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日期:2006.12.12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经济区建设 海峡西岸 党代会报告 全面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 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现代化 六届六中全会 发展思路 

【版次】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对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了部署。报告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福建特色,集中表达了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体现了全省上下的集体智慧,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全面、深入把握精神实质,对于推进福建新阶段的发展,加快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感到报告有许多新观点、新亮点、新概括。 $$一、五年发展新成就 $$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福建继往开来、实现新世纪发展良好开局的五年,是坚持科学发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创业、团结奋斗、致力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报告从经济实力、改革开放、闽台交流合作、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七个方面作了准确、精炼的概括。主要表现为“五个最”: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五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这个发展思路完全符合福建实际;最显著的发展成绩是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实现了翻一番。比如,在财政总收入上,预计今年将突破1000亿元以上,比2001年翻一番还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财政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目标将提前实现;在高速公路建设上,从2001年的364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229公里,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坚持为民惠民,尤其是“五个率先”,即“在全国率先推行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推行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率先推行农村保险试点,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宝贵的经验是“五个一定要”,这不仅是五年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最可喜的是逐步形成了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二、发展站在新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是报告对我省发展形势、任务和阶段所作的科学判断。新的历史起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描绘了今后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些都标志着全国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福建的发展与全国一样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新起点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为福建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省发展的作为空间前所未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三是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发展经验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00 3000美元阶段,是经济加速增长的重要时期。预计2006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2600美元,“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力进一步凝聚,全省上下精神振奋,干事创业的热情日渐高涨,加快发展的内在活力越来越强。这些都表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在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开始新的启动。 $$三、“海西”内涵新拓展 $$突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个主题,是报告最大的亮点,也是这次党代会的最大贡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历届省委、各级党组织、全省人民共同探索、实践、总结的结果。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深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在内涵上不断丰富、深化。一是报告回答了什么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明确界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这个概念是对多年来福建发展道路探索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更加丰富、定位更加准确,凸显了福建的优势,凸显了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明确了福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系。强调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将处于主体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经济区域,福建是一个行政区域。三是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怎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进一步完善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这个部署包括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工作要求、实践要领等,与历届省委特别是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思路更加衔接,使总体部署更加配套、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四、区域布局新定位 $$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明确九个设区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报告的一大成果。报告以“五个充分发挥”来阐述各市在“海西”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市,用“重心、龙头、支撑”和“辐射、示范、带动”来凸显其作用;对漳州、莆田、宁德三个市,用“骨干”来凸显其在加快沿海一线的产业集聚、开放开发中的作用;对三明、南平、龙岩三个市,用“前锋”来凸显其在贯通东西、纵深推进、拓展发展空间的作用。区域布局新的定位,一是有助于各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局中找准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九个设区市各有其位、各尽所能,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二是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我省地区发展差异比较大的省情,报告明确了各市的功能定位,并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这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态势。三是有助于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既需要沿海一线各市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挖掘港口优势、外向带动优势、对台合作优势,也需要其他各市借助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对内联接优势,促进全省的全面繁荣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连片发展。各市的地位作用都很突出,都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家都深深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在加快福建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现代化强省新目标 $$报告最令人振奋之处,是描绘出未来五年的美好图景,并提出发展的远景目标。一是五年的目标要求全面,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进一步提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的宏伟目标,十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五年的奋斗目标中,既有对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描述,如,海峡西岸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省份迈出新步伐;也能看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图景,如,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这些目标符合中央要求,符合福建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海西”战略的延伸。二是不仅五年的目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而且远景目标也具有现实的基础。从经济实力看,按过去五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推算,五年后生产总值将有很大提高,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发展环境看,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地区间的差距、城乡差距日益缩小,海峡西岸经济区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随着科技强省、文化强省、海洋强省、旅游强省等目标的实现,海峡西岸的经济将更加发展、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提前实现。因此,“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目标迈进”是大势所趋,势之必然。 $$六、新农村建设新举措 $$新农村建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基础,能否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基础上再上新台阶,是人们的关注点、聚焦点。报告全方位地提出了今后五年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举措。一是体现了中央精神和省委继续加强“三农”工作的决心和力度。报告提出,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主要转向农村,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和来源,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些举措的提出,体现了省委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明确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坚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就是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对全局的支撑作用、基础作用,把中央的一系列部署落实到位,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财力办大事,做更多惠及农村的事。三是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报告强调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对台工作谋求新作为 $$报告提出要把福建建设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这是福建肩负的特殊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央关心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是希望福建能够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中作出更大贡献,因此,福建要以更宽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争取对台工作取得更明显的成效、实现更大的作为。