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进一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进一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日期:2007.03.17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鄢来雄

【关键词】经济区建设 海峡西岸 生产力布局 对外开放 台商投资 珠三角 福建省 政策引导 台湾同胞 集聚效应 

【版次】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于服务全国的发展大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台联副会长梁燕君建议进一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梁燕君委员分析说,第一,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来看,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三角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第二,从对台工作大局来看,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海西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与台湾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渊博,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以上,闽南话通行于台湾大部分地区。现在每年来闽探亲、旅游、参访的台胞超过40万人次,约占全国的1/10,在闽常住的台商及眷属超过10万人。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是广大台湾同胞认识和了解祖国大陆最直接的一面镜子。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融的前沿平台,可以使台湾同胞近距离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提高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第三,福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理环境使它与内地经济交往偏少,在整个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受到影响。尽管目前发展较快,但相对于发达省市差距还很大。福建本身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在经济总量上,和长三角、珠三角不具备可比性,福建的发展要依托自身所具有的联接港澳台和两个三角洲的区位优势,通过承北接南、东拓西联,实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接,使三个经济区互动发展,进而整合成一个实力更为强大的经济体。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使福建能够从“边缘化”和后劲不足的阴影下走出,成为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梁燕君委员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构想,符合中央的要求,符合福建的实际,是近年来福建发展战略思路的继续和延伸,它凸显了福建省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与中共中央强调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十分吻合。$$梁燕君委员建议,在下一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国家应进一步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开放带动,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必须规划先行。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尚未成型以前,由于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地方政府往往采取立足自我、加快发展的思维方式;追求在自身行政区域内完善产业体系,导致出现生产力布局重复现象;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竞相降低门槛,导致各自为政,甚至恶性竞争;实施地方保护导致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和市场分割,使得商品和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受阻,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失效,阻碍海峡西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实现。因此,必须改变目前分散式、平面化的区域和产业布局特征,突出重点区域,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开发区的集聚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政策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回顾台商投资的整体动态,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浪潮中,福建凭借地缘、血缘、语言、习俗、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抢得先机;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波、2000年以来第三波产业浪潮中,由于产业政策、服务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福建就再也没有能够在吸引和承接台资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也就是说,区位优势如果不与招商引资的基本要素相结合,其自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因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扩大中心城市的宏观调控功能,放大县域经济的投资管理权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政策引导、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三是要以开放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对外开放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已形成的良好基础,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区域经济协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港口对外开放开发,吸纳重化工业项目落地;加快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网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盆地”。$$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为了应对世界经济竞争的新趋势,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开发建设大型产业区,组织同一产业的生产企业及其相关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区有着很强的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益和集约投资效益,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福建是我国较早开放的省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福建只有加快建设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大型产业园区,要积极探索促进企业集聚的政策措施,加快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进程。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同类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制定差别化土地使用费标准,降低产业集聚成本;要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新建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企业发展水平,带动相关产业、产业链的相对集聚。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梁燕君委员表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体制障碍逐步消除的过程,一个追求有效开放、后劲持续的过程,一个实现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是如何摆脱行政区经济的羁绊,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整合发展的思路出发,推动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