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日期:2004.08.23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海峡西岸 经济区建设 邓小平理论 深入学习 邓小平发展理论 解放思想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 出口加工区 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F联系实际学习邓小平理论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E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他,就要更加自觉地联系福建实际,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福建工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是把中央的精神和福建的实际结合起来,凸显福建的特点和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发展战略的必然延伸,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生动体现。 $$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历史转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得出来的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省委把发展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要务,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是福建现代化建设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战略机遇期两个观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运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内容之一,也是新时期最重要的实践和最显著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也是福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福建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具体实践邓小平理论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继续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益,要生产力。开放也是改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三个前置词,其中第一个是对外开放,就是要对国际区际区内全面开放,建设“三条战略通道”。我们要发挥我省开放先行的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进对外开放、参与合作与竞争,促进区际开放、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内开放、加强山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实现邓小平的伟大构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为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统一做贡献,福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地缘近、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这是福建的特色,也是我们做好对台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的重要基础和突出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合作交流的“桥头堡”、结合部和最活跃的地区,也是闽港澳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联系邓小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来考虑的,是实现这一伟大构想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既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更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新时期福建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推动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两大战略的实施,坚持依法治省和以德治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定位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对外开放,就是要推进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保证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推动我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繁荣,就是要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相互衔接、辩证统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必要载体,遵循规律、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F坚持发展是硬道理$E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观点是以中国国情为根据的,极其深刻,至今仍不失其重要指导意义。省委不久前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正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产物,而且也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才能成功。 $$其一,发展是硬道理首先强调要发展,但对发展又包含着辩证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文化上都有一个如何使自己达到更高水平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现在,我们不但同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距离,连周边的国家也在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我们更应该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他甚至强调,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也“要看我们经济能否真正发展”;而且,“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作用就会大。” $$同样的道理,福建也有实现这种更大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提出来的。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福、厦、泉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闽东、闽北、闽西区域发展,并加强与浙南、赣南、粤东的协作,形成省内互动、省际联动、两岸三地融合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域总体格局。 $$另一方面,发展又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盲目求快,而应该稳步推进以顺利实现跨越性发展。邓小平关于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就是基于这种既积极、又留有余地的观点提出的。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也应该坚持邓小平这种辩证的发展观,既要加快发展速度,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战略部署;而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但都要通过波浪式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其二,发展要敢于解放思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发展就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实际上包含着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同样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应该有所前进,甚至有所突破。 $$发展要立足自己的实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这是内在地包含于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之中的。这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是很有启发的。一方面,我们地处沿海,联结港澳台三地,又位于开放前沿,有更多的机会同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相接触,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我省的优势和特色。福建的发展是要依托自身所具有的联结港澳台和两个三角洲的区位优势,通过承北接南、东拓西联,实现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接,使三个经济区互动发展,进而整合成一个实力更为强大的经济体。 $$其三,发展要讲“大局”,要坚持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 $$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发展上肯定有先有后,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 $$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也要树立这种大局意识,坚持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一是相对国家发展大局来说,我们要正确认识福建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角色。二是相对我省发展大局来说,各地市情况彼此各异,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着力点乃至所扮演的具体角色都应该有所区别。