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专家发言摘登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专家发言摘登

日期:2004.06.09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海峡西岸 经济区 闽台经济合作 两岸经济 战略构想 民本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体制改革 劳务输出 政策研究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关键要打好四张牌 $$陈佳贵 $$ $$福建作为两岸三地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连接点,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福建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很有创意,提出要从2004年起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三个层次的区域布局,构筑七个支撑体系,实现三大目标,可行性很强。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是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协调发展的视野来审视国家的发展,从全国发展大局把握福建的定位,从福建全省一盘棋的角度来考虑生产力的布局。准确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福建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促进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接,有利于促进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随着这个构想的完善和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极。下面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打好海峡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强化闽台经济联系和台湾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体来讲,政府在工作中要提高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体制的竞争力。同时要强化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文化的感召力。 $$第二,要打好内部整合牌。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建立开放式的经济区,以此吸引更多的台资和其他的资金。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重点是要整合沿海经济密集区,并以此为基础,向相对的经济发展区和周边经济区扩散。而整合沿海经济密集区的关键是要打破内部的经济分化。要借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契机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首先要将各地发展的战略统一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框架之下,统一规划,差别定位,减少内耗,做到区内各方战略和规划趋合,而非趋同。而后逐步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重复,统一规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要强化沿海经济密集区的激发作用,充分发挥其经济辐射的能力。 $$第三,打好外部的整合牌,明确自身的区位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发挥福建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东对台湾、毗邻港澳、西连内陆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发挥其枢纽作用,整合东部沿海经济板块。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打外部整合牌,整合东部沿海的经济板块,承接海峡东岸的产业转移,其自身的产业选择将是关键。 $$第四,打好可持续发展牌,大力发展集约型经济、节约型经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还是粗放型为主。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利用率不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集约型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惟一选择。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取得成功,也必须把发展集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放在首位。 $$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专长:工业经济、企业经济、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等。 $$1944年10月出生,四川岳池县人,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院长期研修,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等职,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理事长,已经出版著作13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多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 $$坚持推进 注重时效 $$曹玉书 $$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委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很好的战略构想,是大局观念的体现,是战略思维的结晶。这一战略构想的意义,在于它描绘了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还在于它从下而上积极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在于它着眼于两岸统一,通过积极发展和合作来促进和平统一大业。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条件是具备的,基础是坚实的。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福建省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在政通人和,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尤其是福建与台湾经贸合作有了历史性和跨越性的发展,现在台资项目77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100多亿美元,这些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发展蓝图,框架和思路是完整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定位是恰当的,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中心城市、壮大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六项举措是鼓舞人心的,要把海峡西岸培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的总体目标也是很振奋人心的。这个战略构想,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探索,也是一个付诸实践的行动,有利于统一各方面的思想,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也有利于动员所有民众为之奋斗。因此,我建议: $$一要搞好衔接,纳入规划。要将这个区域的规划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很好地衔接起来,进一步与相接壤的一些省份衔接起来,与国家其他区域发展规划衔接起来。在研究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使这一战略构想成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个亮点。 $$二要坚持推进,注重时效。一个概念的提出固然可贵,付诸实践更不容易,坚持下去则更难,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成效尤其难能可贵。我们衷心希望这个构想能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不懈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产业支撑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重要和关键性因素,没有产业的支撑,一个区域的发展将很困难。要实现产业支撑,就要有相应的系列性项目拉动。福建正在形成的电子信息、石化、机械等产业集群,都很有发展条件,也很有发展前景,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同时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四是扩大开放,创造环境。要一如既往地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使福建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地区。 $$曹玉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专长: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 $$1948年9月生,黑龙江省双城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受聘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软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格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协会特约常务理事,兼任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或负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计委的重要文件起草,并对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曾主持的重大课题包括:世界银行与国家计委合作项目《关于中国服务业的研究》,亚洲开发银行与国家计委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联合国开发署与国家计委合作项目《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计委专项软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的应对措施》、《关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发表专著和参与编写书籍十余部,发表论文上百篇。 $$ $$发挥优势 加快发展 $$侯云春 $$ $$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域特点和优势。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富有创意,深具历史眼光,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顺应了两岸三地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潮流,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福建、浙南、赣南、粤东这一带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于加强两岸经贸联系和交流,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联合,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对加快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好发挥东南沿海地区对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相信这一战略构想的成功实施,必将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成为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下面我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关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和互补。海峡西岸经济区所强调的“海峡西岸”是相对于海峡东岸台湾而言的,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各种形式的经济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现在已经实行了闽台试点直航,两岸直接“三通”也是大势所趋,两岸经济的交融和祖国完全统一是任何政治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同时,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祖国统一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紧紧抓住两岸经济交往迅猛发展、台湾产业加速外移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台出口产业,特别是要发展适合短途运输的大众商品出口。为此,特别要加强港口、机场道路等物流设施建设,使海峡西岸及其腹地与海峡东岸的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快两岸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环海峡经济圈的形成,为两岸经济融合和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条件。 $$二要正确处理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市场导向与行政推动的关系。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经济区域的概念,与行政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更多地从经济区域的内在联系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既要发挥经济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推动作用,又要淡化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大企业、优势企业的作用,特别是他们在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当中的带动作用。无论是发展第二产业还是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无论是存量调整还是新建项目,都要以大企业、优势企业为依托,创造条件,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这些企业集中,使之发挥最佳效应。既要在区域内企业当中积极培育这样的优势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更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吸引区域外,包括内地、港澳台和国外的大企业、优势企业,依靠他们在资本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规范和发展劳务输出。福建及周边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矛盾十分突出,这一地区历来就有漂洋过海外出务工的传统,目前,福建海外劳务人数居全国前列,劳务输出对促进就业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要把对外劳务输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发挥80%的台湾同胞祖籍福建,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血缘相亲的独特优势,一方面积极发展对台劳务输出;另一方面要为在大陆其他地区的台商和台资企业提供各类合用的人才。由于劳务输出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监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素质比较低等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劳务输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整顿劳务市场的秩序,加强劳务输出的就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务输出的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劳务输出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劳务输出的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区外劳务输出的规模;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劳务输出人员合法权益。四要积极改善市场环境,大力加强社 $$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横行,信用严重缺失,这是我们国家当前经济社会生活当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既要重视硬环境建设,更要重视软环境建设;既要重视硬实力的增强,更要重视软实力的提高,特别是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精心打造“信用西岸”,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各类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的首善之区。 $$此外,我觉得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应该做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讨,建议适当的时候或者以适当的方式邀请各有关方面的人员,就海峡两岸经济的互动互补,与浙南、粤北的南北对接、融合,和江西等腹地的东西联系和联动做进一步的探讨。 $$侯云春: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原国家经贸委秘书长。研究专长: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竞争力等。 $$ $$抓住主业 做大做强 $$郑新立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力争形成若干个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我觉得海峡西岸经济区很有希望成为这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提法比过去有大发展,内容更扩展,思路更明晰,目标和措施也十分切合实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十分具有可行性。这里我再提几点建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抓住主业做大做强,努力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电子、机械、石化、建材、服装等五大产业,在福建省已经形成了优势,特别是其中的软件、造船、生物能源、花卉、海水养殖等产业优势明显,完全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里的软件产业,就很适合福建人。福建人很聪明,有意识地往软件行业发展,福建就有可能成为中国的软件高地。再比如生物能源产业,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降雨量、气候条件又特别适合生物生长,把这些生物资源转化成能源优势是完全可能的,可以利用福建丰富的生物资源发展生物发电,再进一步把生物发电技术和装备在全国推广,改善我们的能源结构。福建另一个突出的优势产业就是农业,福建气候条件跟台湾差不多,完全可以吸引台资来闽投资,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重点是发展花卉、果蔬和海水养殖业。总之,我觉得福建这几大产业都很有前景,把它们做大做强就能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不断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瞄准这五大产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成度,形成块状经济。