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加快产业集聚 壮大中心城市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加快产业集聚 壮大中心城市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日期:2004.09.05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发展 海峡西岸 大中心 经济区 中心城市 软实力 组团式城市 科技咨询服务 强中心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F构建三大都市圈 加快福建城市化$E $$$F--访省社科院院长严正$E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演化为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省社科院院长严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我省必须从单个城市的扩张式发展,转向培育区域整体优势的集聚式发展,加快构建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都市圈,形成布局合理、相互推进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严正说:“在约半小时至一小时行车半径范围内形成的城市群,其竞争力不亚于单个集中连片的城市。因此,我省在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中,必须立足于扩大城市规模,完善整体布局。” $$福州要强化省会功能,建设以福州为中心、福清为次中心的闽江口都市圈,争取未来20年成为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福州城市现已拓展至金山,下一步要向盖山、城门、螺洲拓展,跨过闽江,然后再跨过乌龙江,建成美丽的跨江城市。此后,进一步向长乐扩展,向海滨、机场方向发展,把长乐、闽侯纳入城市规划,建成“跨江面海”的滨海城市。 $$厦门要建设成以厦门为中心、漳州为次中心的九龙江口都市圈,争取2010年城市连片建成区人口扩大到200万人。城市建设重心要移向岛外,形成海沧、杏林、集美、螺城、马巷、刘五店等“众星拱月”的海湾型城市。厦门九龙江口都市圈应当是包括漳州市区、龙海、长泰、南靖以及整个南太武经济区的大城市圈。 $$泉州要整合晋江、石狮、惠安等城市资源,走向海湾,发展成为200万人口的环泉州湾大都市,与福州、厦门并驾齐驱。目前,泉州市区与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形成了“半小时”密集城镇群。 $$“城市发展首先是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要突出产业带动功能,每个城市都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严正认为,在产业布局上,三大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的集聚能力。其中,厦门市要以建设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商务中心为重点,带动漳州市经济发展;福州市要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带动莆田、宁德、南平等市的经济发展;泉州市要扩大城市规模,以石化工业和港口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与三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接,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 $$严正说:“从未来福建经济发展趋势看,城镇最密集的将是从福州到漳州的沿海地区。只有通过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都市圈,形成对全省有较强带动力的沿海城市繁荣带,才能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F产业集群:促进中心城市崛起$E $$$F--访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秉安教授$E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是产业聚集的平台。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回避不了产业集群这个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秉安教授。他告诉记者,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和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处早已联合组成课题组,并于2003年7月启动,先后两次进行全省性调查。现在,福建产业集群研究课题已列入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 $$走出产业集群的误区 $$什么是产业集群?王秉安说,狭义产业集群是指地理上相对集中的、业务上横向相关或纵向相关的、交易机制上遵循市场法则的多个企业集聚体。他说,一个区域同类企业的总和不是产业集群;多个关联度低的企业在一个地理区位上的集聚不是产业集群;一个企业内部沿产业链向上下延伸或横向发展,形成的多个分厂,也不是产业集群。因为形成产业集群很重要的因素是有上下游的需求关系,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 $$弄懂产业集群,走出认识误区,对“项目带动”的认识就更透彻了。长年奔走于基层,王秉安发现,很多基层官员对“项目带动”只管招商、上项目,忽略了“带动”的意义。他说,“项目带动”应当要从产业链的需求出发来引进项目,实现遵循市场法则的产业链招商,然后带动整个产业聚集。 $$两个层次发展产业集群 $$据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和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处课题组的研究,福建目前有产业集群50多个,但规模小,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仅占全部产业集群的17%,而10亿元以下的占近35%。 $$王秉安认为,现在讨论“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第一,对一个市(县)而言,必须要有一种产品集聚;第二,对全省而言,必须形成产业链。目前,我省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中的产业链、群发展得还不理想,三大产业中的主要产业链分布在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与其他设区市的产业集群及同行业的其他产业集群直接相关性还不显著。因此,王秉安认为,我省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发展这两个层次的产业集群,三大产业的中心环节应在中心城市发展起来。 $$王秉安特别提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不可忽视民营经济的创造力,我省纺织、服装、鞋、建材等行业的产业集群发育发展良好,合占集群总数的36.5%,规模也较大,往往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大都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 $$ 产业集群为中心城市提供发展资源 $$王秉安教授说,产业集群能为中心城市提供必不可少的发展资源,如居民、资金、第三产业需求、高校和研究机构等技术性基础设施等,可以帮助提高城市的区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区外资源产生吸引力,温州这个中心城市的崛起,就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结果。 $$王秉安认为,国内少有城市光靠第三产业发展成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还是要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和高新产业来促成。福建产业集群中,重化产业集群仅占全部产业集群总数的23.1%,高新技术行业的产业集群则更少。因此,要加强这两个行业的比重。 $$$F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E $$$F--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黎昕研究员$E $$“由于软实力建设周期较长,且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显现成效,因此很容易被地方政府和公众忽视。但就福建而言,在今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对软实力的需求肯定将超过对硬实力的需求。”近日,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黎昕研究员对记者如是说。 $$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做出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快产业集聚的决策。黎昕说,不久前,厦、漳、泉三市构建城市联盟,无疑是对这一决策的有力回应。但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扩大城市规模或强化城市外观建设,更在于城市内涵的整体提升。现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包括经济实力、服务功能、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六个方面。前三个是硬实力,后三个则属于软实力。而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城市的后续管理如何跟上发展需要。其中包括政府应树立怎样的管理观念,如何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等诸多软实力建设内容。 $$黎昕认为,我省软实力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步,但尚有不少欠缺。在创新能力方面,我省还缺乏自己的创新体制;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还有欠缺。此外,还包括不少地方市民的素质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应用落后于其他省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有待优化等。“提升软实力,政府作为首当其冲。”黎昕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像重视硬实力那样抓好软实力建设。