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显示丰富的发展蕴含

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显示丰富的发展蕴含

日期:2009.05.06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版次】第01版(头版)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海峡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深度拓展近来取得不少突破,开始积蓄下一步突破的势能。海协会和海基会刚刚在南京签署和达成三项协议及一项共识,两岸经济交流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增厚。中国台湾在4月30日宣布陆资可以投资台湾股市,当日台股飙升6.74%至5992.57点的18年新高。高盛的分析师报告甚至称,在陆资“登台”、两岸关系回暖的情况下,台湾股市今年底前有望上涨50%。而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这更令两岸经济交流前景看好。

这是中央继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等地区改革发展规划后,再一次根据特定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发展的方向性建议。这一系列中央充分吸纳地方此前已有的改革发展经验、并从全国发展的战略高度所作出的地方发展规划,是目前中国改革发展一个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现象。

它延续了1980年代设置改革特区进行地方性试验的传统,但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波地区性改革规划并不是笼统地说“试点”,而是在对全局和地方特点经验都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的战略设想。这些地区的发展战略与此前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不同则在于,它们是灵活的小区域发展规划,比如重庆和上海规划针对的是整个直辖市,珠三角则针对的是广东省的部分区域,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则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了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发展的战略已经形成多层次的因地制宜的格局,这一格局充分意识到各地的特殊条件和优势,并尊重地方性的改革创造。比如珠三角“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战略、以“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携手并进”的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庆经验”都在中央的战略规划中得到采纳和体现。此次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确定,也是对2004年初福建省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和已有实践经验的肯定和发展。

中国的“地方性”并不是简单地强调地方发展的独立性,而是以“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为基础,为地方发展的多元性留出足够的空间。而地方的多元发展在中央的大局观之下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今后的发展就将得益于此,因为以中央的政策支持为基础,福建和广东、浙江等省的合作将比各省自己协商要容易得多。

多省的小区域合作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别于此前珠三角等地区战略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因为专门对接中国台湾地区和与港澳地区的密切互动,而更显出这种地方的多元发展的丰富侧面。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讨论有一句值得注意的话,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这意味着中央认为在整个中国多元的地方特色中,事实上存在着共通性,这种共同性贯穿传统与现代,中国台湾地区也不例外。这种多元而共同的联系,正是未来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大融合的基础所在。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