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

日期:2004.10.19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姜安荣

【关键词】“三农”工作 科学发展观 农业结构调整 “三农”问题 粮食生产 科学的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 农村发展 海峡西岸 经济区建设 

【版次】

【分类号】BHA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指导“三农”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依法维护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民的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关注农村、重视农业、保护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是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目前,我省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步阶段,农民的收入还不高,农村依然比较落后,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村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农村现代化首先要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三农”工作的主题。 $$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需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好城乡发展。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已经扩展到农业外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003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7,如果考虑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的因素,城乡差别更大。“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抓城乡统筹,根本的是要重农、扶农、兴农,在整个的经济工作中体现出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地位。有了位置,才能有政策、投入等方面的保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才能落到实处。不可因农业税源少而轻农,不可因农村工作复杂而畏难退缩。必须从城市与农村良性互动的角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从农村经济内部看,需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农产品供求格局从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这一根本性变化为标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农村经济结构性的矛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然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战略性的调整是多层次的,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方面,要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主攻方向,采取一头抓加工龙头企业、一头抓原料生产基地的策略,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此带动一、三产业的跟进;在农业内部,按照建设临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园艺业和养殖业,把我省建成精细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强省;在农产品品质结构方面,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消费为导向,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在农村工作中扭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加强科学统筹,突破重点难点,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自然环境宜人、农民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村,实现农村发展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贯穿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始终,更要落实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全过程。从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来看,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是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关系。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是农业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客观上种粮比较效益低,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我省是粮食主销区,实现省内粮食供需平衡难度大,粮食问题高度敏感,一旦粮食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极易陷入被动局面,粮食工作来不得半点放松;同时也要考虑我省人多地少,历史上从未实现粮食自给,若对粮食生产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会导致工作上的偏差,阻碍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我省提出粮食自给率不能低于50%的目标,是切合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本的是建立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具体说,就是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注重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稳定并不断完善粮食产业政策体系;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前提,注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市场调控中落实好购销政策和粮食预警方案,注重抓好粮食储备和应急种子储备,确保我省粮食安全。 $$二是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与生态环境的密切相关,协调好农业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福建的发展后劲,这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基本保障。为此,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的条件,发展绿色经济,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当作一个新兴产业来抓,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站高看远,十分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环保能源建设,实施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的关系。农村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而且包括社会的进步,还包括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繁荣的内在要求。如果农村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落后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不仅将制约农村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势必扩大城乡差距,长此下去,回头弥补的损失更多,投入更大,任务更艰巨。统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及时地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早做规划,分阶段实施;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公路、人饮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容村貌规划整治,完善农村文化卫生设施,建立农村低保和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发展。靠发展凝聚人心,靠发展突破难点,靠发展改变面貌,靠发展富国安民。同时,稳定又是发展的保障,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抓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农村社会安定稳定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及时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