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充分发挥龙头作用 构筑重要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龙头作用 构筑重要中心城市

日期:2004.06.29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郑立中

【关键词】重要中心 龙头作用 充分发挥 海峡西岸 经济区 特区新优势 区域经济协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厦金直航 试点直航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并着力做好“特、港、创、带、建”五篇文章,发挥好龙头作用。 $$一、“特、港、创、带、建”的要求,对于厦门加快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特,就是要增创特区新优势。“特”是厦门发展的一大优势。虽然特区原先的一些政策作用逐渐淡化,但厦门特区建设20多年来“先行先试”所形成的基础优势、先发优势、综合优势仍然是厦门加快发展的宝贵财富,厦门经济特区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不断增创特区新优势,特别是体制新优势、对外开放新优势、产业新优势、对台新优势、环境新优势,努力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办出新特色,继续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上走在前列。 $$港,就是要做大做强港口。“港”,是厦门发展的一大资源。厦门因港而兴,港口是厦门发展的生命线。从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高度看,港口仍然是影响全局发展的制高点。必须深化“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发挥港口的作用,高起点推进港口的规划建设,提高港口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完善海陆空运输网络,使港口成为推动厦门经济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繁荣的重要支撑。 $$创,就是勇于和善于创新。“创”是厦门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创新,今后的发展也要坚持创新,不断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始终在激烈竞争中继续走在前列。不断创新观念和思路,坚决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做法,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体制和机制,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规定和弊端,不断完善要素市场体系,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带,就是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是厦门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处理好加快自身发展与服务周边、服务全省、服务全国的关系,主动把加快自身发展放在更大范围来思考,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发挥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互利互惠、联动共赢的良好局面。突破各种障碍,着力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以统一高效灵活为特征的涉及经济运行、宏观调控、行政管理、贸易和投资促进、要素流通及其配置等领域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联动发展。 $$建,就是要聚合力、树形象。“建”是厦门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干,求实效,真正树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推动工作的形象。加强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使厦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人居创业城市。 $$二、厦门已具备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扎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坚持走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各业协调发展的路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经济基础较好、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城市。 $$逐步成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1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占全省三大支柱产业产值的44.3%,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5%。 $$逐步成为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全市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088个,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已有柯达、戴尔等33家在厦门投资创办55个项目。外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总产值的比重达84.4%。目前我市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2003年全市进出口贸易额187.1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累计开辟集装箱运输航线68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33.1万标箱,占全省集装箱吞吐总量的68%,位居全国港口第7位,跻身全球30强。 $$逐步成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目前,来厦直接投资的台资项目2170多个,投资总额4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6.97亿美元。厦门与高雄试点直航和厦金直航工作进展顺利,五年期台胞证受理中心已正式运作,先后已有30多万台胞经过厦门口岸进入祖国大陆。 $$逐步成为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窗口。我市已与世界9个国家的9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每年接待境外游客超过60万人次。每年都举办国际性展会或赛事。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已成功举办七届,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级选手前来参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厦门的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也都取得显著成效,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城市排名第13位,被联合国列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之一。这些都为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龙头和中心城市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着力在“特、港、创、带、建”上下功夫,加快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 $$着力在“特、港、创、带、建”上下功夫,全面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力争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把厦门建成为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合作交流基地、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努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充分发挥特区优势,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分配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加快发展的体制优势。落实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经济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惯例的接轨,密切跟踪并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使厦门成为跨国资本流动链条的重要一环。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壮大和提升电子、化工、机械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光电子、软件、生物制药、科学仪器等新兴产业,形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业集群。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努力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厦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教育、卫生、文化产业,形成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地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坚持以港立市、以港兴市,打造国际主枢纽港和中转港。进一步完善港口发展规划,加大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和功能整合力度,高起点抓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整体功能强大、年吞吐量超亿吨的深水港区。创新港口经营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与相关港口的合作,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实体和航运集团参与港口建设和航运发展,形成通往世界各大洲集装箱运输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海、陆、空多式联运,拓展港口发展腹地。充分发挥保税区作用,积极推进区港联动,提升港区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的功能,努力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 $$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密切厦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抓住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的载体作用,有针对地做好产业对接,促进台湾产业龙头在厦门投资落户,拉长做粗产业链。发挥五年期台胞证受理中心的作用,积极推进厦金旅游,全力做好厦金直航和两岸试点直航的保障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人文优势,发展以闽南文化为根基、地方特色浓郁的对台文化交流,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把整个对台工作带起来。 $$发挥特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区域经济协作水平。加快构建政府促进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产业互动、项目拉动、市场联动,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厦漳泉城市联盟,巩固发展闽西南、闽粤赣区域经济协作成果。加快推进厦漳跨海大桥、三泉高速公路厦门连接线、龙厦铁路、福厦铁路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连接周边的快速通道。尽快制定出台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吸引全国和周边地区大企业把生产研发总部、经营总部、销售总部落户厦门,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教育之城、科技之城、艺术之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努力建设“平安厦门”,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增创人居环境新优势。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才创业港建设步伐,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