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建设繁荣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建设繁荣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日期:2006.10.27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作者】 刘国旺 陈进俊 黄建龙

【关键词】海峡西岸 财政职能 财政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集聚 社会资金 产业集群发展 福建省 省政府 福建经济发展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我国“十一五”规划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均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决策使作为海峡西岸地区主体的福建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对于福建财政来说,这既是一次重大机遇,也意味着新的要求和挑战。福建省财政厅厅长马潞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财政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准确定位在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站位”,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支持构建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据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议。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年初到福建视察时,也要求福建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以及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福建省的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要求来说,福建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对接海峡东岸产业转移所必需的“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上还存在差距;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增大,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将影响财政运行,主要是财力增长与收入增长不匹配,财政支出水平相对偏低,财政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困难较大。$$财政突出“四个注重”$$要克服上述困难和矛盾,繁荣“海西”,一方面需要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福建财政充分履行职能,为“海西”建设不遗余力。马潞生说,在“海西”建设中,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项目带动的战略,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县域经济等方面加快发展。财政系统要在这四大方面有所作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发挥财政资金与政策的导向作用,统筹政府与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一是积极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十五”期间,共投入385亿元,建成“罗长”、“漳诏”、“福宁”、“漳龙”等高速公路,新增里程868公里,是“九五”时期的2.5倍,使福建高速公路与周边相邻的广东、浙江、江西全面对接。未来6年,福建还将投入1300亿元用于公路建设。二是筹措资金支持铁路建设。“十一五”期间,福建将斥资800多亿元,其中福建财政需出资资本金173亿元,开工建设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等5条铁路,总里程达到1800多公里,以彻底突破制约福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三是大力支持农村路网建设。在全省开展“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新增农村等级水泥路2.1万公里,其中厦门、泉州等已率先实现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目标,全省所有乡镇都有硬化公路通往干线。四是加快港口建设。加快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大型码头、深水航道整治,支持建设一批深水集装箱泊位,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由枢纽港、干线港和支线港组成的水路运输系统。$$在促进产业集聚上,注重制度创新,通过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一是切出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为了承接台湾产业的转移,福建在今后5年,每年将安排省级财政资金6000万元,重点支持一批能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的重点特色产业,目前已确定第一批项目225个,总投资631.89亿元。二是积极支持产学研联合和技术研发。每年安排产学研资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建设,对产业化较集中、具有一定基础与规模,具备传统优势的产业集群,通过资金和政策的引导,促进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与企业对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三是构建公共平台服务产业集群。通过资金直接补贴、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物流服务、信息共享、融资服务、质量检测、人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支持名优产品和品牌创建,提高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财政设立品牌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鼓励企业和地方打造全国或国际著名品牌,支持行业中介进行名牌推广活动,鼓励有能力的地方资助企业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以扩大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注重理顺体制,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一是加大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2002年起至2007年,执行转移支付一定五年不变政策。二是对县(市)应还未还省级的各类财政周转金,按有关规定程序进行清理,经省财政核准后,将绝大部分债权下放,由各县(市)统一管理。三是在中央“三奖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实行省对县乡财政“六挂六奖”奖励性补助,进一步完善省对县乡财政发展的激励机制。$$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上,注重优化投资环境,通过完善投融资体制等,支持中心城市发展。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公路桥梁,以及城市其他公共设施等,运用价格、投资补助、贴息等多种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经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二是对财政收入增长快、吸收农村劳动力多的中心城市,给予奖励性的转移支付。特别是支持构筑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形成新的增长极。三是通过财政贴息、奖励政策等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开发区发展上新的台阶。$$让老百姓从“海西”繁荣中得到更多实惠$$繁荣海峡西岸的最终目标是让该地区的老百姓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实惠,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福建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做了一些“富裕省份”才能做甚至还未做的惠民实事。马潞生介绍说,从2003年开始,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目前全省农村享受低保的人数超过75万,约占农业人口的3%,每年财政支付农村低保资金3亿多元。$$为解决农村最紧迫、农民最关心、农业最需要的水利问题,2004年起,福建分5年实施“六千工程”,即建设千万农民饮水、千座水库保安、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千万方山地水利、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千里河道清水等,5年共需投入64亿元,其中省级补助11亿元。2005年,福建实行面向农村困难家庭的“两免一补”政策,拿出财政资金免除贫困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本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中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又率先在全国建立高校“政府助学奖学金”制度,重点资助省内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学生5万多人。$$2006年,在继续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福建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为全省34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全省财政每年为此拿出6亿多元。今年,福建还进一步建设了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项目。$$马潞生表示,上述成绩还是初步的,福建财政还将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继续发挥财政职能,为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贡献。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