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重新找到“优势”

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重新找到“优势”

日期:2005.04.02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梅永存

【关键词】海峡西岸 经济区 台商投资 海峡两岸 闽台经贸 经济区建设 产业集群 合作层次 规模以上工业 产业聚集效应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4月1日,福建第三条出省铁路大通道──全长290公里的赣 龙铁路开通营运。$$ 两个多月前,福建第四条出省铁路大通道温福铁路福建段开工 建设,铁路建成后将成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的又一条 新干线。$$ 2月18日,交通部和福建省签署纪要:“十一五”期间,福建 将以沿海港口发展为取向,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200多亿元,建设规模化、大型化、集装箱化、信息化的海 峡西岸港口群,完善“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八纵九 横”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 此间观察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以来,福建交通建设高潮迭起, 好戏连台,用意十分明显:一旦打通与内陆省份交通障碍,将进一 步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使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质的 飞跃。八闽大地正全力谋求新突破。$$ 曾经的优势遭遇“节节败退”$$ 交通建设的快速推进,只是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 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20多年,尽管福建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资源相对 匮乏,发展腹地狭小,中心城市吸附能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使福建与内地经济交往偏少。尤其是在福建 南北两侧形成以沪苏浙为主体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以广东为主体的珠 三角经济圈,福建逐渐成为两大经济圈的边缘地带。$$ 仅就吸引外资台资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地缘优势使福建实际 利用外资一直名列全国第二。然而,从1996年开始,由于投资环 境“软件不软、硬件不硬”,其吸收外资开始“节节败退”: 1997年被江苏赶上,2000年山东后来居上,2001年上海又迎头赶 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福建一直是台商投资大陆布局的重心 地区,所吸纳台资一度占到大陆吸纳台资总额的30%以上。随后, 福建在台商投资大陆热点地区中的地位不断下滑。2000年福建吸 纳台资所占总体份额已从1991年的32.13%降至3.82%,10年下降 28个百分点。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商投资虽然近年来也在规模增 长中逐步优化结构,但较之珠三角、长三角,其集聚和辐射功能较 弱,影响范围较小,功能位序较低。$$ 福建重新找到自身优势所在$$ “小发展也是退步。”面对逼人形势,去年初,福建集中全省 智慧,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开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 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它是福建从 国家发展的全局找准自己的战略位置,既与海峡东岸的台湾相对应 相衔接,又与相邻的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相连接相贯通。 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建设,将促进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认, 提升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定位准确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使福建重新找到自身优势所 在。去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增长12%,创1998年 以来的最高水平。财政总收入增长18.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34.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等均两位数增长。$$ 闽台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今年以来,福建经济运行保持了去年较快增长的态势。前两个 月,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 19%,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外贸出口增长24%,利用外资平 稳增长,投资总额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同比增长12%。$$ 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加快。电子、机械、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及 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三大支柱产业全年实现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产值比重高达47.2%,全省制造业中已初步形成大小产业集群6个, 工业产值4000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4%。$$ 闽台经贸合作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 高。去年全省新批台资项目400多个,对台贸易总额达40亿美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台商投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 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出现行业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 套发展的趋势,以台资为主参与投资发展的电子、石化、机械等行 业,已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据新华社福州4月1日专电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