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闽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闽台

日期:2006.03.17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郑鸣鸣 张娟娟

【关键词】汪毅夫 卫生事业 海峡西岸 海峡两岸 文化强省 发展模式 闽台合作 台湾同胞 文化遗产 台湾地区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3月14日,全国人代会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草案,令福建代表门欣慰。$$这是因为,过去几年福建两会代表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终于有了结果。$$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做的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指出要“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这是对福建过去几年着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肯定和支持,也是地方政府构想变成国家战略的一次成功尝试。$$福建着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中国另两大台资企业聚集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其发展模式会有什么不同?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福建主管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汪毅夫副省长。$$汪毅夫是台湾省台南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研究员。曾任台盟福建省委副主委、主委,台盟中央常委。1998年1月任福建省政府副省长。$$创新型海峡西岸经济区$$《21世纪》:福建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考虑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主打闽台合作,将吸引台资企业来投资,而长三角、珠三角的台资企业也是主打,这两个地区主要是做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短缺的问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模式是否与其有区别?$$汪毅夫: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充分肯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和取得的成效。不久前,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明确了一个思路,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鼓励企业加大R&D(研发)的投入。国内一些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不多或者几乎没有,但是在福建有很多企业做得很好,特别是一些台资企业。我们正在考虑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一批自主创新做得好的企业,你干得好就奖励你。政府应该在基础的、前沿的、公益的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下功夫,其他的部分鼓励企业去做。$$福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强闽台合作,很多地方可以对接。比如福建每年6月18日,有一个项目成果的对接会,我们把它叫“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参加这个交易会的包括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内地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这个会上,企业有什么技术难题,可以先提出来,大家来帮助做,成果企业可以买走。一些企业开始是做一些展览,企业有什么科技成果,有何难题,到了什么程度,都展览出来。甚至一些个人发明家,也把成果拿出来,满足企业需要。在这里大家都可以谈。这种形式的对接企业也很欢迎。$$台湾地区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做这类的工作,效果很好。这实际上是产学研联合的一个平台,解决的是一个新机制的问题,政府的作用在于培育市场。$$有的人说,为何海峡西岸经济区不放在“十一五”规划的“区域”这一块,我倒不这么看,放在“对台工作”这一块,地位更重要。$$增进两岸文化联系$$《21世纪》:福建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有何含义,打算从哪些方面实现?文化是否要完全走向市场?$$汪毅夫:福建全省,特别是乡村,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积淀。福建被称为中国南方戏剧大省,地方剧种在全国非常有名。这个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说建设文化强省,我们现在正在作全面的考虑和规划。$$比如,文艺演出团体是否能改革?我们想,是否能简单组建成一个集团,维持现有机制,让它走进市场呢?但是市场在哪里?老百姓的一个月工资,有的还看不了一场戏。所以取消一些艺术家很少的基本工资,让他们完全走向市场,肯定不行。要让艺术家生活无忧,该给的工资还是要给,让他们追求艺术。加大力度搞改革,关键还是要从机制上解决问题,让福建的文化发展的好一些,慢慢培育市场。因此一些文艺演出团体不能完全走向市场,至少现在的条件不成熟。$$政府要花代价来保护文化遗产,不管是口头的,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文化遗产。福建省最近投入1.5亿元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今年5月份就要开馆了。这个博物馆很知名,跟海峡两岸的关系更密切,目的还是要增进台湾地区人民的认同感。$$我们与台湾同胞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部分。海峡西岸的文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是连在一起的。$$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项工作我们都在做。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很大。客家文化也要不断深入研究。我们正在积极的做调研,做规划。$$《21世纪》:你担任副省长8年,现在又主管福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这些年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汪毅夫:从我个人来说,学者从政好极了。我是1998年到政府工作的。当政府官员,还是要保持学者的本色。什么时候都不要切断与学界的联系,什么情况都要了解。我的工作方式常常是聊天,约一些专家来谈。$$曾经有一个教授对我说,知识分子三大追求,评奖、评职称、评项目,你主管教科文卫,如果能把这三个方面的评审做得公正一点,就不错了。他说他申请到国家课题,但是评审很多是外行。那是在2003年,有一个项目评奖会,我去看了看,发现评委绝大部分是相关部门的副厅长。怎么办?科技评奖是政府行为,评委中有部分政府人员是合理的;同时,科技评奖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增加高层次的科技人员(院士)在评委中的比例。以后每年评委的专家、院士人数不断增加,效果就出来了。否则,让不懂的人参与投票,难免会出问题。$$至于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很艰难。现在有很多问题,总的来说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不能讲是失败,但也不能讲是成功,还在改。$$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立卫生机构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既然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那么就应该是政府来投入,来做福利性事业,政府还是应该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民间也可以投资卫生事业,但是不能以此牟取暴利。卫生医疗走彻底市场化的路是不行的。$$目前农村的教育、卫生工作还相对落后,但我们还在做规划,力争不断改善各方面的条件。台湾同胞再回到家乡,特别是偏僻的乡村,他们会看到新的面貌,这对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工作。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