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海峡西岸经济区搭建对台“特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搭建对台“特区”

日期:2006.05.1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木佳

【关键词】福建省 海峡西岸 经济区建设 海峡两岸 工商联 高等教育发展 福建文化 台湾 社情民意 试验区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今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分别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欣喜地表示,这是福建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结果,他说,应该为民主党派记大功。4月底,记者随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媒体采访团赴福建采访时,所到之处总能看到“抓住机遇,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字样出现在一些大街小巷的公共广告牌上。而如何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落到实处,也已成为福建人谈论最多的话题。构建两岸双赢连接点民革福建省委员会认为,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应设立“海峡和平合作双赢试验区”。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客观上存在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民众认知上的诸多区别和差异,它决定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将是一项长期和错综复杂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形式可以参照当初香港、澳门回归前,深圳、珠海特区成为开展对港澳工作先行区的经验与做法,建议中央在全国对台工作的战略考虑中,进一步发挥福建对台工作的独特优势,设立以福建为区域的“海峡和平合作双赢试验区”,赋予其特殊政策,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交往等全方位的对台政策的先行先试,积极扩大闽台交流,造就两岸交流交往的特殊空间和环境,推动两岸良性互动,使“试验区”成为大陆与台湾实现和平稳定、共同发展并取得双赢的试行区与连接点,成为两种政治、经济制度相互适应的过渡区,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对台湾人民产生积极、良好的示范效应,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取信于台湾人民,为最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发展高教事业提供人才支持民盟福建省委员会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一个有利于福建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其深远的影响在未来五年或十年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民盟福建省委员会希望,省委、省政府在制定未来相关政策法规时,能认真研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供需关系,认真研究人口变化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关系,认真对眼下福建省高等教育现状及教育资源缺口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评估。既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又要从技术性和可操作性角度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既要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角度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还要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性的角度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等教育在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承担其应有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科技能源文化三管齐下民建福建省委员会认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应进一步增强福建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投入的主体,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完善技术开发。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骨干引领作用,加强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建设。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福建省能源建设,重视福建省电力供应经济安全,加强福建省煤炭资源的调查、开发与利用;厉行节能,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加强政府对节能的管理。民建福建省委员还认为,福建应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建文化产业。打造闽台文化集团,做大茶文化。大力宣扬妈祖文化,创作有关妈祖的文艺精品,将之塑造为中华民族的“平安女神”。做大做活宁化石壁客家人祭祖大典活动,扩大福建省国际影响力。以鼓山禅文化、马尾船政文化和三坊七巷名人文化为核心,结合福州的温泉、寿山石、闽剧、三坊七巷等的开发保护,整合福州旅游资源,在打造人文福州的基础上,做强福州旅游业。塑造闽文化的独特魅力民进福建省委员会认为,在全球化的广阔背景下,福建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整体跃升。一要加强观念文化建设。请专家学者对多元的闽文化进行精炼,浓缩出代表福建人文精神的闽文化概念,增强福建的文化凝聚力。围绕福建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爱家乡,爱福建,爱祖国”等活动,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二要构建合理的文化体制,在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文化投资政策、文化市场准入政策、文化税收政策、文化开发政策和文化法制建设上下工夫。三要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加大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紧建立优秀人才、特殊人才使用机制与激励机制。四要繁荣文化事业,在各项文化事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标志性文化设施,来完善福建文化的服务功能,增强福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五要发展发达的文化产业,培育繁荣的文化市场。通过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和包装,加快旅游、娱乐、传媒等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施“东出西进”发展战略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认为,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角度来看,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实施“东出西进”发展战略。“东出”即以海峡西岸港口群为始发地通达世界,“西进”即缩短沿海港口与内陆省份腹地的时空距离。实施“东出西进”战略,一是重点加快三条东西向骨干交通通道建设:以福州港为起点连接中北部地区通道;以厦门港为起点连接西南地区通道;以湄洲湾港口为起点连接中西部通道;二是重点加快东南沿海通道建设,形成“承南启北”纵向大通道: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漳州—潮州—深圳—香港沿海快速铁路;天津—汕头高速公路,改造、提升横南、鹰厦、龙梅铁路,形成北接浙赣铁路干线、南接京九铁路干线的纵向铁路;沿海由海峡西岸港口群组成的海上大通道(温州港、宁德港、福州港、莆田港、泉州港、厦门港、漳州港、汕头港)。畅通渠道反映社情民意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应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解决利益矛盾,这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的具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重视做好畅通反映社情民意渠道的工作,把了解掌握、分析研究社情民意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工作的重要议程,开展经常性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要建立对社情民意的汇集、综合分析机制,使政府决策具有前瞻性;要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调整和整合信访机构,建立基于政务网络的信访体系。公开信访程序,公布信访流程图,通过新闻媒体、广告宣传等形式扩大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的宣传。确立信访反馈制度,做到有上访必有答复;完善社情民意反馈机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可以按照诉讼程序,模仿法院受理的程序,构建一套新型的反馈机制。发挥优势促进闽台农业合作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应在农业方面做文章。因为,闽台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与台湾相似,台湾有80%的人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相通,文化习俗基本一致。其次,福建是台商来大陆投资办厂的最早省份,是惟一同时拥有国家批准的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的省份。现在,在福建投资的台资农业项目约占台商投资大陆农业总额的1/4,且台商在福建投资有80%左右效益良好,不少企业继续在增资扩产。福建的茶叶、食用菌、蔬菜、花卉、名优特色水果和畜产品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各县市吸引台资的软硬环境也在不断完善。从目前看来,福建仍是台湾农业投资的首选地区。第三,福建靠近台湾,海上交通便利,尤其是现阶段,大陆将支持台湾扩大鲜活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这种海上货运优势更应把握和发挥好。因此,福建要重视闽台农业合作这一大特色和优势,把福建建设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促进海峡两岸良性互动台盟福建省委员会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必须考虑与东岸的台湾互动、呼应。20年来福建与台湾的这种经济互动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为了把这个互动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推进器之一,增强东西岸的互动。台盟福建省委员会建议:一、跟踪台湾的产业发展,密切两岸产业合作,互惠互利,达到双赢,促使我省经济跨越式的发展。二、利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一旦启动,台湾将被边缘化,台湾企业必然转移的机会,接受更多台企,增强福建省的经济实力和出口能力。三、发挥福建省与台湾自然条件相似,语言相通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台湾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吸引台湾农民前来福建省投资、开发,使福建省成为台湾优质农产品种植、生产的替代地区,形成闽台农业互动的态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福建省的农产品档次,也有利于做好台湾中南部农民的工作。提升民营经济整体竞争力福建省工商联认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应提升福建民营经济整体竞争力,尤其要在加快民间商会发展、大力弘扬“闽商精神”方面取得突破。福建省工商联建议,首先,要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久。要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快出台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其次,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指导;第三,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第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第五,要为外向型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服务;第六,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人才问题;第七,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同业商会的作用。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