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首页>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聚焦“海峡西岸经济区”

聚焦“海峡西岸经济区”

日期:2004.06.13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齐东向石伟

【关键词】海峡西岸繁荣带 经济区 产业集群 闽东南地区 港澳台商 行政区划界 闽台经济合作 经济区域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注重发展 

【版次】

【分类号】BH64

【录入时间】2015.05.22

【所属分类】统计年鉴(地方性)/报纸

【全文挂接】

【全文】

6月7日。北京。$$宽敞的福建大厦会议厅里,100多位来自中央及国家机关和著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的大字标牌下,他们展开了热烈的研究和讨论。$$标牌的背景是湛蓝的海水和澄澈的天空。$$海天无际,似在预示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适时而动$$西岸经济区浮出水面$$声$$$$音$$福建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黄小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新提法,更重要的是对省情认识的深化,是发展战略的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是“闽东南地区”和“海峡西岸繁荣带”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东临台湾、西邻赣湘、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是以福建为主体并包括周边地区的,地域分工明显、经济联系紧密、中心城市支撑、市场体系统一、要素流动集聚,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是福建2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福建发展战略的提升。$$背$$$$景$$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把“闽东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列为“经济开放区”,对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加以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1995年,福建省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升级,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确立“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培植和增强了福建省内各区域中心的带动作用,加大了支持和促进山区开发力度,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的联合与协作,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评$$$$析$$不同阶段发展战略都是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发展条件的产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在沿袭自我发展的经济脉络、总结前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适时提出适合新时期特点的发展战略。从闽南金三角、闽东南地区、海峡西岸繁荣带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和不同区域形象的交替,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变化。$$第一是对外开放的步子更快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把原有的闽东南经济集聚区、内地山区经济推进区和周边经济协作区联结起来,整合了原有的具有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以及不同运行方式的各个经济圈,形成一种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概念继续强化了福建原有的“省外就是外”的观念,继续发挥了福建省对外开放的优势,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在加强与温州、杭州、上海合作的基础上,北承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的辐射,南接珠三角、接受台港澳地区与东盟等地区的辐射,为建设环海峡经济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协调发展的基础更扎实了。在经济区内,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福建省提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程中,一要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特征。突出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要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推动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三要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突出人口增长、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突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第三是全面繁荣的内涵更丰富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沿海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为依托,以山区中心城市为支点,以快速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通讯网络为纽带,以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为动脉,势必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带动、连片开发、协调发展的全面繁荣区域。成为与珠三角、长三角携手并进的中国经济增长极。$$资源互动$$突破行政区划$$声$$$$音$$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经济区域的概念,与行政区具有联系又有区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更多地从经济区域的内在联系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既要发挥经济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推动作用,又要淡化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在福建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纲要中,打破了按照行政区划界限来建设经济区的传统做法。当前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重点还是要整合沿海经济密集区,并以此为基础,在相对的经济发展区和周边经济区扩散。而整合沿海经济密集区的关键是打破内部的经济分化,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等原因,沿海经济密集区的发展仍然局限在各行政区的范围内,个点的优势难以转换为地群的优势,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发展整体。要借建设西岸经济区的契机,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背$$$$景$$经济区一般是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超越行政区划,区域内具有很强集聚性,资源、产业链、市场实现了合理整合和分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地域。规划中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致是指台湾海峡西岸的以福建为核心区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了解这一地区发展状况的人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从区位地理特征看,这个经济区地处东南沿海,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具有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特质,有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同时处于国内两大发达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结合部,是连接两大三角洲的沿海陆上通道的必经之地。从经济条件看,福建省有3400万人口,人均CDP居全国第7位。这个经济区已经稳定地聚集了一定规模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辐射效应看,目前福建东有闽浙赣皖13地市协作区,南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中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评$$$$析$$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地理的区间要大,越大越利于资源要素的联动,越利于先进的思想、先进管理技术的融通,发达的东西才能迅速有效地去冲击落后的东西。只有有利于各种资源要素包括思想技术管理的整合,才能推进共同发展。所以相对来说,经济地理的空间越大越好。而行政地理的区间应该是越小越好,越小越有利于集中精力,比如政府能够集中精力,更有针对性的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市场引力是区域经济突破行政区划、整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习惯于按行政区划来组织和调控经济发展。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技术、信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快速、大范围地集聚与流动,以经济区域为单元、以市场化管理为主的经济活动开始崭露头角。在市场引力的作用下,特别是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时,区域内各级政府开始尝试打破自己以行政区划为本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其经济活动也由以行政关系为中心转向以交易关系为中心、从关照单个地域的发展,转向关照整个区域的发展。应该说,这种变化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日益确立,区域经济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福建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之间,资源相对匮乏,发展腹地狭小,经济吸附能力偏弱,过去的很多优势,现在正在缩小或失去。从内部格局看,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原因,发展仍旧局限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发展整体,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趋同,而非趋合,由此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区域资源浪费和发展成本上升,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减弱,发展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受到制约。打破阻隔区域生产协作和交流的体制性障碍、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的要求日益强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市场导向与行政推动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既要发挥经济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推动作用,又要淡化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优势$$产业集群领跑$$声$$$$音$$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抓住主业做大做强,努力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福建在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发展电子、机械、石化、建材、服装这五大支柱产业,是符合实际的。