同时围绕这些产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通过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使五大产业不仅能在中国叫响,也能在世界叫响。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用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不断通过体制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从福建的产业结构特点来说,民营的中小企业是工业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特别是完善企业体制,就显得十分必要。福建在改革开放之初,有许多做法是开了全国先河的,现在更要在体制创新上不断探索,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尽快从家族式的管理提升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上来,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进一步改善投资创业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如何转变职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值得很好研究的。特别是要改变财政投资的方向,尽可能使财政投资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其他可以用社会投资代替的项目中置换出来,集中作为诱导性的投资。比如说用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鼓励企业搞新产品的开发,给一些有出口潜力和市场潜力、有成长前景的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小企业的发展,使其做大做强。同时,还要鼓励农民创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敢闯敢干的精神,培养出一大批农民企业家。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还要进一步吸引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在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同时,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投资创业,通过扩大利用台商的投资和外商的投资,使福建成为外商投资新的增长点。还可以鼓励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提高经营水平。通过到国际市场上并购发达国家的困难企业,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迅速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福建人很敢干,要积极参与国际并购,发展壮大自己。各级政府还要为农民走出去经商、办企业,包括到海外种地发展创造好的体制环境,让福建人堂堂正正地走出去创业。福建人有走出去的传统,又有能吃苦、敢闯敢干的特点,政府要营造环境,为福建人走出去创造条件。 $$我相信经过福建全省上下十几年的努力,实现2017年提前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到那时,在经济增长、产业密集度和人均产出率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个全国性的经济增长区,在实现全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将发挥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在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也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专长: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1945年2月生,1969年8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80-1981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8月-1987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副组长;1987年10月-1990年5月,在国家信息中心任副总经济师;1990年7月-2000年6月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计委新闻发言人、副秘书长;2000年6月至今,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强闽台合作 促进祖国统一 $$王在希 $$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中共福建省委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在此我代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来为发展地方经济和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崇高的敬意。 $$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两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的渊源关系,经贸的交往、人员的往来以及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多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福建作为对台经贸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对台工作中发挥了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福州、厦门开通了与高雄的试点直航,沿海地区同金门、马祖、澎湖的海上直接往来也日益频繁,通过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妈祖文化开展对台的民间交流,成效也十分显著。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我们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神圣使命,在此背景下福建省委、省政府站在加快福建经济发展和为祖国统一大业多做贡献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发展战略思想,做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这一目标定位的提出很有胆识,也很有创意,它把握了福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闽台的往来和交流,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台湾海峡地区经济的融合,更好地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相信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福建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美好目标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王在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研究专长:台湾政策。 $$ $$处理好两大关系是根本 $$范恒山 $$ $$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我感觉有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两个大局,高屋建瓴,起点很高,很有气魄;二是基础很实,很实事求是,是从福建的省情、区位优势、资源特点和其他方面的特点出发提出的战略构想。如果这一构想能够变成现实的话,将起到两个支点和一个桥梁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中间地带,它的崛起将成为推动长三角和珠三角整合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海峡西岸经济区北到浙江的温州,南到广东的汕头,作为承北接南的中间地带,它的崛起将成为推动东南沿海区域经济板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同时,福建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区位优势的省份,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于推动两岸全面直接的“三通”,推动两岸经济贸易关系的往来,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很多工作可做。我想提两点建议:第一,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改革,创造体制优势。体制的一体化是区域联动的基础和条件,体制创新既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同时很多体制创新本身就是发展。在众多体制创新方面应该扣住两点:一是继续推进所有制结构与形式的创新,形成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达到这个目的,要继续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使国家资本进一步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倾斜,加大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在市场运行中的优胜劣汰,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觉得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福建的主体经济形式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二是要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形成精干、高效、廉洁、务实和服务的政府。