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

日期:2006.11.01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作者】 徐谦

【关键词】全面推进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海峡西岸 闽北 南平市 重要思想 工作机制创新 经济开发区 邓小平理论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南平市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持续奋进的五年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十五”计划,顺利实现了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 $$五年来,二届市委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省委重要部署,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证了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先后召开十六次全委会,作出一系列决定决议,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各级党委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市委各项决策的有效落实。 $$我们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延伸拓展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提出建设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目标定位,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我们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深化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在下派五支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力量,互动联动,坚持完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南平机制”,得到省委充分肯定。科技特派员和下派村支书的做法分别在全国和全省推广。 $$我们全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持续开展以项目为核心的创业竞赛活动,着力搞活县域经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建设了闽北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市县乡工业平台,新上了一批有发展后劲的工业项目,成为增强经济实力的生长点。 $$我们集中力量改善基础设施。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批交通、能源、城建和社会事业项目,特别是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段建成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全线动工,其它八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相继展开,长期制约闽北发展的交通瓶颈开始缓解,并将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根本改变。 $$我们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认真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民主化、科学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基层组织素质、带创、凝心、创新工程,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五年来,在二届市委领导下,全市人民积极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努力减少洪水、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克服非典、禽流感等负面影响,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净增150亿元,与全省增幅的差距从“九五”的5.6个百分点缩小到0.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净增10亿元,经济增长差距拉大的趋势正在减缓。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6%,二产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改变。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是1949年至2000年总和的1.3倍,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较大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35元,年均增长8.3%,与全省的差距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566元,年均增长8.8%。城镇登记失业率比2000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市场供应丰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社会和谐全面推进。先后获得全省创建文明工作先进市、省级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平安南平”建设成效明显。人大、政协工作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有效发挥,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群众满意率达99.4%。发展党员22556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5岁以下以及妇女党员的比重逐年提高,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农村“三级联创”向机关延伸,干部驻会制、农村党员底线管理全面实行,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95%,党的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查处了一批党内违纪违法案件,有效防治腐败新机制初步建立。 $$同志们,二届市委以来的五年,是闽北发展较快较好的五年。我们经受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考验,增长速度摆脱低迷稳步上扬;区域经济实力增强,特色初显;统筹协调力度加大,能力提高。是百姓不断得到实惠的五年。就业增多,收入增长,保障增加;惠民的政策较多,为民的实事较实;公共服务不断改善,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群众的安全感较高。总体生活水平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向更高目标迈进。是执政能力逐步提高的五年。各级党组织注重把握市情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审时度势、驾驭全局、抵御风险、化解矛盾,树立推动发展、为民负责、公正廉洁的形象,并正以新的风貌继续前进。 $$我们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地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取得的,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驻地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积极参与的结果,是中央和省里各部门及其驻延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关注闽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各界朋友热心帮助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老干部老同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二届市委,向所有为闽北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五年来,我们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最主要的是“持续”。一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最重的任务,始终持续目标、持续思路、持续重点、持续举措,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持续为民。始终明确发展目的就是实现百姓利益,从出台政策到实施举措,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事业,都尽可能让老百姓受益。三是持续务实。埋头苦干、低调务实、攻坚克难,矢志不移打基础;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狠抓落实,一步一步朝前走。四是持续创新。树立强烈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大胆革新,探索有效运作机制,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激发干部队伍的工作热情和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从党建角度看,主要是思想认识解放开放不够,工作作风拼劲闯劲不足,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待持续提高,部分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够。从发展情况看,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弱,大的项目少,加快发展压力大;财力有限,收入水平低,农民增收难,社会事业欠账多,统筹能力不足;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抓发展的精力。从工作层面看,有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地方党群干群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目标任务 $$融入全省大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是新时期加快闽北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目标。基本构想是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腹地、南接北联战略通道、中国南方生态绿谷。本质要求是开放、发展、和谐。开放,就是融入、对接和互动,使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市场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更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就是速度、总量和质量,通过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使绿色腹地的意义不仅仅在区位和生态的层面上,而且真正成为对全省发展有一定支撑能力的经济腹地。和谐,就是持续、全面和协调,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标志着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机遇十分难得,挑战更为严峻。