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提出与实践

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提出与实践

日期:2005.05.23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作者】 言实

【关键词】海峡西岸 经济区 旅游生态经济 经济腹地 经济区建设 比较优势理论 武夷山 区域经济 自身特点 “长三角”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 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南平作为全省整体布 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经济单元,必 须积极参与、主动对接、全面融入海峡西 岸经济区建设。这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是应尽的发展责任。为此,南平市委、 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开放、 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 地”的发展目标定位。这与“旅游生态经济 区”是一致的,并有效延伸与拓展。$$ 一、“绿色腹地”与“旅游生态 经济区”是一致的$$ “绿色腹地”的提出,是将“旅游生 态经济区”目标定位放到建设海峡西岸 经济区的全省大局中考量,进一步加以 深化,因此是一致的。$$ 首先,主要内涵一致。2001年南平 市第二次党代会上确立的“用高新科技 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 定位,突出了闽北独特的旅游生态资源 优势,是从闽北区域特点和优势出发做 出的必然选择。即闽北最有竞争力的是 生态,最有优势的品牌是武夷山,最有 特色的产业是“绿、旅、新”。其核心要义 是“绿、旅、新”,而“绿色”又是南平之基 础和根本优势。$$ “绿色腹地”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 是海峡西岸的经济腹地。即沿海经济的 纵深地,生产要素的集聚地,产业转移 的承接地。二是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 即海峡西岸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连 接点,辐射内陆的延伸区,连片发展的 繁荣带。三是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绿 谷作为兼有地理和生态产业意义上的 概念,是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支撑,用 高新科技武装的绿色产业群的聚集区。 即生态经济的产业带,绿色需求的供给 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区。这三 层含义更加突出了“绿色”,“绿色”是南 平的最大特点和最大品牌,它可以把人 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社 会经济发展优势,同时也是对“绿、旅、 新”应有之义的深入阐述和诠释。$$ 其次,理论依据一致。都运用了可持 续发展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竞争力 理论等相关原理。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由 于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各地区要在区域 分工中充分利用自身最具优势的资源和 选择生产那些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 品,以获得比较利益。可持续发展理论则 强调当代人在追求财富和选择发展战略 时不能牺牲环境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代 价。联系南平实际,其比较优势为:丰富 的生态资源以及“双世遗”的武夷山旅 游资源。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明确合理的产业取向,突出绿、 旅、新特色,大力发展以资源高效利用 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旅游生态经济,是 闽北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竞争力理论 是讲不同区域都有可能生产同一产品, 谁更具有竞争力的问题。如南平以外区 域同样可能以旅游业、绿色食品加工,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他们的特色产业,但 南平必须做得更好更具有竞争力。$$ 此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 论、梯度转移理论也为南平确立目标定 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全省发展大局 中,南平虽不可能成为优先增长极,但 可以作为“腹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 辐射和转移,抓住机遇,发展自身。$$ 以上这些理论,构成闽北在发展定 位上所必须遵循的依据,“绿色腹地”和 “旅游生态经济区”的定位也正是这些 理论运用在闽北现实中的一种必然理 性选择。$$ 再次,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实施步 骤相吻合。南平市第二次党代会勾勒了 建设旅游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 目标,即从南平实际出发,以旅游生态经 济为发展方向,突出发展绿色产业、旅游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改造和提升传 统产业,加速推动一、二、三产业高素质 成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终把闽北建成一个经济比较发达、人 民生活比较宽裕、社会文明开放、环境舒 适优美和综合竞争力强的地区,成为海 峡西岸繁荣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腹地”突出了在海峡西岸经 济区中具有的三个基本功能:即经济功 能的海峡西岸经济腹地;区位功能的 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生态功能的中 国南方的生态绿谷。这种功能定位涵 盖了“旅游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功能, 并加以凸显,所依托的产业基础都是 “绿、旅、新”,通过培育绿色食品业、林 产加工业、化学化工业、纺织服装业、 机电器材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并突出培育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产 业集群,力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确 立起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综合 体。所选择的发展路子都是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开放经济,通过构筑立体交 通网络,迅速打开“有形通道”,实现南 接北联,并细化实化。