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加强三明客家文化档案管理 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加强三明客家文化档案管理 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日期:2007.06.07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作者】 温蔚青

【关键词】客家文化 海峡西岸 经济区建设 历史文化背景 档案管理 爱国爱乡 管理工作 闽西北 活化石 永安市 

【版次】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三明境内拥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等纯客家 县,是台湾近500万客属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两岸客家同祖 同宗,一脉相传,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海峡西岸经 济区建设中,加强客家文化档案的管理工作,无疑具有特殊的现 实意义。$$ 一、三明客家文化丰富多彩$$ 在风云跌宕的中国历史上,“北民大南迁”使三明石碧这片不 起眼的小地方,一度成为中原华胄躲避战乱的“避难所”、客家民 系形成的发祥地之一。因而,所形成的客家文化也有其显著的特 征。$$ 客家祖地的风味小吃,在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的渗透融汇 中,使其既有中原文化的遗风,又有当地的特色。鱼生、酒娘和擂 茶是最能体现中原遗风的,也具有客家饮食文化的代表性,堪称 食品中的“出土文物”。$$ 所谓鱼生就是用鱼塘里的鲜活大草鱼做成的生鱼片,配以客 家人特有的做法和蘸料,吃起来口感柔嫩腴滑,没有丝毫的泥腥 味;酒娘则是用本土的优质糯米酿的本色酒,它色泽清亮,口味纯 正,强心健体,养颜美;“擂茶”起源于三国时的中原地区。最初是 客家人在辗转流徙中用鲜草药等制成的清凉解暑,除烦祛病的汤 剂。而今,擂茶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仅被客家和个别少数民族保 留下来。$$ 现在鱼生、酒娘和擂茶这一“活化石”在改革开放中已逐渐被 发扬光大,当地人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更是口味独到, 香味特别,它不仅具有客家独特风味和保健作用,而且已成为一 种展示客家礼仪和联络感情的交际工具,更是当今旅游者倾慕的 佳肴和饮料。它架起了人与人的感情桥梁,装点了民间多彩的新 生活。$$ 除此之外,客家祖地还有甘甜嫩滑的花饭汤,香气浓郁的糍 粑,清新爽口的豆腐丸,晶莹似玉的烧麦等等,都会让你垂涎欲 滴,胃口大开,没齿难忘一客家祖地美食文化,荟萃了民间的饮食 精华。$$ 三明客家花灯,是客家先人继承了中原汉族固有的传统原 型,并与沿途及南方山区的特殊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条件相适, 从而不断创新、演化、积累流传下来,成为闽西北的一大文化特 色。$$ 素有“汉唐古镇”的泰宁县朱口镇,“成丁一板”的板桥灯,是 当地花灯中的代表,它板板相扣,照示着土地的主人一代一代延 绵不断;宁化淮土花灯有着近900年的历史,不论从造型到玩花 灯之法都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在闽赣两省边界远近闻名;沙县夏 茂有着500多年的鱼灯舞元宵习俗。表演时,因“鱼阵”庞大,头尾 相距数里,不得不采用锣鼓声来掌握节奏,指挥队形变化;永安市 小陶镇大陶洋布篓龙灯自成一家,有其独特的表演套路和技巧。 表演时,龙体内的烛火把整个龙体上的片片鳞甲映照得清晰可 见,栩栩生辉,形态逼真雄伟。$$ 许多在“老家”早已失传的民间艺术,民间戏剧和古老的地方 剧种,在客家的土地上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傩舞、大腔傀儡 戏、肩膀戏、梅林戏、南词等。2005年台胞青年夏令营活动在福建 泰宁观看了梅林戏后,感触特别深。台湾大学的林教授看后说:梅 林戏的唱腔回味着古色古香的味道,让人真正感受到当地积淀深 厚的历史文化,并表示来年他们还会协助组织更多的台湾学生来 参加夏令营,增加对祖国文化的了解。$$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许多 根在大陆的台湾客家同胞,海外客家侨胞思乡之情日趋浓烈,“四 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敬宗,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激励着他们 亟需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客家儿女怀揣族谱 家谱,带着祖辈思乡的嘱托,循着祖辈留下的足迹,走进了魂牵梦 萦的故乡,寻找自己的根。$$ 二、三明客家文化档案存在的问题$$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让我们欣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客 家文化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一些客家文化档案 的现状让我们担忧。$$ 如:在一些绚丽多姿的古建筑中,古民居中的住户因为争取 面积和使用方便,乱搭乱建,对原有结构奇巧的建筑进行分隔改 造,原有的风格和意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一些风格独特的历史景 观因得不到保护而年久失修,同时也在遭受或已经遭受现代化建 设的巨大冲击。这些独特的仅存的客家建筑艺术,随着时代变迁, 在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后濒临灭失或已经灭失,我们为之惋惜 和痛心。$$ 许多客家文化是体现在题刻、名匾、楹联、字画、善本古籍等 不同载体中,不同的载体记载了不同的内容,其记载的内容形式 也与众不同。由于历经洪水淹没、火灾焚烧及文革动荡时的人为 破坏等,已是廖廖无几了。