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资源库!
全部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书 期刊 报纸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主导性研究:以苏州为个案
作者: 王飏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2006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治理 地方治理 地方政府 政府主导性
描述:的内涵和变化,以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33个个案来分析和说明苏州地方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政府的主导性的变化和内涵。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1)我国地方政府主导性的演进动力
Z市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变研究:基于公共财政支出视角
作者: 许静深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Z市服务型政府 公共管理职能 公共财政支出
描述: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也同样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内外环境需要,我国经济建设型政府职能模式必须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模式转变。不同于以往“政治管治型”和“经济建设型”政府职能模式,服务型政府是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以社会和公民为本位和利益主体的有限、责任政府,强调得是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作为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往往根据中央政府职能调整而改变,所以地方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能根据本地区特殊情况提供多样化且切合本地区民众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合理的政府职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1998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目标,公共财政是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界限,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政府资金活动,强调的是收支活动的公共性;它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是内在统一的,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基本反映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支付来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其公共管理职能的活动。做为中原传统农业地区,Z市农业人口众多、传统观念深厚、工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局面;长期以来其政府职能转变进展不尽如人意,转变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方面严重欠缺,也是制约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西部大开发、东西部产业转移、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机遇面前,Z市地方政府要解除政府职能定位、管理权限、行政方式的滞后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束缚,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职能模式,强化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地区潜在后发优势以推动本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论文全面介绍了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支出研究成果,强调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建设方向,以此为理论基础对Z市历年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以此为视角对其在构建服务型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评估。论文对传统农业地区经济落后、政府职能转变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这一研究对评估地方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助于拓宽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思路。本文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对服务型政府职能、公共财政支出领域内的理论成果进行综合阐述,总结了本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特色;第二部分介绍了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公共财政支出的内涵,论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论证了利用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来考察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履行情况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通过对Z市1995年至2011年公共财政收支规模、支出结构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当地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中公共管理职能履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分析,提出今后Z市地方政府要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强化其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对策和建议。
安徽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王超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2014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徽省 财政支出绩效 DEA Tobit Malmquist指数
描述:了进一步提高安徽省财政支出绩效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运用非参数DEA-Tobit模型对安徽省1991到2012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有12年处于DEA相对无效率状态,从
财政分权下的政府行为与环境污染研究
作者: 张欣怡 来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年份:2014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政府行为 环境污染 财政支出 中央转移支付 产业结构
描述: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了变量的特征和关系,并运用系统GMM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通过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财政分权程度和工业“三废”污染程度之间呈显著
我国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杨小芬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 均等化 效应分析
描述: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然而,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财政能力差异仍然比较大,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因而研究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横向财力均等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其均等化效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先引入公共财政和福利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论证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必要性。结合地区间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的差异对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发挥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借鉴国外转移支付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理论分析。这部分首先对转移支付的内容和目标体系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转移支付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要以地区间政府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为基础,因而本文中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就被界定为转移支付后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接着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实现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理论依据。公共财政理论从财政的“公共性”角度说明政府应该为社会提供人人可及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均衡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福利。因而得出结论,为增进社会总福利,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将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间进行均衡分配;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由掌舵到服务的转变,同时强调政府服务的公共性,即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为公众服务为基本宗旨,在保障社会民主的基础上,以提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最终目的;公平与正义理论认为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构成社会的基本框架,因而每个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也应该是均等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更具有信息优势,因而在地方财力短缺的情况下,提升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效应就尤为重要。