资本经营、品牌经营 和文化经营,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切实履行社会 责任,培育一批能够做强、做大、做久,持续支撑 闽北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品牌企 业;培育50家以上产值超5亿元“五南”式的工 业企业,并以此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为主脉, 密切相互配套和分工协作,不断完善产业生态 环境,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提升闽北工业的整体 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 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把发展现代农业作 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建设闽北 绿色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产品种植、加工的技术 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实现从粗加工向深加工、从 资源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继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 改革,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培养农村建设人才, 促使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特别是教 育、文化、卫生建设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 村生产生活条件。坚定不移地贯彻打造福建旅 游经济龙头的思路,加快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 产业发展。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为核心,突出 休闲养生,整合旅游资源,丰富品牌内涵,开展 区域协作,积极构建大武夷旅游体系,实现从旅 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变。同时,建设 商贸流通“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培育10大商贸 中心区,扶持10大特色市场,发展100个乡 (镇)商业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建立100个社 区商业服务网点,新建1000个乡(镇)村逢锁农 家店,设立10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努力实 现物畅其流。$$ (五)优化发展环境。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 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 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正确 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决不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把资源的开 发利用与保护控制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建立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重视统筹发 展社会事业。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以人为本夯实 发展基础;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教育,逐步普及 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度发 展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文化强市 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使优秀的地方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把科技进步与 产业发展融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研发和创新能 力;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解决群众看病 难、看病贵的问题。更加重视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有效落实政府调节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管 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 多地向解决民生问题倾斜,在经济的发展中积 极扩大就业、提高社保水平、改善民生质量、维 护社会安全,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更加重视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依法冶市、依法 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 益;加强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营造民主、 公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加重视优化投 资环境。克服重行政手段轻经济规律、重招商引 资轻后续服务、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行政 过程轻企业成本以及多头管理、互为前置、无端 设卡等官僚主义作风,致力于密切政企互动、培 育经济主体、营造发展载体,提高政府服务企业 和公民的效率,让加快发展的动力充分注入、社 会创造的活力充分释放。$$ 三、扎实做好届首之年的工作$$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 标是:生产总值439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 入34.94亿元,增长11.65%,地方一般预算收 入20.35亿元,增长10.51%;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2479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 入4775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 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 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 4.9%、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 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01%以上,化学需氧量 减少4.85%以上,在实际执行中力争更好、更 快、更实。从今年前五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看, 全市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生产总 值155.55亿元,增长13%,规模工业145.15亿 元,增长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2.55亿元, 增长44.6%,财政总收入18.39亿元,增长 40.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63亿元,增长 40.7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为近年来同期最 好水平。今年的工作重点是:$$ (一)全力建设“一点一线一重心”,持续夯 实基础$$ 加紧构筑高速路网。把高速公路建设作为 实现跃升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浦南、武邵高速 建设,争取浦南高速明年10月建成通车,力争 宁武高速年底动工部分控制性工程、松建高速 今年立项明年动工,能快则快推进建古、龙浦、 邵光、南平绕城等项目的前期工作。通过土地收 储与运作,筹措高速公路项目资本金。鼓励各县 (市、区)出资占股,吸引省内外资本投资建设. 疏通筹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依托高速路网建 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紧紧抓住新一轮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 高速公路沿线工业和商贸物流园区,培育县域 经济新的增长点;结合进出城通道和重要节点 建设,有序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充分发挥城 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鼓励浦南沿线 的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浦城率先突破,支 持邵武省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建设,促进顺昌、 光泽、松溪、政和加速发展。