在这里,对于后发展或不担任“中心”角色的地区,要提倡顾全大局意识;对于先发展或居于“中心”、“龙头”地位的地区,要强调主动履行带动和帮扶其他地区的责任和义务,以利于实现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 $$此外,邓小平关于“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要“抓住时机”、坚持先富和共同富裕相统一等观点,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有必要强调,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F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E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这一思想路线,才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开辟。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是省委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使这一战略决策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把统一思想作为统一行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这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它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同样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统一思想就必须解放思想,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这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年代,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机遇和挑战、进步和落后、发展和僵滞等各种现象同时并存,国际与国内、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这种种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形成一些不同的看法,对党的决策(包括战略决策)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但要解决统一思想的问题,而且要解决把思想统一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当前,就是要把全省上下的思想统一到省委关于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的精神上来。为此,就必须在两个层面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首先是对这一战略决策的认识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并在解放思想过程中统一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省委根据福建的实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推动了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也日趋活跃。国内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依然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从行政区域看,沿海发达省市在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一些原来发展相对较慢的省区发展步伐加快。面对这种态势,如何在以往战略思路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关系到我省能否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继续保持原有优势,关系到我省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能否更好地为促进祖国统一作出贡献。充分认识这一点,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思路、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是省委立足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立足全国发展大局提出的战略决策,是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审视福建的发展空间、发展途径、发展政策,是历届省委关于区域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总之,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成果。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把领导决策层的认识进一步变成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识,提高他们贯彻落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战略决策的自觉性。 $$其次在贯彻战略决策过程中,也必须解放思想,并在解放思想过程中统一思想。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不仅领导决策层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而且全省上下在贯彻省委决策过程中也要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这不仅是因为从理论上、从思想认识上弄清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从全局出发加以理解,才能真正把握其真谛。还特别因为,贯彻落实省委这一战略决策还须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善于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求真务实,把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情、省情、区情出发,尽职、作为、全力、拓展、科学、统筹,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同时还要看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的实施是一个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和回答。我们应该以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在群众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崭新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F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E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生前的伟大实践,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省委已经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了战略部署。为了加快建设进程,福建必须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当前首要任务是转化政府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要求政府进一步放弃对微观经济生活的干预权力,进一步减少审批审核事项,审批方式不断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扩大公共服务职能,解决市场经济中容易出现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缺失的状况。为此,政府必须精简行政机构,强化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效能建设,求真务实,勤政廉政,提高效能,服务到位,形成公正透明的政务环境,为优化投资环境提供保障。政府职能转变是体制改革中难度最大的工作,要克服原有体制的阻力,冲破部门、集团的原有利益关系,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要同时满足市场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要求,涉及到法律法规的修订与政策的调整。 $$福建的市场化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一些关键性的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进城农民就业与定居环境的改善等,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按邓小平勇于改革的思路,大胆地闯出一条新路。 $$福建经济是外向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外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以环境创新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把吸引外资作为项目带动的抓手,不断延伸产业链。要把增资扩股和跨国并购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鼓励外资以购并重组方式,通过增资扩股、购买股权等途径,嫁接、改造我省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快发展配套型的外资中介机构,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从实际情况看,福建多数境外投资企业规模偏小、绩效不太理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政府要引导企业解决好“谁走出去”、“到哪里去”、“去干什么”和“以何种方式走出去”等问题,找准优势,选择投资重点,实现竞争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转移。尤其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带动我省的产品出口、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向型经济的新发展。 $$出口加工区是世界各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方式,福建现在只有厦门一个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出口加工区,协议投资额仅6000万美元。应当在海峡西岸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加工区,特别是面对台湾企业的出口加工区,按照WTO规则运行,实现“境内关外”,以自由贸易区发展形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竞争。要拓展出口加工区服务功能,包括建立区内物流中心,吸引研发中心进区,同时制定鼓励本地企业为出口加工区内企业配套的政策,以提高出口加工区的竞争力。 $$福建的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在美国和日本,加入WTO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开放市场,应抓住机遇,实现出口地区多元化,拓展世界各国的出口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后,双边经贸关系将由竞争走向合作。