第三部分是对我国目前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部分主要利用相关计量模型和相关统计指标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总体效应以及各个分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进行衡量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转移支付发挥了一定的横向财力均等化作用,但均等化作用非常有限。其中,税收返还的均等化效应最弱甚至具有逆均等化效应,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最强,专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居于二者之间。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有限的原因既涉及其制度设计和运行方面的问题,也与我国政府间财力事权关系划分不清晰不无关系,更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导向息息相关。第四部分是国外转移支付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和日本关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成功经验,通过总结得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五部分是提升我国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对策建议。本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构想,内容涵盖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完善和配套机制的完善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最主要的就是优化转移支付的形式,一是取消不具有均等化效应的税收返还,将其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地区间均衡分配;二是完善均等化效应较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其占整个转移支付的比重;三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促进其均等化效果的进一步发挥。同时,合理规划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向和领域,使其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和基础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转移支付制度的先进经验,可以从合理划分政府责任支出范围,加强转移支付的法制建设和监督管理方面着手,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顺利和有效实施,保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作者: 王付雪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财政体制 转移支付 政府层级
描述:原则,结合本地情况,实施了对下级政府的分税制管理体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以分权为基础的分税制体制与事权划分出现了背离格局,“事权下移,财权上移”的问题日益突出,基层财政困难程度不断加大。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财政分权不规范、分税制改革不够彻底所造成的。随着地方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在地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比例也在与日俱增,目前,地方政府收支分别占全国财政总收支的50%和80%;再者,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也会不断增加。因此不断完善和规范地方财政体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规范和实施彻底的财政分权完善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体制,最终实现财权事权相统一、收入支出职责相匹配、逐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通过描述地方政府间财权、收入和事权、支出职责以及政府转移支付的现状,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分税制经验,运用财政分权理论、分税制理论,以地方收支现状为切入点,对我国现行地方政府财政体制进行了剖析,针对地方税制中各个部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分析省地财政分权体制困局,提出通过“省直管县”“扩市强县并举”“乡财县管”逐步减少地方政府层级,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事权、合理规划配置相适应的财权,实现地方政府收入支出均衡协调,以解决当前的地方财政困局,辅之以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最终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目标。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中外关于地方财政体制和财政分权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目前大部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地方财政体制应继续进行规范性的分税制深化改革,以弥补94年分税制改革遗留下来的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间不规范的财政体制。国内学者大多认为我国现在财政体制中存在财政层级过多,与世界多数大国现行的三级政府管理体制和三级财政体制相比,缺乏效率,应降低财政层级,取消“市管县”实行“县市”同级,不断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扁平化”。在对事权和财权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应逐步实现税制与国际接轨,开征物业税、资源税、遗产税,增加地方政府主体税种,增加地方规范性财源,逐步减少不规范的非税收入;再者应合理划分地方政府间事权,改变现在各级政府相互交错的职责划分现状,明晰各级事权,促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对于转移支付,学者也一直认为应不断法制化,规范化,以提高透明度。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地方财政体制现状的分析。本部分主要对我国现行分税制的由来、现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介绍了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经历的改革阶段,阐述了地方政府收支出的规模和构成,提出了制度中存在的不妥之处,为政策建议部分提供论证依据;同时还列举分析了浙江、江西两个迥然不同的分税制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地方财政体制的国际比较。本部分主要通过介绍美国、德国、日本等实行分税制比较规范的发达国家的地方税制,借鉴联邦制美德和单一制日本中央各级政府的事权、支出职责和财权、收入范围的划分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对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完善建议。第四部分,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具体建议。本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现行地方税制出现的问题,通过第二三部分的论述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改革完善建议。
后土地财政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研究
作者: 李现刚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2014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后土地财政时代 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偿还能力 偿还路径
描述:仅106439.97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比当年财政收入比值)高达149%。天量债务如何偿还?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借新债还旧债?还是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事实证明,在后土地财政时代,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政府走这两条道路的空间已是愈来愈窄。探寻有效的方式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问题,不仅事关地方政府经济负担能否得到有效缓解,而且牵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本文研究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相关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索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提供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问题,就不可避免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地方政府债务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第三,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又是如何?就第一个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研究的根源性问题,也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源头”,把握好形成机理,才能对症下药。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是一个既有长远性又有短期性的复杂工程,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地方政府短期内所面临的偿债困境,尤其是2009年以来,呈现井喷式发展的融资平台公司所举借的天量债务在最近两年出现偿债高峰,这是地方政府无法回避的事实。另一方面,从根源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问题,就要从长远的角度消除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制度基础,这是治本之策。