一般说来,我们政府职能转变应该是从无所不为变成为所必为,把重点真正放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从主要是管审批转变成为致力于服务帮助;从主要是立足于国有经济服务转变为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重要的是从封闭转向主动开放,从理论上来说这最容易,但实际上不容易,每个人都说是开放的政府,但是一到具体的过程中,实际上执行的可能是封闭的。我觉得有三个“善待”来证明政府的职能是否转变了,是否是开明的政府。第一,是不是善待农民,特别是城市的政府能不能善待农民;第二,是不是善待非公有制经济;第三,是不是善待竞争者。你如果不买我的汽车,买外地汽车,我给你加几万块钱的费用,反过来再设置一道道关卡,这种情况会不会出现?区域联动的结果是能够激活优势的,如果立关设卡的话优势就不能出现。 $$第二,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要把握重点,立足优势,以点带面,筹线成片有几点很重要。首先要依托中心城市。现在福建提出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我觉得非常明智。福建提出要构建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沿海的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全省城市总体系的布局。我想城市发展不仅是总体布局问题,关键是要通过这些城市发挥它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本身要有特色。如果城市本身没有特色的话,就起不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时要解决中心城市或者重点城市特色功能问题。它要有分工,这才能形成一个相同辐射带动的城市体系。其次要依托优势产业。现在福建有很多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优势农产品产业等。福建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就是旅游资源非常 $$丰富,怎么样把这些产业进行优化扩展、筹线成片非常重要。福建关于发展产业链的设想,也是非常严缜的,我非常赞同。再次是要依托重点区域。我觉得福建要充分利用像福州、厦门等地国家级开发区的作用,同时把现有省级开发区和保留的其他开发区整合起来,使它成为体制创新基地,使它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基地,使它成为对外开放、按国际规则惯例办事的基地,这才有示范效益。最后要依托潜力项目。如港口项目还有其他的优势项目,都应该成为我们支撑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点。在选择项目时一定要准,一是要能够促进福建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这些项目要符合福建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福建的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范恒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综合改革司司长。研究专长:经济改革。 $$1957年10月出生,湖北省天门市人。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要从事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方案的研究设计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长期从事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文稿的撰写,提出了许多重要政策建议。学术研究领域广泛,尤其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理论研究方面建树突出。著有30多部作品和300多篇论文。 $$ $$下好闽台经济合作棋 $$周志怀 $$ $$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福建的区位优势,根据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一构想对于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经济区域中,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具有福建特色的发展战略。这个特色就是海峡牌,因此如何打好闽台经济合作牌,下好闽台经济合作棋,将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这个问题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闽台经济合作的突破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福建和台湾都属于闽南文化圈,经济互补性很强,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合作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从历史上来看,闽台经济关系一直是非常密切的。闽台经贸往来恢复二十多年以来,台商在福建投资已经超过100多亿美元,项目7766个,这对于福建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闽台经济合作还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从经济发展长远趋势来看,台湾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祖国大陆为腹地,它的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都要依靠大陆,所以说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开放,两岸实现全面“三通”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第二,建立闽台产业分工体系,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资源与产业互补是闽台合作的重要优势,闽台之间不仅在土地、人力与经济资源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产业合作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福建可以确立未来闽台经济合作的重要产业与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有效、长远的合作架构与区域经济体系。选择一些特定产业与台湾建立产业分工体系,闽台合作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像东南汽车公司在福建的成功投资,使当地形成了一个以汽车制造为中心,汽车零部件供应等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的产业集群。因此,在发展闽台经济合作时应该做好对接工作,并以此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基点。 $$第三,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应该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合作的一个重点。福建在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可以将高科技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合作与闽台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闽台之间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如果闽台两地加强合作,完全有可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相关产业新的集聚优势,建立起在全国各经济区域中的优势产业结构和地理布局。 $$第四,加强闽台农业合作与区域布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现闽台农业领域的基础化合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闽台可以从两地农业资源分布与产品布局方面,开展两地大农业分工与合作,将闽台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规划农业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多个独具优势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目前闽台在农业领域合作成效明显,福建已经建立了两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这为未来大规模合作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第五,实现直航是闽台经济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关键。未来两岸海上直航的实现,将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福建在两岸通航中所拥有的优势十分明显,就空中通航而言,福建长乐机场与台湾的空中距离只有半个小时路程,也是距离台湾最近的一座省会机场,厦门机场对台空运的潜力也非常大。直航以后闽台直通距离将大大缩短,使福建成为继港澳之后来往于海峡两岸的又一条重要通道,这必将带动闽台之间的旅游、商业与运输业,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第六,加强闽台间的城市交流,将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岸之间的城市交流日渐增多。2001年,福州的马尾和台湾马祖,厦门和金门达成了加强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文件性协议;2001年4月,厦门和高雄两市,也曾经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两地经济合作。闽台间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闽台两地间城市交流的深入开展不仅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接触和沟通,也有利于两地城市的相互了解和把握彼此的投资环境和法律法规。随着闽台城市交流进一步深入,闽台两地民间对民间、公司对公司、行业对行业、工商团队对工商团队的合作将会使目的性更强,基础更加坚实,时效更加明显,可以相信闽台两地城市交流将使两地经济交流与合作更具潜力。 $$最后,我再强调几个具体想法,就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可以循序渐进推进闽台经济合作。