一是在贯彻中央部署上谋求新作为。要认真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在坚持“四个决不”的大前提下,报告强调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凡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凡是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有利的事,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进一步推动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在我省的贯彻落实。二是在发挥“五缘”优势上谋求新作为。“五缘”是我省对台工作的独特优势,报告从紧密闽台经贸联系、两岸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六求”作为的工作思路。三是在先行先试上谋求新作为。报告强调要在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加强两岸农业、金融、物流等合作交流方面率先试验,探索新路。在先行先试过程中,我们要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好经验,继续加以推广;要用足用活现有的好政策,努力取得实际成效;要积极探索今后闽台合作交流的好途径,进一步拓展闽台发展空间。同时,要根据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把握合作交流的方向和重点,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对外开放着力新提升 $$对外开放是福建的一大优势、一大潜力、一大支撑。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现在我省利用外资、外贸出口都有了相当的规模,今后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平。一是在利用外资上着力新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经超过600亿美元,具有一定规模,但从总体上看,利用外资大项目不多,产业关联性不够强,产业链还不够配套。因此,报告指出不仅要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而且对利用外资的重点、引导外资的投向、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强调要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闽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抓住全球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吸收外商投资的新增长点。二是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着力新提升。今年我省外贸出口将突破400亿美元,但总的看,我省出口商品结构仍处于粗放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偏少,大宗出口产品遭遇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增多。因此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战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是在拓展对外合作上着力新提升。报告特别强调要利用港澳服务贸易业高度发达的优势,密切金融、旅游、物流、人才培养、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我省服务业水平提升。同时,要巩固与东南亚等传统地区的合作,注重在挖掘合作潜力上下工夫;进一步拓展与发达国家的外经贸合作,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和地区外经贸合作市场;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充分利用闽商和华商网络,建立长效互动机制,引导海外侨胞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九、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 $$创新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所在、动力所在、希望所在。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强调“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省理政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继续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勇于担当责任,敢于攻坚克难,敏于研究问题,善于突破难点,在创新中推动各项工作。”一是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报告从把握创新重点、整合创新资源、抓好项目创新、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自主创新的具体措施。这些举措既有宏观性、指导性,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既为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又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主要抓手。二是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强调要认真总结我省综合改革试验的实践经验,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新突破,并就下一阶段着重推进的改革重点、领域、方向、环节等作了具体部署。报告还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正确把握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切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三是在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上,报告明确指出,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报告在强调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重点企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也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的优势,把提升民营经济放在突出位置,这必将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创业热情,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贯穿和谐社会新理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报告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内容有三点比较突出: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样,是贯穿报告的又一条主要脉络。如报告的第一部分“六个扎实”中包含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九大支撑体系”中包含构建和谐社会的管理协调服务支撑体系。报告的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中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中有“社会更加和谐”。报告的第三部分还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等等。二是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坚持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等主要内容,在报告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并且结合了福建实际。如报告要求弘扬“三平”精神和古田会议精神,就充分体现了福建特色。三是始终坚持为民宗旨。特别是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中,突出和谐文明,强调促进教育公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视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强调推进“平安福建”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强调扩大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和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障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有效办法,关心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和子女就学就业等问题,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都是省委坚持为民宗旨的有力体现。 $$十一、先进性建设新要求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党。报告要求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保证,凸显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并以“五个切实”作出具体部署。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执政理念,建设执政主体,夯实执政基础,健全执政体制,树立执政形象,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二是对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的要求上,突出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明确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提高“四种能力”,广大党员要提高“三种能力”,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遵循规律性,发挥创造性,不断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三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报告不仅坚持“五重五不简单”,树立了公正选人和科学用人的正确导向,而且在开展干部交流上,强调要加强省与市、市与市、市与县之间,机关与基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有计划地推行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在全省范围交流,建立健全干部交流保障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着力疏通“出口”,建立干部选拔任用激励机制等。四是在作风建设上,报告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立场坚定、方向坚定、信心坚定。报告还专门用一大段特别强调,要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浮躁浮夸,力求实干实效,以好的作风树立好的形象。 $$十二、合力共创新业绩 $$在党代会报告中,从五年历程和经验的总结,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都重视合力、强调合力。这五年来,在所有的风险、困难和挑战面前,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迎难而上,积极探索,扎实苦干,顽强拼搏,形成了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这是我们最可宝贵、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精神财富作为底蕴与支撑,正是各方面整体合力的不断增强,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之间的凝聚力,新老同志之间的凝聚力,省、市、县、乡上下之间的凝聚力,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之间的凝聚力的增强,让我们走过不同寻常的五年,促进了福建的发展,并为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省第八次党代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把全省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热情激发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人心齐聚乘东风,海峡西岸势如虹。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福建一定能够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