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福建倾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福建倾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日期:2004.04.23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刘南欤 李茂林

【关键词】海峡西岸 经济区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经济区建设 珠三角 区域总体规划 经济文化联系 经济地理位置 区域经济融合 缩小区域差距 

【版次】

【分类号】BH66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日前,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 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 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无疑是一项贯彻落 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 决策相时因势而动$$ 当前,福建加快发展面临着多方 面压力。福建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 大经济区之间,资源相对匮乏,发展 腹地狭小,吸附能力偏弱,过去的很 多优势正在缩小或失去。专家分析, 从内部格局看,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和 行政区划等原因,发展仍旧局限在各 自行政区域内,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 发展整体,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发 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趋同(而非趋 合),由此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 次重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 规划,区域资源浪费和发展成本上升, 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减弱,发展的协 调性和流畅性受到制约。打破阻隔区 域生产协作和交流的体制性障碍、组 建统一开放市场的要求日益强烈。$$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固然面临着 一系列的难题和矛盾,但这一区域也具 有许多独特的优势。省政府有关领导指 出,一是观念优势。福建是全国改革开 放综合试验区,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 之一,改革创新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侨台优势。福建是全国第二大侨 乡;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闽台 两地具有“血缘亲、史缘久、文缘深、语 缘通、神缘合、俗缘同”的“六缘”特色, 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此外,从发展基础 看,福建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外经 外贸发展迅速,交通、邮电、通信、电力、 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初步联网, 为新一轮合作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 件环境。从政策支持看,经过长期探索, 实践和理论总结,福建省委、省政府逐 步形成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发展思 路和发展战略。再加上国内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以及经济全 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 趋势,可以说,福建当前的发展得天时、 占地利、拥人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面临大好机遇。$$ 抉择站位高视野宽$$ 福建倾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赢 得了省内广泛的赞誉和大力支持。泉州 市委书记施永康认为,这是把握发展规 律、深刻体察省情、直面困难挑战、坚持 开拓创新、立足更高的站位和更宽视野 作出的决策。$$ 他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 决策,不仅是对福建改革开放20多年实 践经验的总结和创新,也是福建乃至我 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 不可违背的经济规律。随着社会分工和 地区分工的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 济越来越由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 系与依赖。并以若干个增长极通过产业 关联、技术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 区跟进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现 实。与此相适应,城市及区域发展战略也 应进行根本转变,即由传统的注重引进 产业、缩小区域差距等问题,转向注重发 展区域优势、激活区域经济。同时,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大 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 化趋势日益明显。欧盟、北美自由贸易 区等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已较为成熟, 我国也在积极加快国际经济合作步伐。 在国内,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 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加快推 进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与港澳经济日趋 融合,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保持良好势头。 这说明,现实及未来的经济竞争,在很大 程度上是以区域经济为单元的;一个国 家、一个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 更多的利益,必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 合。而这又要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改 变垄断部门分别控制资源的割据状况为 前提。$$ 互补互融联动发展$$ 建设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 市场扩张,增进省内、省际、国际经贸技 术互补,多方位、全方位对接联动的海峡 西岸经济区是必然趋势。$$ 施永康分析,首先,海峡西岸经济 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区域的优 势在整体而非局部,在联合而非分割。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味着城市 发展规划项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行 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生态区划相结合; 区域分工、专业分工更加明确;区域内 产业链布局更加合理;生产要素实现有 机整合与优化配置;区域内部利益协调 均衡;生态环境治理协同高效。这就要 求逐步实现“精神同质、规划同筹、交 通网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 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 建构一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的公共平台。$$ 其次,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涵盖福建 及周边地区经济板块。福建北承长三角, 东临台湾省,南接珠三角,西连江西省, 拥有全国长度第二的海岸线(3324公 里),共有22个较大港湾、367个码头泊 位(其中万吨级以上46个)。这一独特的 经济地理位置,使得福建与长三角、珠三 角两经济区“若即若离”。“若离”,是因 为福建处于其直接辐射半径之外;“若 即”,是因为从全国范围来讲,由北而南, 环渤海、长三角、福建东南沿海、珠三角 地区正好构成中国的东部发达区域带。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不仅包括福建 这一主体部分,还应覆盖粤东、浙南、赣 南等经济协作区域。这样的规模,既符 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又有足够的力量 与东部其他经济区合作竞争,成为辐射 赣、鄂、湘和浙南、粤东的华东南地区对 外窗口。$$ 第三,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与相邻经 济区相生相长的合作伙伴。区域经济的 发展过程,任何区域的产业结构对全国 而言都应该是专业性和辅助性的。同样, 海峡西岸经济区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经 济体,它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必须同 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国内实力最强、 增长最快的经济区域联系起来,同资源 丰富、优势突出的内陆省份联系起来,推 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和东中西 部互动;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台港澳的关 系,承接来自东岸台湾省的产业转移和 实现资源互补,并联手加强与世界各地 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 流,提高吸纳与消化、生成与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既要 立足和发挥自身优势,培育自己的产业 集群,又要充分考虑与其他经济区的对 接互补;既要在区域竞争中谋求生存,又 要在区域合作中增强实力。既要力求实 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又要维护和彰显祖 国统一这一最高利益。$$ 落实贵在完善和创新$$ 有关专家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 区,是一个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体制障碍 逐步消除的过程,一个追求有效开放、后 劲持续的过程,一个实现协调发展、全面 繁荣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 内存要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 是如何摆脱行政区经济的羁绊,从长远 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整合发展的思路出 发,推动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跨地区 的经济合作,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对此,福建泉州市市政府已确立了 成熟的思路和过硬的措施。泉州市市长 郑道溪坦言,要反对地方封锁,推进跨地 界、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全面开放,清除 阻隔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充分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劳动力、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产 业整合和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 组,建立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经济体系。 充分考虑区域产业未来在全国、国际产 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追求 在本地延伸产业链条和自成体系的项目 布局,努力在区内、区际、国际汲取经济 发展资源。$$ 他表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时刻 注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 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纵向(中央和地方) 与横向(部门)之间、开放和创新能力之 间、近期和长远之间等各方面的统筹协 调。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要注 意既提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 量,又提高文化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既使 国民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又保证增 长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 经济运行质的提升;既加快经济发展,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活力,又妥善 处理发展动力与资源压力、发展需要与环 境保护、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等矛盾,增 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推动整个社会走上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的,是 提升这一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而竞争力强 弱,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与 效率,而取决于经济、文化、城市建设能否 齐头并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能否互动共荣,改革、发展、稳定能否协调 统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以经济的 快速发展促繁荣,以文化的充盈勃发促繁 荣,以城市的科学布局繁荣。$$ 郑道溪强调,我们所说的区域经济一 体化,是从整体着眼来说的。对于区域内 部的各组成部分而言,只有各自“找准位 置,凸显作用,多作贡献”,实现互补互融、 联动发展,才能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实做 强。一句话,就是应“和而不同”。泉州作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一环,将在福建省 委、省政府决策总框架下,对经济、文化、 城市三位一体的大泉州发展战略进行相 应完善与创新,力争在更高站位、更高层 次,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起飞,确保“两个 率先”(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率先基 本实现现代化),为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 做好自己该做、能做的事。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