通过优化投资环 境,打通“无形通道”,增创发展优势, 让生产要素进得来、留得下,成为现实 生产力。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和谐。最 终都是为了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绿色腹地”对“旅游生态 经济区”的延伸和拓展$$ “绿色腹地”迎应全省发展大局,是对 “旅游生态经济区”与时俱进的延伸和拓展。$$ 第一,既保持工作思路的稳定性和 连续性,又体现了主动融入、主动呼应、 主动对接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发展定 位,不仅要立足实际,着眼当前,而且要 呼应大局,放眼长远。绿色腹地的定位 传承了旅游生态经济区的基本要义,保 持了工作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 为了融入全省发展的大局,更加自觉主 动地在全局视野下进行谋划和推进。海 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展开,既为南平参 与区域竞争合作在竞争中争取双赢提 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同时也要求南平 的发展不能囿于一隅,需跳出南平看南 平,跳出闽北看闽北,树立和强化沿海 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加快开放 开发步伐。愎地不是封闭的腹地,而是 开放的腹地。要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创 新思路,落实举措。按照海峡西岸经济 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 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 放、服务全局”豹态势,抓住京福高速公 路开通和浦南高速公路兴建的机遇,更 加主动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的整体布局,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经济 辐射,增强对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的吸 聚能力。以开放的眼光、理念、气魄来推 进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的发展。$$ 第二,彰显了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 整体布局中的准确定位。当前时期,区域 间的合作与竞争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 的主题。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就是应对这种发展态势做出的战略抉择。 南平应在全省整体格局中找准自己所处 的特定区位和准确定位,以免在发展大局 中无所定位,无所适从。同时,区域发展的 相对独立性、特殊性和不平衡的原理,也 决定了南平必须从自身特点、自身优势出 发,找准占位,主动对接。我市定位“绿色 腹地”,是科学、准确和到位的。根据海峡 西岸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南平属于经济 推进区,更多的是承担全省发展腹地的功 能。打造绿色腹地,并不意味着偏于一隅、 敖步宫封,更不意味着甘于落后、无所作 为,而是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通过 承接发达地区的辐射,在参与区域分工协 作中实现自身加快发展。在区域经济日益 一体化的今天,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的互 联互动制约着区域经济优势的消长。一个 没有腹地支撑的区域经济体,是难以持久 的;一个没有一定实力基础的区域经济单 元,是难以承担腹地功能的。南平更要强 调经济腹地的功能,更要加快经济发展。 因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的提 法,比较适合发展要求,也是非常准确的。 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明确了南平的发展 方向和发展作用,既能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乃至全国区域系统较好对接,又能凸显南 平特色,比较合理、比较到位。有的同志担 心“腹地”的提法不够响亮、不够振奋人 心,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定位得切实一些, 更有利于推进实施。今后环境、基础、条件 具备了,再调整定高,也体现了与时俱进。$$ 第三,突出了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 区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分工。南平的 地理条件、资源察赋和产业特点,决定了 它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站位。从地理条 件看,南平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南接闽 东南沿海,北承长江三角洲,自古就是中 原文化人闽的重要通道,也是福建北上的 必经之路,与江浙沪有着天然的地缘、人 缘联系,决定了南平在促进区域经济板块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上的地位 和作用独特,也决定了南平战略取向是 “南接北联,重在北联”,主动融入“长三 角”,承接“长三角”。从资源禀赋看,南平 有着丰富的生态和旅游资源,这是大自然 的馈赠,是实现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条件, 也是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和利用的最大优 势。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人们对生态的需 求越来越多,这正是我们建设生态绿谷的 潜力所在、前景所在。武夷山“双世遗”既 是构建福建“五带两区”旅游发展格局的 龙头,又是我省推进两岸三地合作,构建 外向带动的开放支撑体系的重要品牌。大 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正是承载两洲之 间产业转移的潜力所在。从产业基础来 看,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旅游生态经济 区,致力于抓基层打基础,以绿、旅、新为 主导的特色产业得到加速发展。所有这 些,不仅决定了南平有基础、有条件成为 全省发展的重要腹地,而且决定了南乎必 须突出自身特点,打造一块绿色腹地。$$ 当然,就南平发展现状而言,目前还是 后发展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特色不明显, 在区域经济中的承接能力和对全省的支撑 能力都十分有限,腹地的意义仅停留于生态 和区位的层面上,离真正意义上经济腹地还 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当务之急是抓住机 遇,发挥优势,加怏发展,做大总量。通过增 强自身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 中的承接、传导作用,强化区域功能,使南平 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