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创新优势谋跨越“三生并重”促和谐

创新优势谋跨越“三生并重”促和谐

日期:2012.09.15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副篇名】——福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纪实

【版次】第A2版(要闻)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6年前,从事纺织行业多年的林玉件将工厂从福建沿海的长乐市搬到了闽西山区长汀县。如今,由他掌舵的宏鑫纺织有限公司总生产规模已经超过10万纱锭,员工近400人,曾经的农业穷县崛起了产值超过50亿元的纺织工业。

2年前,宁德屏南双溪镇岩后村农民张久灼告别在大城市打工漂泊的生活,回到老家“白水洋”景区开起了家庭旅馆,2011年一年旅游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

长汀和南屏都曾经是贫困县,两地近10年来的变化正折射出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可喜跨越。面临着扩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的双重压力,福建省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为引领,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并重”,立足省情实际谋发展、创新优势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八闽大地呈现出一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蓬勃生机。

整体崛起 “海西”战略引领福建再出发

身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板块之间,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份的福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资源禀赋少、经济体量小、区域差距大等各种压力。

为寻求突破与跨越,2004年,福建首次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将目光瞄向区域联动和整体崛起。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11年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的发展自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省份,福建省在谋求跨越发展、加速整体崛起的征程中,将目光瞄准了自身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方面的不足。国有投资薄弱,重大项目短缺,现有民营企业体量小、规模有限,带动效应不强;而外资企业则更多聚集于加工贸易产业,难以适应当前扩内需、调结构的发展要求。

知难然后“破难”,后发亦可先至。为破解发展瓶颈,近年来福建省提出“三群”联动、“三维”对接的战略思路,即以发展产业群、城市群和港群为突破,全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推进大型央企、外企、民企“三维”项目对接,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为福建发展“强筋健骨”。

以港建设为例,为破除行政区划和重复建设对发展港经济的干扰,福建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整合:沿海6市众多港分别整合为福州、厦门、湄洲湾三大港群,以集装箱、散货、对台货运为各自主题,进行有序开发。不到两年时间,海西港群初具规模,吞吐能力突破3亿吨,厦门港首次步入全国亿吨港行列。

港整合的同时,福建还全力加快与周边省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通道建设。目前,全省已完成和正修建的高速公路进出通道达17条、铁路通道12条;福州、厦门也从原来的全国铁路版图中的“末梢”,分别变成铁道部规划的全国十大区域客运中心和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基础设施的提速,不仅大大压缩了时空距离,更成为打通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新动脉”。

2011年9月底,福建省政府与神华集团举行6个合作项目的揭牌仪式。“十二五”期间,神华集团将在福建投资300亿元左右合作建设储煤基地、电力、港及其他相关产业项目,在福建铁路运煤通道投资不少于30亿元等。

神华的大手笔“落子”成为近年央企抢滩福建的一个缩影。投资150亿元的福建三安光电产业园、投资150亿元的东山光伏及玻璃新材料产业园、投资100亿元的莆田华南城、投资50亿元的漳州雨润海西农产品国际物流采购中心……一批带动效应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落地,有效填平补齐福建的产业链空缺,使得福建的发展再添后劲。

近年来,福建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积极对接央企、吸引外企、引入民企,累积落实项目2912项、总投资3.53万亿元。引进和落地了一批先进的石化、汽车、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为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福建发展增强了后劲。

向海而兴 奏响“蓝色畅想曲”

闽在海中。海洋寄托着福建的发展优势、后劲和希望。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张福寿说,福建拥有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大12.4%;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陆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1374个,也居全国第二位。此外,福建历史以来就有经略海洋的特质和传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郑和下西洋驻泊点以及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着力实施“大念山海经”“山海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海洋大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海洋经济长足发展。2011年,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4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贯彻落实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务院2011年3月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专项规划,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

长期关注福建发展的北京拓维研究院院长王毅说,对福建这样一个区位独特、山多地少的省份来说,最大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都在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对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等都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将立足做好海峡、海湾、海岛这三篇文章。未来5至10年,以沿海城市群和港群为主要依托,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把福州都市区和厦门、漳州、泉州都市圈建成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两大核心区;开发环三都澳等六大海湾区域;探索平潭等10个海岛的开发建设。

闽东宁德市位于“六湾”之一的环三都澳区域。宁德市市委书记廖小军说,由于历史原因,三都澳长期以来虽然负有天然良港的盛名,却不过是个产业“空白港”。“有海难兴、有港难用”成为制约闽东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福建省2010年将环三都澳区域列为福建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以港建设为龙头,以临海工业发展为核心,实施港群、产业群和城市群“三群联动”,深度推进“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走战略。

今天的环三都澳区域,一个个大项目令人目不暇接,一个个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据统计,目前宁德市在建项目总投资超2000亿元,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该市投资总和的2倍;全省新确认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总额三分之一投向环三都澳区域。大唐火电、中广核、中海油等一大批以能源、冶金、石化为代表的临港重化工业纷纷抢滩闽东沿海。

目前,福建省已拟定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福建省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近岸海域清洁、较清洁水面达65%以上,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将着眼于陆海统筹发展,以沿海城市群和港群为依托,加强海岸带及邻近陆域、海域开发,加快现代海洋产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海峡蓝色产业带,促进“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沿海发展产业、山区保护生态”,实现山海联动发展。

生态优先 刷新最“绿”名片

在厦门蔚蓝的海面上,游人们时常看到海豚翻腾跳跃、追逐嬉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20多年来,我们首次在厦门海域观测到30余头中华白海豚结伴而行。”近两年的观测数据让厦门海洋珍稀物种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炳煜兴奋不已。“这几年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出没呈现稳中有升迹象,出现的群体是比较大的,其中‘老中青’的结构也比较合理。”陈炳煜说。

“海豚的成长对水环境的要求很高,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是判断海洋生态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海豚数量才会逐步回升。”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周鲁闽告诉记者,厦门拥有海域面积390平方公里、海岸线234公里、海洋生物近2000种,海洋生态代表了整个厦门的生态环境。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3.1%,连续35年保持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省内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达39个,23个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9个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唯一水、大气和生态环境均为优的省份。

为保护好青山绿水,福建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2010年启动让森林进城、上路、下乡、入村的“四绿工程”;2011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700万亩,年度造林面积创历史之最;2012年,将水土流失治理纳入“五大战役”之一,“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

龙岩市长汀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时期作为中央苏区物资基地,有着“红色小上海”之誉,但基于地貌和历史原因,长汀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区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一度成为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民生艰苦的写照。

从1983年开始,福建省将长汀列为全省水土保持试点进行治理;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将长汀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确定连续8年每年从省级财政中划拨1000万元、龙岩市财政配套200万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201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再次决定,扶持政策继续8年不变,水土流失治理不断推出新举措,打开新局面。

长汀县委书记魏东说,多年来,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成功经验,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迄今全县累计治理面积117.8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5%,全县森林面积增加了近100万亩,达370万亩,过去能摊熟鸡蛋的“火焰山”变成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园”。

虽然生态底子好,但福建也是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在加快发展中,环境、资源的制约日益凸显。为此,福建近年来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减排的激励约束,严格落实环保“一岗双责”制度,强化责任考核,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关闭水泥、钢铁、火电等落后企业1.35万家,万元GDP能耗从2008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64吨。

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