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推进自身职能的转变,加快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轨,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这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投入,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注重保持与发挥我省生态环境优良的潜在优势,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契合点;改善信用环境,积极推进“信用福建”建设。 $$黎昕最后表示,软实力建设是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所以,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 $$$F集中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福厦$E $$$F--访高级规划师庄林生$E $$“福建的资源有限,不能撒胡椒面,当务之急是集中资源优先做大做强福州、厦门这两个中心城市,构筑福建南北两大轴心,促其迅速担负起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纽带作用!”已退休的我省高级规划师庄林生在谈到福建中心城市发展次序时,提出了他的看法。 $$中心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区域参与经济竞争的支撑力量。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演变为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先进省份存在差距,因素很多,但与我们省域内没有特大城市不无关系。庄林生认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把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最重要一环,方向是正确的,任务却是紧迫的。 $$“做大做强福州、厦门这两个中心城市,产业必须错位发展、错位竞争,不能同质化、趋同化。”庄林生说,福州、厦门应当有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以福州为中心的南平、宁德、三明等福建北部地区,其原有的机械工业有一定的传统,若加以整合,再结合现代新兴的软件产业,发展数控机械工业,实现机电一体化,形成产业链,就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厦门市旅游业发展势头很好,加上周边的石狮已形成休闲服装业、晋江已形成休闲鞋业,同时引导漳州发展休闲食品业,一旦形成产业链,必将为中心城市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福、厦的城市空间如何拓展更有利于发展呢?庄林生建议,福州应规划为“双城双翼”。“双城”,即在中心区外,再辟一个新城,这个新城应向长乐滨海方向发展。首先要做好交通布局,尽快建设“东纵”城市快速交通干道——从罗源起,经连江,跨琅岐,到长乐、福清;然后引导产业集聚,在沿闽江两岸发展精密机械产业外,南下福清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发展轻工产业,北上罗源利用港口优势发展重化工业,也就是发展“两翼”。产业有一定规模,人口就自然集聚,把福州市打造成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指日可待。厦门应加快海湾型城市发展步伐,当前应有壮士断臂的气魄,把在本岛的工业赶快搬到岛外,让本岛充分发挥居住、旅游、商业功能,发展岛外新区,利用城市快速干道贯通,就自然形成一个大城市。 $$$F大力发展组团式城市群$E $$$F--访福建师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伍世代$E $$目前,我省大中城市仅占全国总数的2.6%,位列东南沿海五省末位,而且我省的城市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是我省面临的主要任务。福建师范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伍世代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研究、解决城镇体制建设、城市形象的设计等问题,一是如何落实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二是城市发展是否依照传统的单极发展;三是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城际分离、地方保护和恶性竞争的情况;四是如何打破产业布局趋同,到处都是小而全的重复性浪费;五是如何消除城市病;六是如何扩大城市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七是怎样实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的城市一体化。 $$伍世代说,当前世界城市化的主要趋势是:世界城镇体系和网络城市正逐步形成。我省的中心城市要在这一格局中找到位置,首先必须在功能上做强,特别注重城市竞争力的培育。其次要从空间上做大,同时要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展,打破产业布局趋同。 $$那么,如何避免城市的“摊大饼”以及产业布局上的重复浪费?伍世代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组团式城市群。即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取高额发展红利、降低发展总成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如福州市的闽江口城市群,就是组团式城市群。闽江口城市群在空间结构上,由福州市区包括闽侯这个中心,罗源、福清、长乐、连江这四个节点,上街等若干个小城镇组成,由324、104、316国道串起来,同时有高速公路、铁路,形成网络城市。 $$伍世代特别强调,我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要实施“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完善基础,形成网络”的城镇发展战略,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为核心,以地区经济中心城市为支柱,以小城镇为基础,以沿海港口、公路主干线和铁路为骨架的等级序列分明、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 $$此外,要从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高度认识城镇的发展。因此,要努力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同时,要对数量多、规模小的城镇进行撤并,择优培育一些中心城镇。 $$$F以城带乡 用乡促城$E $$$F--访福建师大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铁民教授$E $$城乡一体化是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贯彻和落实了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科学发展观,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福建发展而做出的决策。 $$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郭铁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只有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才能最终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他说,我国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我省更是提出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这绝非空喊口号,我省推行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证明。 $$郭铁民说,我省东南沿海的城市发展快,但与浙江、江苏等其他省份的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实施城乡一体化可以加快我省的迅速发展。他指出,城乡一体化不能单极发展,城市和乡村都要发展,两者缺一不可。而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乡,乡的发展任务繁重。我省乡村本身原有的生产力基础薄弱,经济基础不够厚实,乡内部发展不平衡。从社会发展方面看,乡的发展相当薄弱,文教、医疗、卫生落后,有的乡村社会保障甚至是空白的。 $$怎样加快城乡一体化?郭铁民说:“乡这块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据了解,我国的农民年平均收入为2600多元,虽然我省相对稍高,但由于我省农民多,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非常缓慢。因此,我们要通过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的现代化。郭铁民说,政府部门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要地位。如有效地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农业合作社,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链条;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投入,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建立合理的制度、体制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城乡一体化,城市要先得到发展,只有自己强大了,才可以带动乡村的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要对乡起到辐射、带动、示范作用。”郭铁民说,要发展城市,经济是中心,只有经济上去了,才有发展的基础。他还强调,城乡一体化还要高度重视产业融合,如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农业和商业的融合。在产业融合上,要做到技术融合、业务和产品的融合以及市场的融合。只有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融合,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