$$ 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精做美中 心城市,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壮大中心城市 发展的产业支撑。以“五南”等优势企业为依托, 鼓励增资扩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 加快中心城市工业发展;以东岭商贸走廊等商 贸项目和专业市场为重点,加强物流建设,改善 商贸业态,提升经营层次,力争建成区域性商贸 物流集散中心;突出山水特色,优化营销方式, 加强市场推广,重点发展近郊游、假日游等旅游 项目。逐步拉开中心城市发展的整体构架。按照 “一城四片一区”和组团式发展的思路,进一步 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优化核 心地带、沿江景观带城市设计;进一步加快新区 各组团开发建设,明确功能定位,逐步分流中心 城区人口和工业扩容压力。按照新区建设为主、 旧城改造为辅的原则,严格控制旧城区建设,坚 决禁止不符合城市规划的新建、改建、扩建行 为。突出沿江快速通道和景观带的规划建设,使 沿江快速通道、城市公路和高速公路三网一体、 互为连通,以交通骨架拉开城市框架。同时,力 争向莆铁路南平站、南平东站改线,抓好高速公 路连接线北互通建设。牢固树立综合经营城市 产业的理念,努力盘活城市资源资产,依法加强 土地收储工作,有序发展房产物业市场,稳妥推 进公共产品经营,逐步实现以城建城、以城养 城。明晰市、区两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理顺中 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城监执法工 作,适时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 加速建设产业园区。把闽北产业集中区作 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产业提升的示范区来 加快建设。按照密切分工协作的原则,科学规划 各分区的功能和定位,以专业化、集群化实现产 业集聚;按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合理设 置准入门槛,做好择业、招商、选资的工作;按照 统一管理、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原则,进一步 完善开发、招商、管理等环节的工作机制,赋予 集中区管委会相当于县级政府的部分经济管理 权限。启动开发荣华山产业组团,加快江南、大 横、西芹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出台财税分成等鼓励政策,调动市本级和各县 (市、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与国际惯 例接轨、按市场规则办事的园区投资服务环境。 同时,以完善配套设施、促进项目落地为重点, 实质性推进中心城市及各县(市、区)现有工业 园区建设,努力创新融资模式,促成园区与银行 建立“一对一”的合作关系,开辟资金融通渠道。$$ (二)积极引导产业集聚,持续壮大总量$$ 培育主体,优先扶持重点企业。积极培育一 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优先扶 持一批扩张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双 管齐下持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整合归并、丰富 延伸一个时期以来出台的工业促进政策,使之 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发展要求和企业实际。在帮 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问题的同 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速扩张,整合资源,重 组资产,联合兼并,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支持有 能力的企业依托外脑内力,建立研发中心,对接 科技成果,参与标准制定.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 地位;引导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引入现代经营理 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发展的凝聚力、 竞争力和持续力。不断深化对品牌战略的认识, 把名牌作为区域经济的象征和城市的名片,把 培育品牌作为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内容,积极 引导和支持企业采标认证、打响品牌。继续实行 领导挂钩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制度,搭建政府、 银行、商会、企业互动的平台,切实为企业提供 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降低企业发展的社会成 本。$$ 营造载体,引导企业集中发展。以园区为载 体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着眼于引导产业园区 连片拓展、形成规模,切实加强园区建设的整体 规划;着力于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科学制 定企业入园发展、项目在园落地的促进政策,严 格控制单独选址工业项目用地审批,积极创造 条件引导处于城市核心区、居民住宅区、生态脆 弱区的企业向产业园区逐步迁移。以质量为导 向提高生产力发展层次。综合考量新增工业生 产力的行业关联度、核心带动力、投资强度和资 源消耗、环境影响等因素,积极创造条件为入园 发展的核心企业预留增资扩营的用地空间。$$ 发展集群,增强整体竞争能力。以延伸拓展 产业链、密切分工协作为主脉,加快七大工业产 业的集群化进程。重点抓好168项投资2000万 元以上的“四个一批”工业项目,跟踪落实林纸 一体化、高档白炭黑、高性能电他、风力发电机 组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积极推动制造业和环 保、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氟化工、日 用化工、氯碱化工等特色基地建设。$$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 激发活力$$ 建设现代农业。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稳 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确保 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 局。高度重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重点发展延 平畜牧业、建瓯笋竹业、武夷山茶业、邵武烟业、 光泽养鸡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建阳食用菌、 顺昌杉木、浦城丹桂、松溪绿茶、政和白茶等特 色产业。大力加强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农 产品认证工作,联手打造一批全市统一的强势 品牌,努力扩大“绿标”和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 额。积极推动组织化、产业化进程。实施“强龙带 动”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业龙 头企业,争取新增规模龙头企业60家;认真贯 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采取扶持农村合作经 济组织规范化发展的措施,促进行业协会、同业 公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发展,推行“公司+合作组 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力争全市合作经济组织 达1000家。$$ 改善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年千公里”农村 路网改造工程,改善100个村的通行条件,新增 100个客运通车村。$$ 实施农村水利改善工程,除险加 固水库6座,建设山地水利4万方,发展节水灌 溉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5万亩,修复水毁水 利工程1500处,建设村级供水工程200处。加 强农村电网建设,新建、改造电网项目32个。推 进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 和农田标准化建设8.6万亩,推广“沃土工程”应 用1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投入1.46 亿元建设和改善烟田基础设施,新开竹山机耕 路1000公里,新建防火林带1300公里。