目前可以利用现行的两地合作模式,推进闽台实质交流与合作,逐步寻求闽台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应该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及闽台经济合作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具竞争力的产业,寻找闽台两地恰当的合作对接点。为此,需要进行有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走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 $$周志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专长:台湾问题。 $$1956年6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要重视发展民本经济 $$高尚全 $$ $$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作为其新世纪发展的战略和目标,体现了福建省在经济改革当中所处位置的深化,体现了对台认识的深化,这将对我国经济区域的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想谈三点看法。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要性;二是发展民本经济,壮大海峡西岸实力;三是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先讲第一个问题,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应对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区域化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国东南部从江苏、上海到广东这一带,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区域。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实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全面繁荣的重要一步。 $$其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选择。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特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福建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视窗,又是推进两岸统一大业的战略基地。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地语言相通,血缘相亲,习俗相近,关系十分密切。这就要求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当中要发挥独特的作用。把福建建设得更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对台湾同胞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同时发展闽台经贸也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两岸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积极发展两岸关系可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要素的充分利用,增强两岸经济发展的后劲。 $$再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改变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山海兼备是福建的特点,山区和沿海地区都是福建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经济发展很快,但总体来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与沿海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整合国际国内和省内各种资源,促进沿海和山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山海发展距离,全面提高福建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综上所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决策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福建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抓住了未来福建发展的关键,对在新时期中加快推进福建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同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是一个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部署。符合中央的要求,符合福建的实际,充分利用了福建省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与中央所强调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个问题是发展民本经济,壮大海峡西岸实力。怎样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实力呢?我认为根本的宗旨就是一条:发展民本经济。什么是民本经济呢?民本经济就是以民为本,立足于民,民有民用,民有共享的经济,也就是富民益国的经济。民本经济有四个特点,一是社会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二是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三是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四是政府管理以营造环境为主。 $$发展民本经济,我认为政府要做到两个善于。一个是善于营造环境,建立充分激发全面创业热情的机制。机制贵在灵活,气氛贵在热烈,环境贵在宽松。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放水养鱼,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功能,规范投资创业者的合理税负,完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提供高效快捷的融资、办证等各方面的服务,尽可能的降低投资创业成本,让创业者感受到创业的愉悦。二是善于创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有效载体。要最大限度地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领域,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因地制宜,准确定位适合本地发展的产品、产业,大力发展配套性的产品,调动民众创业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为关键,围绕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国内市场,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行业协会等新兴集体组织,吸纳民众广泛参与,加快构造带动力强的产业链,形成民本经济的发展新格局。 $$第三个问题是加强两岸的交流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充分重视加强两岸经济方面的交流合作,这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的,也是手段。福建经济与台湾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加强交流合作已具备条件。目前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合作的基本思路是发挥比较优势,使双方都受益。 $$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以特定区域为突破口,逐步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可以考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在目前的台商投资区、保税区、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的基础上建立带有自由港性质的两岸自由贸易区,并与台湾的加工区、出口区、科学园区等进行对接。在两岸交流和合作条件成熟时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 $$二是以特定行业为突破口,加强行业交流合作。对特定行业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特定行业实行互惠安排,大幅度减免关税,以相互利益为努力点,共同促进两岸行业之间发展,最后再慢慢推向更多方面,并实现人员和资金自由流动。 $$三是加强经济合作与交流不应该只着眼于经济,应当加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使两岸人民增进了解,互相理解,消除敌意和不应有的误会,从而使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张,得到两岸民众的支持,为以后建立更大、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圈打下基础。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研究专长: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经济改革。 $$1929年9月出生,曾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研究协调小组成员,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和筹委会委员、经济小组组长。多次连任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担任世界银行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的理论政策方针与方案的研究及部门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尤其关注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等问题,多次参加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政策和体制文件的起草工作。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