随着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逐步落实,随着相互零关税的实现,应利用东盟各国华人众多的优势,注意开拓东盟市场。我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CEPA协议,给福建拓展与港澳的经贸合作关系提供了新机遇,应根据协议精神加大经贸合作力度,特别要注意拓展与港澳服务业的合作。 $$福建海外华人华侨众多,改革开放后出去的新华侨异军突起,这是海峡西岸独特的优势,闽籍海外华人富豪多,市场开拓能力强,要借助华商网络优势,不断拓宽新的侨力资源。在注意“引资”的同时更要注意“引智”,福建在海外有众多留学生,他们学成后在发达国家的科技、工业的前沿工作,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引进技术、引进项目,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科技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 $$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扩大对内开放。要树立省外就是“外”的观念,要吸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国各地的企业前来海峡西岸投资,更要吸引在全国各地卓有成效的“闽商”回来投资,大力倡导“回归工程”,为他们回乡创业创造条件。 $$$F和平共处 共同发展$E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是一国两制理论的重要基础。 $$一国两制已在香港、澳门实现。但这一方针最初是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从国家主权统一上考虑如何解决作为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而“两制”则是从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应该建立怎样一种关系的问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我们的选择。 $$和平共处,本来是针对“一球两制”格局提出来的,而后发展成各不同国家之间所应奉行的国际法准则。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且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都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些准则,在世界上已被普遍认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已是一种普世价值。新中国外交一直在提倡这种价值准则,这本来就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邓小平认为也可以把这种价值准则运用于一个国家内部,来处理一国之内的历史遗留问题,来处理一国之内所存在的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的一个重要哲学结果,是在世界存在的对立统一和世界发展的矛盾解决中提出了:对立面在“和”中共存、在“和”中发展。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的或会必然出现的。矛盾双方“和而不同”、“和而解”、“共同发展”。这也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客观格局。一国两制就是这种格局。这是邓小平重要的战略抉择。 $$现在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和一国两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期战略选择。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针对海峡经济区讲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有两江一海的基本趋势。两江指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一海指海峡经济区,这是从经济区位上讲的。大陆和台湾统一后,这个区位的经济体,必然在市场经济推动下逐步形成。现在虽然谈不上海峡经济区,但福建从长远战略上考虑,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际上就是着眼于这个海峡经济区。海峡经济区对于一国两制来说,是一个带全局性问题。台湾未来经济前途,即使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说,出路也是在大陆。日本的脱亚入欧说法,在实践上很难实现,因为经济全球化始终有一个区域整合问题。放眼世界,东亚就已有东协经济区,并且带动了东亚自由贸易的广泛发展,推动了东亚经济区的整合。海峡经济区的整合,不仅事关一国两制的大局,也事关中国在世界上实现和平崛起的发展的大局。台湾当然是面向整个大陆,但其区位仍然在海峡。当然地理条件不是绝对的,所以才需要市场经济的推动,海峡经济区已有地理上的区位条件,也有历史上的因循因素,但其形成仍然需要现代市场经济的推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旨在这种市场经济的推动。二江一海三个经济区的现有经济总量都约为3300亿美元左右,但二江经济区的整合可能会快一些,海峡经济区整合有变数,不会很快,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市场经济推动才显得更为迫切。一国两制大局,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中国东南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整合,在祖国完全统一以后,这个趋势肯定更为明显。因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港、澳、台都处于这个大经济带中。而在台湾尚未与大陆统一之前,以一个强的福建还是以一个弱的福建去面对海峡经济区的整合,哪一种更有利。答案是明显的。市场经济是兼收并蓄的,但只有强大的实力方可谈此。所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有重大的长远的战略意义,且事关一国两制大局。而且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且事关福建经济区位的定位问题和福建经济发展的契机问题。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在政治上着眼一国两制大局,而且在经济上也必需着眼于一国两制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价值准则。就是说无论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都必须着眼于“共赢”价值准则,因为现代经济区域整合,实际上是通过市场经济进行产权整合,是产权的流通和合作,是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市场经济引起的产权流通和合作。在海峡经济区整合中,不能沿用西方通行的零和游戏。而要像邓小平那样,放开眼界,在国家尚未完全统一之前,必须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与海峡东岸经济区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以推动一国两制近期目标“三通”的实现,未来海峡西岸和海峡东岸经济区的整合,也应取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价值准则,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F邓小平发展理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E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延伸与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今天重温邓小平发展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结合我省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际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生前反复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叠合,决定了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快则快,争取我省发展速度能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到2017年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其二,关于开放促发展的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也十分关注福建省的发展。强调对外开放,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对外开放中寻求发展动力,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个重点。福建25年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进一步发挥福建港澳侨台优势,密切闽台经贸合作,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无疑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战略重点。 $$其三,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既突出经济发展,同时也重视协调发展。早在1982年他就提出全面发展的思想,他也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也有很精辟的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省提出“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正是按照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实践。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更加关注“五个统筹”,更加关注山海协作,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旋律。 $$其四,关于科技教育与人才在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邓小平一生都十分关注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问题。1985年他从战略高度上深刻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又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改革开放25年来,遵循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我省十分重视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进入21世纪,又提出人才强省战略。目前我省在制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又一次突出科技、教育和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相信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区将会出现在台湾海峡的西岸,福建的发展将要开始新的征程。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