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凝聚合力 建言献策

凝聚合力 建言献策

日期:2007.07.03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郑社联

【关键词】海峡西岸 经济区建设 全面推进 产业集群 党代会 研讨会 城市群 产业群 新农村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 

【版次】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今年2月起,省委政研室、省社科联联合在全省党委政研系统、社科界开展“深入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征文活动,共征集到论文200多篇。6月21日,省委政研室和省社科联在福州联合召开“深入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研讨会,省委常委、秘书长陈少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省直30多个厅局的领导和近百名社科界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闽台合作、产业群发展、城市群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主要形成七个方面的观点和建议。 $$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从2004年初提出到现在,已经从地方决策上升到国家战略,事关全国发展大局、祖国统一大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要破解一些发展难题。要紧紧抓住国家关于“东中西互动”、“中部崛起”战略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从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发展进程来把握好战略定位,找准战略突破口。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突破,福建应实行“东出西进”的区域战略:跨越海峡,打好海峡牌,与台湾在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分工与协作;发挥海的优势,建设国际中转港,推进经济国际化;打通中部,建设连通福建沿海与内陆省份之间的运输大通道,形成福建快捷的西进物流通道,引导内陆省份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直接流向福建,使福建的港口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东中西互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拓展福建的经济腹地,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辐射功能,带动边界地区崛起。通过“东出西进”战略的实施,形成以福建为主体的要素有效流动和聚集的东西向“虹吸流”,在南北互动合作中实现双赢,争取战略全局的主动权。 $$强化福建在两岸经济整合中的特殊作用。福建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历史渊源,使其对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特殊作用不可替代,具体表现为:地缘经济特色使福建成为两岸经济整合的桥梁和纽带;政策上的“先行先试”使福建成为两岸经济整合的示范区;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使闽台经贸合作具有争取台湾民心的明显成效。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强化福建在对台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必须从战略高度,制定深化闽台合作交流发展的规划及其配套政策措施。总体思路上,应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构建“闽台经济特区”,有计划地综合实施各项更加开放的两岸经济政策,重点突破现阶段两岸经济整合发展的瓶颈,即打破“间接、单向、民间”的格局,加强发展与台湾中南部地区的经济关系。具体对策建议是: $$1.积极探索推进两岸直接“三通”进程的有效途径。突破“试点直航”所谓“不通关、不入境”的限制,达成两岸实质直航;积极拓展“小三通”成效;以节日包机为契机,推动闽台空中直航。 $$2.继续推动两岸经贸双向往来的“先行先试”政策。建立厦门自由贸易港区,作为两岸经贸双向往来的“先试区”。建立有区域特色的闽台产业合作体系:促进高层次多样化的闽台农业合作;以“金马澎游”为契机,推动闽台旅游新发展;加强闽台物流业合作,把福建建成两岸区域物流重要通道;推动台商投资区的创新再发展;进一步在福建试验两岸金融合作的开放政策。 $$3.在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中发挥福建“先行先试”的作用。进一步创新保障台胞权益的机制;建立闽台城市交流合作的地方联系机制;建立闽台经贸往来业务协商机制。 $$促进海峡西岸产业群发展壮大。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如何持续海峡西岸产业群的发展态势,提升海峡西岸产业群的发展层次,促进海峡西岸产业群的发展壮大,把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推向新水平。目前,从总体上说,福建产业集群还处于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的产业集群还是以低成本尤其是以低要素成本为基础的简单“扎堆”,集群内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不会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难以实现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因此,要促进海峡西岸产业群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要持续海峡西岸产业群的发展态势,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从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提升海峡西岸产业群的发展层次,全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从产业集群迈向创新集群,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持续创新力、竞争力、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域,使海峡西岸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明显提升,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实现从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跃升,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强化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搭建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健全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转移扩散体系;建立和完善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标准体系;着力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品牌创新;继续推进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管理创新。 $$增强海峡西岸城市群竞争力。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和制度的竞争。竞争的微观主体是城市,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群的竞争。海西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系统。海西城市群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首位城市的积聚和扩散效应,根据马克·杰斐逊提出的“城市首位率”测算,作为首位城市,在群内人口至少要350万以上,福州、厦门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都远没有达到;海峡西岸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投资环境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强大的经济腹地,没有显著的促进目前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的引擎。 $$进一步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总体思路是:海峡西岸城市群定位为中国城市群的第四经济增长极,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阵地、两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乃至世界)临港型工业基地和区域性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借鉴日本和韩国大力发展临海型重化工业体系的经验,建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打造福厦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高新技术产业群,建立海峡西岸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促进城市间的联动发展;实现海峡西岸区域一体化,构建海西城市群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创新土地、户籍、社会保障、金融等制度。 $$加快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遵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尊重民意,讲究实效、扎实推进,政府引导、财政资助的原则。二是要加大制度创新,从制度上创新、完善农村政策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科技兴农,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发展农村新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加强科普宣传,创新对农民实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路子,促其思想观念转变,这是发展农村新文化最有效的途径;鼓励农民外出打工,促进城乡文化间的有效交流,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这是发展农村新文化最重要的途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以多种文化形式丰富群众生活,这是发展农村新文化最现实的途径。 $$加快海峡西岸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福建文化产业存在四个方面问题:文化产业行业分布广,但结构性差异显著;文化产业单位集聚度高,但地区分布不平衡;文化产业政府投资偏少,公益性文化较为短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学历不高,素质普遍偏低。为加快海峡西岸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着力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队伍;用战略眼光对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打造品牌,统筹布局,协调发展;加大政府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注入。 $$在关注民生中构建和谐海西。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关注民生放在首位,厚植民生基础、丰富民生之源、保障民生安全。关注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滚动推进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关注民生与海西崛起、构建和谐社会是高度统一的。构建和谐海西,一是要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实现民富;二是从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中维系民安,大力增加就业,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搞好社会治安;三是从政治文明的推进中完善民主;四是从和谐文化构建中关注民乐。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