为此,本文把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的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立足当前的短期困境,着重解决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探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能够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短期困境提出针对性的短期治理对策。另一个层次是着眼长远,根据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的分析,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制度因素,建立起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保障机制。按照这一分析逻辑,在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制度变迁—体制缺陷—政府行为”多因素的分析框架,以此来探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本文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构建了一个简化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把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所占据的可用来偿还债务的资源联系起来,以此来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根据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结果和债务形成机理,提出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概括为短期治理和长期制度建设两个方面。论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分五个章节来展开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土地财政和后土地财政时代内涵的前置性说明。从政府债务效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债务成因和治理对策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对地方政府债务内涵和统计口径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是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基础。首先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和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进行梳理,本文的研究对地方政府债务内涵和分类的界定沿用我国统计部门的定义和分类标准。认为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在财政性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融资手段而举借的债务,而且还包括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及其他单位因公益性项目而直接借入、提供担保、拖欠或其他信用支持而产生的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三类: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其次,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理论如公共财政理论与公共产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应该仅限于市场失灵领域,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地方公共产品服务提供的责任。可实际上,我国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增长型政府”,一方面行使的职能涉足了市场作用的范围,另一方面在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上存在严重不足。按照制度变迁理论,行为主体在制度不均衡的情况下为获取最大化的潜在利益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冲动。这是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不均衡情况下为追求财政收益最大化而进行举债融资行为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这里的制度变迁行为并非是帕累托效率。财政分权理论,一方面要求财政收入和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的职能在地方政府间进行合理划分,另一方面分权对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产生激励,形成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这也与我国的实际相吻合。这些理论不仅能很好解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而且也能为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长期治理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第三章是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的分析。本章构建了“制度变迁—体制缺陷—政府行为”多因素的分析框架,以此来探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本文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遵循的“地方增长型政府”职能模式和宏观制度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方增长型政府”在制度变迁、体制缺陷和政府行为多因素的作用下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在面临制度不平衡情况下,为追求自利动机而进行制度变迁行为的结果。而分权财政体制的缺陷,再加上预算软约束和投融资体制的扭曲,地方政府债务表现为缓解财权与事权不对等条件下地方财政支出压力的现实方式。考虑到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外在激励,地方政府债务在更大程度上表现的是“地方增长型政府”追求经济增长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双重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制度和体制环境下我国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增长型政府”进行制度变迁和行为的结果。第四章是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分析。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梳理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并非由市场机制而由政府行为产生的地方政府债务,在当前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债务规模庞大,而且资金来源复杂、多头举债、秩序混乱。同时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和债务逾期率四个指标均超出地方政府债务安全警戒线。其次,对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进行了分析。本文把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与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可用来偿还债务的资源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把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依托在其所掌握的资源上。结果显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现良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较高。但是,“可流动性资产”才在实际上决定着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考虑到地方政府非经营性资产和非上市国有企业权益短期内变现困难,流动性低,以及出售这些国有资产还债不单单是一种经济行为。本文在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地方政府“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这里所表现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与前者天壤之别,地方政府资产净值在2011年和2012年突破零值,资产负债率远远高于安全警戒线,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远远不足。再进一步考虑,引入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投资收益状况和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动机两个补充因素后,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得到进一步削弱。第五章是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与相关政策。这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既是一个短期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问题。因此,本文对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探讨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短期的治理对策,二是长期的制度建设。短期内通过地方政府资产转让,把地方政府所持有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权益、上市企业股份和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偿还债务的资源;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探索政府—私人部门合作运营的PPP项目融资模式,以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同时还要落实债务偿还准备金制度。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解决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困境。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源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问题,一要明晰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地方增长型政府”职能模式,规范政府行为。政府不但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去“企业化”行为,还要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控制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实现地方政府由“地方增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二要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一方面要按照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和受益范围,科学合理地界定中央与地方职权关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地方税制体系,保证地方政府能够通过正常、规范的收入来源满足实现其职能所必须的资金需要。三要完善债务融资体系,允许地方政府公债发行。而且,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在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矿产品税费征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 杨磊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2012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矿产品税费征收系统 电子票据 IC卡 煤炭工业