载体多样的客家文化,在历经上百年、 上千年后已是沧桑,再由于人们往往看不到历史文化的价值存 在,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导致一些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 文化载体被人为破坏和糟蹋。$$ 许多自成一体客家古老的民间技艺和地方剧种,因为没有受 到足够的保护、继承而面临毁灭。福建永安的大腔戏,是明朝中叶 吸取了元末明初南戏一支流派弋阳腔的戏剧声腔以及青阳腔和 徽池雅调,并糅合木偶戏和道教舞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 种,被誉为戏剧“活化石”。而这样的“活化石”却仅存于永安市青 水畲族乡。诸如此类的非物质文化如不抓紧抢救,一旦传人去世, 后无来者,那么就不可再生,这样的文化瑰宝将会永远消失,成了 真正的“绝技”。$$ 由于客家文化档案的历史性,其仅存的载体不同、形式多样 的档案,大多散落在民间。即便是收集起来的零零星星的档案,也 是谁收集、谁管理,有的收藏在资料室、文化馆(室),有的收藏在 档案馆(室)、博物馆、艺术馆等,而其保管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 大多档案没有得到科学安全的管理,使档案槽受不同程度的损 坏。这不仅给社会的利用带来诸多不变,也严重地阻碍了客家文 化信息的交流。$$ 随着新一代客家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传统客家的意识会渐 趋淡漠,年复一年在海外生长的客籍华人会渐渐淡漠了那原本的 中国意识,我国台湾老一辈的客家人甚至担心客家人的最后消 失。如果有一天,客家文化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不仅是客家文化的 损失,恐怕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了。$$ 三、作好客家文化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 客家文化是福建省开展对台文化交流合作主要品牌之一,也 是我省开展对台工作文化中的重头戏。目前,客家文化大多是停 留在客家文化的研究上,真正意义上的更直接、更广泛的开展对 台交流做得还不够,如何打造三明客家文化品牌?我们应该倾力 而为的是:$$ 一是要努力保护客家文化遗产。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客家文化 遗产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济发展要以繁荣文化为己 任,而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当前尤其重要是与专家学者合作, 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对客家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有效保护 好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保护濒危和稀有客家文化艺术品种;完 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基础设施,修缮历史文化街区等。要 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什么都可以创造,唯有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创 造。$$ 二是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档案,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当务之急 的是要加强对客家文化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如对客家历史文化 建筑和历史景观进行“体检”;对那些无法再生的楹联、题刻、名 匾、字画、家谱族谱等进行搜寻、统计、建档;对流传于民间的言传 身教的口述技艺进行收集;对一些文物的历史价值进行评价等。 建立客家文化档案公共管理中心和档案数据库这不仅能加强科 学规范的管理,还能为丰富信息资源开辟新的途径,同时也是拓 展编研工作思路的主要渠道。$$ 三是丰富客家文化内涵。三明有着历经沧桑的变迁,景色旖 旎的风光,莽莽苍苍的林海,暖湿宜人的气候,无论是“客家的摇 篮”、还是诞生宋代“理学四贤”的杨时、罗从彦、朱熹,清代画坛 “杨州八怪”之一黄慎,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同时客家祖地也是 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的苏区文化,无论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起点县之一,还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曾经革命实践过的地方,都是三明的文化品牌。通过丰富 客家文化内涵,加快客家文化资源的启动、包装,营造客家文化氛 围,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产业,用客家文化滋养、联系广大 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增强两岸民众的了解,吸引更多的台湾民 众来闽来三明寻根问祖。使三明成为海峡西岸具有特色的闽西北 客家文化走廊,使三明成为海峡西岸大山中的一颗明珠。$$ 客家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资源,是联系海峡两岸同 胞的重要纽带。通过对客家文化的有效保护、发掘、展示和宣传, 将使福建对台文化交流的资源优势更加明显。这不仅能弘扬我国 的优秀传统,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和学术意义。它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 年青一代的爱国爱乡的热情,还可以 以客家文化丰富民族文化,以民族文 化来丰富世界文化,从而推进祖国统 一大业。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