开展农 村“家园清洁行动”,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新 建户用沼气池8000口、乡镇垃圾处理场30个, 实现100个村垃圾定点收集、简易处理,努力做 到收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保持得了。$$ 延伸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 体系。在巩固已有试点的同时,全面推行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参合率,同步 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五老”和五保、低 保、重点优抚对象实行救助;以提升乡镇卫生院 服务能力为目标,继续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对口 帮扶工作,完成15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 设,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医疗用房1.35万平方 米,实现乡镇卫生院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全面 达标。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稳定农村师资队 伍,建立农村校舍建设、改造和维护的保障机 制,全面开展城市优质校支援农村薄弱校活动。 进一步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新建一批乡镇综合 文化站,加强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 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科技培训。以被征地农 民、农村贫困户为重点,开展“绿色证书”、农民 创业、“阳光工程”等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培训 2.6万人次以上,落实免费职业技能鉴定5000 名;农技培训和推广10万人次,培养实用人才 4000名。实施农村“信福工程”,建设农村信息 化服务平台。$$ 深化体制创新。全面落实“十个到村”,丰富 “南平机制”的内涵,提高农村工作实效。继续深 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抓好林业投融资制 度和林业组织化建设,加快林权证发换进度,妥 善调处林业纠纷。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调动 基层积极性,提高基层干部保障水平,完善“三 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功能。继续深化农 村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体 系。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探索被征地农民的 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开展农业和 农村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 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全面清理乡村债务,开 展债务化解试点工作,建立县、乡、村债务动态 监控机制。$$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持续提高水平$$ 打造旅游经济龙头。按照大武夷旅游发展 格局,整合富有闽北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旅游 资源,整体策划、突出品牌,整体包装、配套要 素,整体开发、对接线路,加快全市十大旅游区 建设,促进各县(市、区)融入大武夷旅游体系。 充分发挥市际、省际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 强化与闽东北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旅游协作,主 动创造条件对接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等景区,逐 步深化武夷山与厦门、杭州的旅游合作,积极探 索与台湾阿里山的协作途径。以茶文化旅游为 主题、开展“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系列促销活动, 大力拓展奥运旅游市场。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增 长12%,旅游总收入增长15%。$$ 激活三产服务市场。建设物流示范项目,培 植一批大型流通企业,提高电子商务、连锁经营 和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比重。鼓励发展 工业会计、市场推广、产品检测、售后服务等生 产性服务业,细化社会分工协作。引导发展物业 管理、健身、娱乐、家政等消费性服务业,完善社 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中介信息和法 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 场工程,建设武夷山“东方茶都”等重点农产品 专业市场,培育25个新型乡镇商业区、农副产 品集散地和30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建成300 个连锁农家店、3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 (五)不断深化外引内联,持续扩大开放$$ 增强招商实效。以项目策划为基础,树立全 市“一盘棋”的思想,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策划生成一批重大项目特 别是生产性项目,形成良性滚动发展的项目库。 以产业集聚为导向,坚持项目招商与产业发展、 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和 专业园区招商,提高项目的产业集中度和关联 度。以增强实效为重点,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借 助各种招商平台,把集中招商与常年招商、政府 招商与以商招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招商工作 的效益。以项目落地为核心,落实项目工作责 任,强化招商项目服务,着力突破用地、融资、基 础设施配套等关节点,对重大项目成立专门工 作班子,从项目谈判签约到落地投产进行跟踪 服务,尤其要重点落实“5·13”、“5·18”、“6·18”、 “9·8”签约项目,提高招商项目的履约率、到资 率和开工率。$$ 推进区域协作。突出北联.主动对接长三角, 在搭建平台、形成机制、优化环境上创造条件,主 动吸纳区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生产要素集聚,努 力使南平成为闽浙赣及周边地区信息交汇、产 业对接、商贸物流的集聚中心。继续深化泉南山 海协作以及闽东北五地市、四省九市的区域合 作,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相结合 的协作模式,努力在广泛交流协作中获取商机, 引进项目,增强区域协作的综合效应。强化外 联,充分发挥台联、台属联、旅港、旅澳联谊会等 民间协会的作用,在不断深化与国外、港澳地区 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更加重视与台湾产业对 接,加大引进台资的力度,密切与台湾农业、林 业、旅游合作,推动双方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激发外经活力。认真研究新的《企业所得税 法》对外资企业的影响,用足保留过渡期优惠政 策和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推进项目落地,鼓励现 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营。有效应对外贸出口政策 变化,引导外资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 产业、环保节能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大力拓展 服务领域利用外资的途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 品结构,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出口产品 附加值,改变资源型、初加工产品出口比重过大 的状况。鼓励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支持创立 自主出口品牌,进一步抓好出口载体建设。