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 战略高地

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 战略高地

日期:2009.09.05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版次】C01版 (区域经济)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2008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正式批复《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这是福建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项城市发展规划。时隔1年半,“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发展论坛”即将在厦门召开。这样一个时点上,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玉书。如何看待城市群的“战略高地”位势?海峡西岸城市群在《规划》的指引下怎样寻找自身定位和发展契机?海西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当中拿什么实现一体化对接和产业的延展?采访中,曹玉书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城市群应该有像瑞士的手表、法国的红酒那样的产业链”。

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记者:您好。今天和您来探讨有关“海西”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课题,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的,这就是海西的壮大,离不开城市化的大进程。我想“海西”也是一个城市群崛起的新典型案例。所以想请教一下您如何看待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城市群崛起”这一现象?

曹玉书:你说的很对。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的。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历史,也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跃升到2008年的45.68%。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年均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们再说得具体点:比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勃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众多的城市群,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为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们知道,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较大,因此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只能是有重点的突破。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判断:城市群是地域相近、市场相通、环境相融的一个个城市经济增长点的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摆布重大项目、承载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

记者:是的。那我们再聚焦一下:您认为包括福建和浙江南部、广东东部、江西东南部的20个城市在内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在未来能否扮演好这个角色呢?

曹玉书:我是这样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崛起和快速发展是很有条件的。从宏观来讲,中国仍处于黄金增长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从国家政策角度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国家批准实施,本经济区域城市群发展已纳入国家层面,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周边环境看,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经济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从经济区的自身发展情况看,共同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已成各方共识。

当然,这些有利条件与其他机遇一样,只有认识它,把握它,不失时机地利用它,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多点共进”推动跨区域城市化

记者:海峡西岸城市群跨越了4个省,对这种跨行政区域的城市化模式您有什么看法?怎样才能不流于形式?

曹玉书:这是个好问题。我们知道,加快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总思路就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我们也需要去探索一种跨行政区域推进城市化的新模式、新途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城市化呈现出多种模式,包括:一是都市圈模式。比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都市圈,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都市圈。二是城市群模式,比如:京津冀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群,南贵昆城市圈、北部湾城市群。三是城市带模式,比如:成渝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带,等等。学界对城市集群的概括可谓百花齐放,提法很多。

从发展来看,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是典型的跨行政区域城市群,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可以选择“多点共进”模式。20个城市,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共赢机制。强化城市群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分享社会分工与合作带来的成果,以较小的机会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点共进”与“核心城市带动”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中心”问题。西安和郑州那样的都市圈,“中心”是明显的,因为西安和郑州的带动力、辐射力、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城市群,尚难有如此定论。我一直认为,在区域经济中,“中心”不是学者和官员们谈出来的,也不是红头文件写出来的,而是在实际中干出来的,所以还要靠各个城市的自身努力。 (下转C4版)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