未来的发展目标应当是真正使这五大支柱产业不仅在中国能够叫响,而且在全世界也能够叫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用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家发改委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大企业、优势企业的作用,特别是他们在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当中的带动作用。无论是发展第二产业还是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无论是存量调整还是新建项目,都需要以大企业、优势企业作为依托,要创造条件,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这些企业集中,使之发挥最佳效应,既要从区域内企业当中积极培育这样的优势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更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吸引区域外,包括内地、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大企业、优势企业,依靠他们在资本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背$$$$景$$福建制造业总体水平位居全国第8位,全省29个制造业行业中,服装、制鞋、陶瓷、水泥等12个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电子显示器、工程机械、环保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大批的关联企业迅速向工业园区集聚集中,产生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企业规模效益和投资综合效益,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载体。与此同时,福建省沿海地区已形成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群,陆路运输的十条出省公路已全面改造升级。温福铁路、福厦铁路也将相继动工,“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扎实推进。目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基础条件已基本具备。$$评$$$$析$$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纲要中,福建省提出要积极培育和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争取用5年时间,开发建设30个全国性和区域性制造业加工中心、30个产业园区,以带动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地方产业集群,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在区域研究及公共政策中,“集群”显示的是相关企业在一些地方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从结构来看,集群除了包括本地企业之外,还包括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大学、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促进企业联系和互动的机构,例如行会等。产业集群是那些把在全球流动着的财富吸引住并黏着下来的地方,但黏力的大小是随集群的发展而改变的。产业集群是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一个经济区,如果缺少了产业集群,也就没有了灵魂。$$有人说,产业集群就是众多企业“抱团打天下”。$$它不仅是单一企业的做大做强,更是对规模经济的全新阐释。为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福建正在构建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比如发展福厦沿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湄洲湾及厦门海沧为中心的石化产业集群、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和零配件产业集群,以泉州、厦门、福州为重点的修造船和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他们还加快建设临海蓝色产业带、山区绿色产业带、沿海高优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能源产业、原材料工业等临港产业基地。这一系列作为,必将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双赢$$要打好交流合作牌$$声$$$$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加强两岸经济方面的交流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的也是手段,海峡两岸由于资源禀赋存在着差异,经济互补性很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等优势,但是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海峡西岸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是资金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管理经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将一些已经或者是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福建具有很好的接纳条件。与此同时,福建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在台湾很有市场,两岸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已具备经济基础。从福建省来看,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加强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合作的基本思路是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双赢,双方都受益。$$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周志怀:资源与产业互补是闽台合作的重要优势。闽台之间不仅在土地、人力与经济资源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产业合作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当前福建可以确立未来闽台经济合作的重要产业与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有效、长远的合作架构与区域经济体系。选择一些特定产业与台湾建立产业分工体系。在这方面,闽台合作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在发展闽台经济合作时,应该做好对接,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背$$$$景$$福建是两岸三地的重要连结点。近年来,闽台港澳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领域不断拓宽。闽台投资与贸易良性互动,目前台湾已经成为福建省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地区。福建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和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福州和厦门开通了与高雄港的试点直航,沿海地区同金门、马祖等的海上直接来往十分频繁,福建日益成为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截至2004年3月底,福建累计利用台资项目7766个(不含第三地转投资的台资企业),合同台资140.84亿美元,实际到资100.33亿美元。东南汽车、后石电厂、中华映管、翔鹭集团等一批台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强劲。$$福建与台湾是一衣带水,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相通,文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似,关系十分密切。地缘、亲缘、血缘、文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惯和语言环境,决定了海峡西岸可以成为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的一个平台。$$评$$$$析$$在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中,要充分重视世界各地闽商的作用。福建从古至今都有着对外通商的传统,孕育和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闽商精神。现在,闽商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据不完全据计,全世界的福建籍海外华侨华人约1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其间不乏著名实业家、学者和各门类专业人才。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侨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发展迅速,成为福建利用外资最主要的形式;三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福建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福建的三资企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规模、地位,离不开福建籍侨商和港澳台商优势,离不开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重要作用。认真探讨侨商和港澳台商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地位,总结经验教训,对正确引导闽籍侨商和港澳台商的投向,最大限度地发挥闽籍侨商和港澳台商对福建经济的促进作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需要创造各种机会促进闽商间的交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获取国际最新信息,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蓬勃发展。 $$$F值得关注的“西岸构想”$E $$在中国版图上,福建省连接起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仅从位置看,就决定了它无可替代的地缘重要性。如果能够想办法把这种地缘优势更多、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融合的优势,那么,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联成的这一大片东南沿海地带,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所以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当全国人大代表黄小晶、陈慧珠等分别提交议案,建议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之时,立刻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第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为构建一个整合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体提供可能。同时,也为将来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改变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各省市散兵作战的情况,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第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问题,就是要发展产业集群,以此大量吸引投资并创造财富。企业也会通过参与产业集群加速创新以获取更大的竞争力。正因如此,福建省提出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起了实业界的极大关注。$$第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使得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相通,血缘相亲,关系十分密切。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构筑了一个能够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平台。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也是客观的事实。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意义重大。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