引导 企业改变贸易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导向,鼓励利 用国外资源加工贸易,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和 产业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 极支持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网点,规避贸易壁 垒,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 (六)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持续推动进 步$$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落实《关于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科技发展“十一五”规 划》,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力争推广新技术 成果200项,开发新产品200个。坚持教育优先 发展,在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基 础上,实施优质高中拓展工程,推进高中达标校 和素质教育先进校建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 强重点专业建设,大力培养技工人才;加快高教 园区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开工建设闽北职 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江南新校 区,推进武夷学院三期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全 面落实《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营造有利 于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扩大医疗保险和新农 合的受益面,努力使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覆 盖城乡。进一步建立健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 监督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 力,确保有毒有害因素企业监测覆盖率达 50%、职工健康体检率达50%。继续开展医院管 理年活动,全面推行医院评价和新一轮等级评 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妇幼保健水 平,中心市区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 推进计生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 机制,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改善人口结 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 管,健全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治理 “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 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提升武夷文化、朱子文化品牌影响力,发掘、保 护地方特色文化,抢救南词曲艺、大红袍制作技 艺、四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 鼓励精品创作,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 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加强网络、 娱乐场所、音像书刊市场监管整治,净化文化市 场,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广 电大楼、南平大剧院,完成南武体育馆、博物馆 主体工程,改造一批农村电影院。实施全民健身 工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努力促进民族、宗教、 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社 会事业蓬勃发展。$$ (七)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持续促进和 谐$$ 拓展就业渠道,强化民生保障。积极改善就 业环境,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和“4050”人员社会 保险补贴等就业、再就业政策,帮助城镇零就业 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3万人,其中 “4050”人员再就业60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 力3万人以上;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做好退 伍、转业军人安置和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完善劳 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 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 益;探索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转移 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的落实。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 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保障制度的覆盖 面,积极发展补充性养老保险;扩大城乡医疗救 助试点,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城乡低保、灾民 救济等工作,适当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加大 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村、边远地区 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造福工程”。筹建 慈善总会,发展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社会 化。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中心市区开工建设 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廉租房140套,各县 (市、区)也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逐步启动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健全节 能环保工作责任制和考评机制,加大政策引导 和依法治理力度。强化节能管理,推进重点行 业、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严把新增生产 力节能环保关,鼓励发展节能产业,提高能源利 用率,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落实市长环保目 标责任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 境监测,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肃查 处环境违法行为。继续实施闽江流域水环境综 合整治工程,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工业 污染防治,加快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污水处 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确保地表水质 达到功能区划目标要求。提升国家级生态示范 区建设水平,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 建设沿路、沿江一重山“绿色长廊”。严格用地管 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整顿规 范矿产开发秩序,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 态补偿机制。$$ 提升防灾水平,增强减灾能力。完成昼锦、 延福排涝站建设,开工建设富屯溪防洪二期、七 星溪流域与河道综合开发、金山高水高排等防 洪项目。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 作,开展危险点居民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新建 一批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进一步建 立健全防洪预警报、地质灾害防范处置等信息 系统,增强洪涝、气象、地质灾害防范能力。提高 震灾的日常防御、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水平。$$ 建设“平安南平”,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 “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深化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类犯罪,继续推进治安防 控体系建设,提高平安创建水平。