描述:炭企业就有30多家,长期以来,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受地区经济的影响,管理工作中仍然大量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人工管理方式的固有弊端导致大量的税费流失。
百里杜鹃地税分局成立伊始,就开始思考如何抓好煤炭税费征管、如何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如何把科技手段真正运用于煤炭税费征管等问题。分局确立了“走信息化、智能化之路,解决制约煤炭税费征管的瓶颈难题”的工作思路,决定研发“煤炭税费征收管理系统”。受百里杜鹃地税分局的委托,本文针对贵州省毕节地区百里杜鹃风景区辖区内煤炭企业的管理和税费税收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调研,根据该地区采用的“定率从价计征”的税费征管模式以及企业现有的设备条件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提出“以电子票据管理为核心的税费征收”系统设计方案。设计出的“煤炭税费征收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与税务机关直接的网络沟通,如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向税务机关申领票据,上报税收,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监控等功能,企业在煤炭的销售与运输中以IC卡记录的电子票据代替现有的纸质票据,企业在煤炭销售,运输,检查实现了税费征收的无纸化和自动化,最终通过整合各个企业现有的“井口称重系统”,并结合设计出“货场监控系统”、“开票管理系统”、“自动验票比对系统”以及“流量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煤炭企业从生产,库存,销量及销向的监管更加到位,征管效率大大提高,偷逃税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在办公室就能管理好煤矿的梦想,使煤炭地方税费的跑、冒、漏、滴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提高了煤炭税费征收的科学高效管理。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问题研究:以三门县为例
作者: 黎阳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2010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描述:、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农村公路总量,如何筹措养护资金,加强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利用的效益和效率,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当务之急。<br> 资金短缺问题是目前农村公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多元化筹资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促进农村公路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对农村公路的现状和筹资难点进行剖析,指出传统单一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后农村公路发展的需要。然后运用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分析农村公路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其供给主体及多元化筹资。然后以三门县为例,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目标进行预测,研究供需矛盾,探索财政政策,提出资金筹集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本文提出解决农村公路资金筹集问题,并介绍多种融资方式,以促进三门县农村公路的有效融资和持续性发展。<br> 本文充分利用经济学特别是财政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的理论分析,首先分析农村公路产品属性,包括农村公路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与农村公路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属性,接着分析农村公路投资主体、包括农村公路的公共供给与政府对农村公路的分级投资,再分析农村公路作为基础设施的多元化筹资,通过对农村公路准公共产品属性和地方公共产品属性的分析,得出农村公路的供给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从目前的经验和国情分析,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公路的资金筹集须采取多元化筹资方式。第三章分析当前三门县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问题,先介绍三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再分析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及存在问题,挖掘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问题的原因,通过剖析三门县农村公路养护的现状和筹资问题,指出三门县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进而指出传统单一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后三门县农村公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的有效融资方式势在必行。第四章提出三门县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思路的创新,制定三门县农村公路资金筹集的目标,介绍三门县农村公路财政政策探索及外地经验,遵循农村公路养护筹资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并对三门县农村公路资金的多元筹集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三门县农村公路资金筹集目标、资金供需矛盾、资金筹集原则,提出今后采取多元化筹资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方式,作为今后三门县农村公路筹资的重要途径。<br> 本文从农村公路的物品属性进行分析,指出农村公路是公共物品,决定了政府主导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对当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的原因,进一步指出制约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公路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分别对政府投资、民间筹资、金融贷款、发行债券和其他筹资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养护主体要在把目光盯着中央支持、补助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资本运作等现代金融手段上,全方位筹融资,不要就“路”谈“路”,要跳出公路谈公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既要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更要出台有利于农村公路养护的政策,同时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筹融资体制。<br> 本文在分析农村公路筹资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调研本地实际经验、分析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和有关建议。因时间、水平与能力有限,本文在论述过程当中存在诸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中央与地方税收共享问题研究
作者: 郭晓霏 来源: 吉林财经大学 年份:2014 所属分类: 特色书籍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税收共享 区域经济影响 营改增 共享比例
描述:论文首先阐述了税收共享的基本理论,论述了西方国家的共享税理论基础,总结了税收共享的收入划分原则。其次,分三个层面对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做了总体分析与描述。一是从分税制视角对我国税收共享的历史变迁和政策调整进行考察,最终肯定了税收共享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二是分别从中央、地方两个视角对税收共享进行纵向考察,探讨中央、地方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依赖程度,总结四大主体共享税种的变化规律与特点。三是以北京、上海、江苏、吉林、湖南、山西六个省市为例对我国的税收共享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了现行共享税分享比例和税种设置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总结出四大主体税种对经济呈现不同影响。通过对现行税制结构下税收共享的总体描述,论文指出,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共享税依赖程度均高于50%,共享税收入对于地方财政的供给率较低,影响了我国地方公共产品提供,现行的税收共享比例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税种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日本、德国、美国进行重点考察和比较,并总结出对我国税收共享的启示和借鉴之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集权国家还是分权国家,都在保证共享税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地方附加税的发展,积极根据本国国情合理调整共享比例。最后,在全面分析基础上,文章创造性地以不定系数模型确定了我国“营改增”之后税收共享比例应介于54.36%-60.09%之间,提出了适度调整所得税共享比例的总体思路,以及构建地方税体系的具体设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Rss订阅