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创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明城市的思考

创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明城市的思考

日期:2005.05.24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作者】 宋闽旺

【关键词】海峡西岸 文明城市 经济区 精神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 经济区建设 物质文明 测评体系 全面建设 中央文明 

【版次】

【分类号】BG28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在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程中,加快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建设是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和支撑。中共福建省委颁发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头作用、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泉州侨乡的先导作用,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城市体系总体布局。创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明城市,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的龙头工程,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于完善城市功能,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市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创建文明城市与建设现代化城市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化城市是表明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城市,反映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文明城市是按照国际通行的“现代化”标准,在提升城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整体文明程度相对高于同类城市的城市。中共中央文明委对全国文明城市已作出明确的理论界定: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显而易见,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一个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为了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有一个统一衡量标准,确保创建评选和表彰全国文明城市的科学规范、公平公正。中央文明委下发了《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在中央文明委的领导下,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在反复研究、调整、修改、报批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这个《测评体系》既是一项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成果,又是考核评估文明城市的“风向标”和“指示器”。这个《测评体系》将创建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分解为七大测评指标,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指导有效的创建活动。明确了119项具体测评内容,量化了“三个文明”建设软硬指标,设定了“听取汇报、材料审核、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整体观察”等五种测评方法和操作流程。我们要认真领会,努力把握,深入贯彻,以此来指导和推动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发展。$$创建文明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市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政治文明的进步有利于整个国家政治文明的进步,城市的精神文明形象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形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应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变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集中精力搞建设,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基本实现了“三步走”发展目标的前两步,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加快文明城市建设就是要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反哺农业,反哺那些不平衡、不发达的地区,以文明城市和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经常使用的“小康水平”,主要着眼于物质文明方面的指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我们就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动力,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提升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促进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以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谐、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和谐、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和谐为特征的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党中央之所以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并将其摆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上,恰恰表明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和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自的利益必然带来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必然导致政治诉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将大量出现。特别是目前我们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易发时期。诸如,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较强烈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加强法治建设、提升管理层面公正廉政形象,严惩腐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引导市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矛盾,加强社会公平的经济竞争和公平的政治参与,让社会大众分享公共资源,共享改革成果,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妥善处置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稳定团结,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创建文明城市是加速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始终将城市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强调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整体水平和质量,扩大城市规模,增强服务功能,发挥带动作用,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带头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应对突发各类事件的应急机制,强化科技、文化、卫生建设,构建在国内具有一定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圈,形成海峡两岸相关城市在空间上相互呼应,在经济上分工协作的格局。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必然对城市化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取决于全面提升城市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取决于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务、管理和创新功能。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将有力推进这些功能的实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就需要在拓展空间、优化环境、集聚要素上下功夫,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流、资金流、车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在城市中流动,城市管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如何优化环境,保护环境,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将促使城市规划准确定位,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环保绿化统筹兼顾,科教文卫事业适应需求,市民素质全面提升,从而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的形态文明、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当前,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的申报推荐测评工作正在展开,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科学把握工作规律,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坚持求真务实,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要把推荐测评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检查工作、寻找差距的过程,作为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的过程,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的过程,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