加强应急处置 体系建设,健全事故灾难和公共安全预警机制, 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拓 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多方面、多层次 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积极 预防、妥善处理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严格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突出抓好道路与水上交通安全、公共聚集场所 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储运安全、民爆物品与烟 花爆竹安全、学校安全,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 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 员机制,支持部队战备训练和后勤保障,加强民 兵、预备授建设和人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实现年度目标、增强发展后劲,要始终坚持 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贯穿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的各项工作之中。全年安排“四个一百”项目 669项,当年计划投资132.2亿元;安排市重点 项目58项,当年计划投资58.5亿元,其中32 项列入省重点,重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工业 项目占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继续 实施高速公路、闽北产业集中区、向莆铁路南平 连接线、高教园区、南平新区、农村路网、防灾减 灾、公共卫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建设等 “十大工程”,确保完成全年投资。为进一步调动 市、县两级落实项目带动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从今年开始,把创业竞赛和绩效评估 合二为一,构建以绩效评估为框架、创业竞赛有 机融入的综合考评体系,努力使创业竞赛更加 突出项目、突出工业,绩效评估更加综合、更加 全面、更加突出科学发展。$$ 四、加强政府建设,服务 跃升发展$$ 实现闽北经济社会的跃升发展,充分发挥 纵深推进海西建设的前锋作用,对政府自身改 革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从闽北实 际出发,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遵从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行政能力、管理 水平和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服务跃升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 市场、社会和公民的关系,加快解决职能上存在 的越位、错位、失位和不到位等问题,切实做到 有所必为、有所不为。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在依法规范 市场秩序、保证企业自主经营的前提下,保障产 业政策、区域布局、行业导向以及创业辅导、技 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信息和服务,努力提高 推动、引导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高度关注民 生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就业,不断健全保障体 系,努力提高组织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供应的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 会稳定,努力提高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的能力。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培育社会中介组 织,完善社区和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推进事业 单位社会化,促进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 我服务。改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优化行政流 程,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二)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 限和程序行使职权,推行行政问责和政务信息 公开,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 机构和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主动接受人大及其 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和各民主党派 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各界群众和新闻媒体的 监督。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高 度重视人民群众、专家学者的意见,出台涉及民 生的重大政策,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规范 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提高 政务行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依法保障群众的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始终坚持对民负责。认真贯彻党委的 决定、人大的决议,盯紧发展目标,持续发展思 路,落实发展举措,切实对发展负责;更加重视 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解决好城 市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等事关重大的问题,切实对历史负责;把改善 民生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合理调整财政 支出结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 和生活质量,切实对群众负责;提高危机管理和 抗风险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安 全事故、社会治安突发事件,切实对社会负责。$$ (四)不断强化从严治政。进一步加强政风 建设,强化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使政府的一切 政策和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切 实做到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 效。牢记“两个务必”,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 从政,简朴政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落实“一岗双责”,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 察,加大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建设工程项目招投 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 购等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抓 好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 出问题,有效防范腐败现象发生。$$ 各位代表,闽北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从蓄势 发展到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紧密团结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 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市人 民,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做到一届为一届打基 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以务实落实真实、创新 创业创造的精神,全力建设绿色腹地,全力实现 跃升发展,在纵深推进海西建设中勇当前锋!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