一方面,随着“海峡西岸”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平作为全省区域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随着“十五”期间的蓄势发展,工业支撑明显增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项目后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基础正在逐步夯实;随着已经竣工、正在建设和规划之中的高速公路陆续贯通,对接沿海、辐射内陆的位置更为有利;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南平的生态资源更为可贵,后发优势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对各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我们还处于打基础阶段,不仅面临着扩张总量的紧迫任务,而且面临着提升质量的现实要求;与全省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1/5的区域面积,1/10的人口比重,1/20的生产总值,1/30的工业比重和财政收入,说明发展不快、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的压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必然使产业、市场、资源、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其它地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能否跟上发展,赢得主动,实现赶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持续努力,奋力追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潮中后发快进,更大作为;一定要正视挑战,迎难而上,突破风险,在加快发展中展示闽北形象;一定要增强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不辜负省委的厚望和全市人民的重托。 $$未来五年,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至关重要。这将是一个蓄势发展和加快发展的交织时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缩小差距和构筑优势的转折时期。具体的目标任务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确定,我们要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奋勇争先,脚踏实地做好今后五年工作。总的要求是: $$明确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聚各方力量,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推进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把南平建设成为对接长三角辐射内陆作用明显增强、生态资源优势有效发挥、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闽东北新兴发展区域。 $$突出战略重点。按照“三路并进、整体发展,中心集聚、连片推动,南接北联、两岸三地”的总体布局,重点突破“一点一线一重心”的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一点”即闽北经济开发区。这是闽北未来发展极具潜力、极具优势的区域。要全力强势推动,使之成为闽北未来产业集聚地和经济新增长极。“一线”即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高速公路所带动的县域经济。要抓住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契机,南北呼应、中部崛起,东西拓展、有序推进、全面提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带。“一重心”即南平中心城市。要坚持市区一体、互动联动,尽快拓展城市空间,提升经济承载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要素集聚力,加快产业扩张,提高区域辐射力。要以南平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充满活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城镇群。 $$落实发展责任。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切实做到:在融入大局中突出发展主题。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的机遇,更加主动参与区域竞争合作;按照省上的发展布局,积极谋划和实施发展举措;围绕绿色腹地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拼搏发展的意识和合力。在持续协调中保持发展态势。注重目标思路的延续、政策举措的连续、工作力度的持续,持之以恒地推进发展,防止大起大落,以持续求长效,以持续促赶超。在有效运作中解决发展问题。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突破思维定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创造性;立足本职岗位,用更多精力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注重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一心为民中落实发展目的。把发展经济社会的过程和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重视维护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注意统筹局部利益、特殊利益和当前利益,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支持。在提升能力中强化发展保证。提高各级党委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统揽工作全局的能力;提高基层组织团结群众、引领发展、服务百姓的能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打造闽北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强力支撑。 $$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级党组织的首要责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是基础。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符合闽北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重视“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落实《关于推进绿色腹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纲要》,实现“产业有新发展、生活有新提高、文明有新进步、环境有新变化、管理有新机制”目标。突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法保护耕地,着力培育木竹、食品等主导产业,构建绿色产业带;坚持龙头带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突出基础,改善农村条件。继续抓好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生产设施、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突出统筹,推进农村和谐。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以公开、公平、公正为主要内容,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突出机制,激发农村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重点完善城乡互动联动,强化下派队伍一体运作,健全“八大员”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管理新机制和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突出主体,发挥农民作用。大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训各类乡土人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二、突破工业,建立产业结构新体系。继续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工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把闽北建成海峡西岸重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集聚,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生物、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形成相互配套、协作紧密、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闽北经济开发区建设要有较快进展。培育龙头企业,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集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提升创新,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群体。拓展工业平台,重点在高速公路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推进集约开 $$发,使其成为招商选资的窗口、产业集聚的载体和技术转化的基地。以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拓展现代服务业,繁荣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会展、房地产、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放大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推进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加快建设大武夷旅游体系,发挥海峡西岸旅游经济的龙头作用。 $$三、强攻项目,蓄积经济发展后发力。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投资增长。突出项目开发重点,围绕提高重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主攻以交通为主的重大基础性项目。加快浦南高速公路建设,抓实宁武、武邵、松建、邵光、浦龙、建古、邵南、绕城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十一五”期间每年开工建设一条高速公路,抓紧快速铁路建设和省县乡道改造;围绕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主攻规模大、层次高、效益好的生产性项目。提高项目引进的环保科技门槛和税收效益门槛,提升产业和企业整体素质。创新项目生成机制,瞄准经济发展动态和产业转移动向,高起点策划、筛选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改进项目工作方式,完善投产、在建、开工、前期“四个一百”项目工作机制,缩短开发周期,促进滚动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生产性大项目有所突破。优化项目开发环境,持续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以强势措施抓环境,以全程方式搞服务,营造亲商重商扶商的氛围,使南平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四、外向带动,推进对内对外大开放。增强沿海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不断丰富开放形式和内容,提高全方位开放水平。以招商选资促开放。创新招商方式,推进企业招商、以商引商,提高招商的有效性。充分挖掘侨力资源,进一步拓展对港澳台、日韩和欧美的招商,加大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引资力度,努力实现利用外资总量、规模和质量的新突破。以南接北联促开放。主动承接长三角和闽东南沿海的经济辐射,全面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和市场体制对接,深化泉南协作,推进闽东北五市、闽浙赣皖四省九市区域协作。以借助平台促开放。利用“5·16”、“6·18”、“9·8”等载体,突出闽台“五缘六求”、闽港合作八大平台、闽澳四项合作,充分发挥旅港联谊会和旅澳乡亲的作用,拓展与台港澳交流协作。以对外经贸促开放。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企业出口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五、改革创新,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和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创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国有资产布局,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创新投融资机制,激活民间资本,吸纳市外资本,盘活金融资本,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增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以南平机制推动全面工作,重点提升政府改革、民营经济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工作的运作实效。