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八大机制: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

八大机制: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

日期:2004.07.13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吴肇光

【关键词】海峡西岸 经济区经济 协调发展 整体利益最大化 边际投资 智力劳动者 推进机制 劳动力流出 经济欠发达地区 区域经济增长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将以空前的频率和规模产生。如果这些利益冲突和摩擦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协调,就会进一步演化成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以邻为壑,影响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众多事例表明,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行政区经济”或“块块经济”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一、建立领导定期沟通机制。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联络组和重点合作事项专题组,并在联络组的牵头组织下,形成专题组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前要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领域,体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重点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交通体系、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区域旅游合作、区域市场体系等专题组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形成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立区域合作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的各自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为指导、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交流,重在做好规划、营造环境,为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内资源的无障碍流动,降低区域交易成本;充分依托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实施跨地区发展,以企业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合作;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研究机构的积极作用,营造全社会推动区域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形成区域合作的推进机制。区域合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深化、逐步推进的工作。近期要按照“共同关心、突出重点、力争阶段性成果”的原则,坚持“有限目标、讲究实效,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重点围绕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优先考虑经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并切实推进专题组的合作,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实质性进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完善区域市场的准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市场准入机制,努力消除市场进入壁垒,促进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降低区域交易成本,进一步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和布局;加强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推进区域内要素多向流动,建立区域内市场准入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加强诚信体系领域的合作,率先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区域社会信用体系,为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统一市场创造坚实的信用保障。 $$五、建立资本流动推进机制。引起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区域间存在不同的资本收益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财政和银行信贷资金由国家分配协调外,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主要有跨区域的直接投资、跨区域的证券融资和区域间的资金拆借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资金空间流动发生倒置,即由欠发达地区向沿海开放地区流动。这加剧了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的程度,削弱了其经济发展的能力,减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说继续对边际投资回报率高的发达地区维持重点投资是为了整体利益最大的话,那么对边际投资回报率低的欠发达地区给政策同样是为了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前者是为了目前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后者是为了未来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除了继续对边际投资回报率高的发达地区维持重点投资,还要通过政策的倾斜,加上后发优势,使得欠发达地区的边际投资回报率的上升速度快于发达地区,通过改变边际投资回报率,最终改变资金的流向。 $$六、建立劳动力流动推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自发性人口区际流动,但普遍存在一般劳动力过剩、智力劳动者短缺的现状。总体来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动。我国劳动力区际流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而且呈不断增强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作为劳动力流出地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带来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劳动力流出,减轻了经济增长的人口压力,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而且由于劳动力的流出而回流了一定数量的资金、信息和技术,对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外流也影响了农业生产,而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随着文化素质较高的智力劳动者在流出劳动力总量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加重,使经济欠发达地区日益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增长的需要,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要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提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层面上来认真对待。要特别强化吸纳智力劳动者(企业家)的发展机制,重视培养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和重视区域内全民素质的提高,并通过制定政策吸引发达地区的各类人员到欠发达地区创业。 $$七、建立信息与技术流动推进机制。技术创新是区域产业结构更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信息和技术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立即得到相对成熟的适用技术,降低了使用新技术的成本。同时,由于区域内部要素存量的限制(如相对低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决定的资金短缺)而使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陷阱”发展过程中。因此,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一是要注重内部技术创新,通过引进经济适用型技术提高要素生产率;二是构建区域信息联通体系,通过建立企业信息、产业信息、法律信息和专业性公用服务信息网络,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发展。 $$八、形成沿海与内地协调机制。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必须突破现有沿海与山区的区域限制。沿海地区要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与国际化,努力在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试验场作用,在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在山海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内地山区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强区富民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制造业协调起来,资源合理开发与加工转化增值结合起来,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起来,小城镇建设与扩大内需衔接起来,努力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特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互补性、竞争性强的领域,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双向开放、统一市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鼓励沿海延伸山区,山区对接沿海,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在基础性、公益性强的领域,坚持“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动员沿海地区、社会各界扶持山区发展,推动山海协作向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推进。 $$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并包括周边地区的,地域分工明显、经济联系紧密、中心城市支撑、市场体系统一、要素流动集聚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磋商和反复协调的过程。因此,建议由中央政府代表和有关地方政府代表共同组成常设的区际协调机构,该机构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规划工作负责的同时,负责对有关地方政府对区际利益冲突的申诉进行调查、组织协商和提出协调意见。同时,由福建省政府组织周边地区地方政府共同研究和制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公约”,认真研究和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公约”的基本原则是“互惠互利、利益均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内容包括区域生产力布局原则、区域产业发展准则、开放共同市场、促进人才交流、建立统一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等,使之成为协调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同行为准则,以保证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稳步推进。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