各项改革既要积极突破、致力创新,又要注重稳妥、有序展开。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必须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加快发展中统筹协调,在全面发展中实现和谐。 $$一、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南平”。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把握正确导向,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文化。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文明诚信的社会风尚、风清气正的思想氛围、和合融洽的人际关系、拼搏进取的创业风貌。着力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以武夷文化为底蕴、朱子文化和闽越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重视发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公平,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科学普及、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建设覆盖城乡居民 $$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医疗市场秩序。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妇女儿童、老年人等事业健康发展。 $$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法治南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和壮大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有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完善司法体制机制,促进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加强基层民 $$主建设,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坚持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广户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村(居)干部等制度,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三、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南平”。以提高群众安全感为目的,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管理,强基固本,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实现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加强隐蔽战线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区服务和管理网络,增强社会组织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重视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活动,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四、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南平”。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保护好闽北青山绿水。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推行清洁生产,倡导循环消费,节约能源资源,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综合治理,提高污染防治水平。重点加强对畜禽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集中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等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五、坚持为民谋利,建设“人本南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扩大社会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依法兑现征地款,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收学杂费、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办好为民实事,加强扶贫帮困,重视关心老少边贫地区和库区发展,加快建设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发展慈善、助残、优抚、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重视防灾减灾,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机制,建设长效防御体系,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一、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兴起学习《江泽民文选》热潮,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坚持正确的执政理念,把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作为第一要求;把引领发展、推动发展、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标准,体现在全局工作中,不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改进领导方式,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整体合力, $$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强化党代表 $$大会和全委会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决策职能,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等制度,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二、造就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围绕“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成坚强的领导集体。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注重从工作一线选人,从创业竞赛中选人,从优秀下派干部中选人。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鼓励党员干部到农村基层、工业企业、项目开发等一线领域和艰苦环境中磨炼成长,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等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干部推荐、考察、评价、任用、监督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和轮岗力度,促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管人才,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 $$三、建设充满活力的基层组织。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建立完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激发创造力。推行“支部+协会”、村两委履职承诺制等做法,完善下派干部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深化“两增两创”活动,健全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继续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探索国有企业党建运行新机制。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保持基层党组织旺盛活力。要增强凝聚力。完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畅通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积极实施党内关爱工程,建立健全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真正重视、真情关心、真心爱护基层干部,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要提升战斗力。深化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完善农村党员底线管理、干部驻会制等做法,锻造坚强的战斗堡垒。要扩大影响力。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四、完善反腐倡廉的工作格局。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教育为先,重在立本。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党章和党纪法规,强化警示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培育廉政文化,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制度为本,重在立行。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尽可能减少腐败产生的空间和条件。监督为重,贵在经常。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把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特别是“一把手”作为重点,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 $$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三项谈话”等制度,落实廉政承诺,防微杜渐,及时把好关口。强化机关效能建设,严格管理基层站所和机关窗口科室,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和发展环境的不正之风。要从严惩处,尤其要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五、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务求实效。要在遵循规律中求真。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各项决策建立在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要在苦干实干中求效。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滴水穿石的精神,一刻也不耽搁地抓发展。发扬“两个务必”作风,勤俭办一切事业,厉行节约,严禁铺张浪费,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要在履职尽责中求实。以对事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多讲责任、多讲奉献,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多讲协调、多讲配合,始终和衷共济,始终群策群力。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同志们,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宏伟蓝图,任重道远,时不我待。无论前进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党员干部,依靠全市300万人民,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